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國家之道

社會國家之道

社會國家之道

這一章節中我將就老子哲學思想中有關於社會國家的知識進行解讀,既國家之道,人民與國家之間的辯證關係方面。

首先我們在看老子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中,例如十七,十八等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思考,是從觀察歷史發展之中,國家興亡,朝代更替的現象中提煉出得來的核心要素。可以說老子的國家之道是歷史發展興亡的根本原因,只是對於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由於道家本身所推崇的「順應自然」法則而未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這並不能說這是道家的消極態度,相反的這是一種極其高級的境界。另一方面,由於歷代之中的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低下以及現實統治的功利性和有效性之間的一個層次差距所制約而被統治者拋棄,未能得到有效的實施罷了。

以下我將就道家的政治哲學中與西方的政治哲學發展進程中的一些有影響力的學派對比解讀。這樣讀者將更能體會我所說的觀點「相對於近現代政治哲學體系中道家政治哲學是其本源核心而西方政治哲學是其手段。道家的政治哲學與西方的政治哲學,這兩者互為表裡。」

從西方的政府國家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與中國的政府,蛇祖的地位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西方國家在社會中扮演的是一個維護者,但不會是憑藉本身所具有的權利,進而強行作為一個參與者,這種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行進,在中國經濟社會之中,尤為突出。

以下方面將就經濟,這部分進行探討。

在中國所謂的國有企業,一所中的潛力優勢參與經濟活動之中從而導致了絕對的不公平的現象。哦,他們在參與,經濟活動中,一方面。不但大肆侵佔資源。另一方面因為自己手裝各種行政權力為支撐背景。因此在這一過程之中產生的不公平階層,可想而知是怎樣的巨大。

雖然這種行徑可以為國家政府帶來巨大了壟斷,或者說是強大的維穩的手段。但是這種行徑極為容易危害政府的合法性導致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老子對此有精闢的總結正如十七章所言: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從這章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為中西方國家的政府定位。儘管我們很不願意下這樣的定論,但從無數個社會現象之中卻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政府,人民是畏之,侮之」而在一些所謂的「譽之」的讚美之中排除掉那些歌功頌德的拍馬迎合之言,剩下的能從內心深處自發的生出感激之言的就是那些靠這套體製得以享受各種優勢的階層的。

同時我們也很驚訝於西方國家竟會如此深得老子思想的精華。

西方政府中雖然無法清楚的定位為「太上,下知有之」,也不能定位為「其次,親而譽之」。但是我們卻可以肯定的排除掉那些「畏之」,人民畏懼政府的存在。從西方種種現象看來人民是不必也不須更不用畏懼政府的。當然如果將人民對政府的批評之語看作是「侮之」那倒是不少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老子思想中的人人平等觀點。這一點在第五章之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一章老子將眼光超脫於人的視角,站在天地或者說宇宙的角度來講述天地的根本屬性,以此推及聖人的所言所為。正如前文所言天地的道是將萬物都視為芻狗。當然將萬物視為芻狗並非輕賤萬物而是不以人的情感角度為視角,對於萬物而言是公平無偏私的,不會厚此輕彼做到一視同仁。

並將這種天地的性格推及聖人。而這種聖人的觀點在老子看來,其眼光可以脫離「人的視角」而關注萬物自然。對萬物同樣不會厚此輕彼做到一視同仁,當然從這個觀點看無可置疑的看出老子的思想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在天地與聖人看來,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從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論斷看來比之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更置地有聲,因為老子不但推崇在人之間要平等,更加指出了在天地眼中萬物更是平等的,如此精闢之言在後世千百年的哲學史中可有與之一比的觀點?

只是老子的聖人觀點在他自身而言可圈可點卻高估無能子孫中,歷代統治者,不但沒有領悟,更是用來作惡之理理由,後人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當成暴政,奴隸百姓的借口理由,還有另外65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而實行了兩千年的愚民政治,想來老子如若知曉,必將痛心不已。可幸的是這個觀點不但在西方找到了惺惺之言「人人生而平等」,還踐行了。

同時我們也對這樣的一個事實而感到無比的遺憾。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包含有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體系中的諸多精華如「人人生而平等」,「生命的權利」「追求自由,幸福的權利」 等政治理念。只可惜了,在兩千年來的歷代眾多所謂的思想家再多注釋論述之言,無外乎,談玄論道人倫教化之語,都未有創新之處未能產生新觀點,從而,走上近現代化民主國家的道路。

當然這方面的原因主要由於,老子的思想中太過於強調「聖人治理國家」這一點與西方柏拉圖的「聖人治國」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雖然老子和柏拉圖的聖人兩個理念不具有統一性,正如我們知道聖人在老子的思想中是具有了與天地精神之往來或者說窺得大道的人,這種從「人」出發到領悟,學習「自然」進而來提升修鍊「人」最終得以成「聖人」的思考方式終究還是「人」為關注點,在我看來如果能脫離人的角度換個方向進行思考才是一種最大的進步。

而柏拉圖的聖人是既有了哲學思考又能有學術行為,有知識的哲人來治理國家的。

但是我們又知道,聖人總還是人的存在,他具有七情六慾等人的屬性特徵。所以這種完全靠人的自我約束力的政治體質終究是不現實的,

老子和柏拉圖一樣,他的聖人治國的理念同樣具有著理想性質,他們都未能擺脫人這一角度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政治哲學,比如說,從制度方面。

而從制度方面思考政治制度正是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的核心,也正是這點才促使西方國家走上了民主的道路。而中國歷史上至先秦以來到近現代的過程中所有的哲人思想家都在古人早已構想的政治哲學中撲騰未能跳出這譚深淵開拓出新的天地。這也是中國歷史越悠久社會思想越僵化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陋室銘人 的精彩文章:

TAG:陋室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