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要強烈壓抑真實自我,去「討好」父母到什麼時候?

你要強烈壓抑真實自我,去「討好」父母到什麼時候?

指導諮詢師|鄧芸

編輯|張看看

最近有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節目中一個孩子在天台對樓下的媽媽哭訴著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這不知道說出了多少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又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我們一生都在過著父母要求的人生,永遠都在追趕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以為盡量滿足父母的要求,這樣他們就會開心,我們就覺得心安;可一旦達不到他們的要求,他們無聲的控訴和嘮叨就足以讓我們崩潰。

你是否想過,究竟,我們強烈壓抑真實的自我,去「討好」父母,為的是什麼呢?

「豪門怨婦」小萱,過著遠優於社會一般標準的人生,但她正經歷的婚姻危機以及許多連帶的痛苦,經過多次心理諮詢發現,這一切都恰恰來自她處處必須「達標」的意識。這種自幼便開始的「達標」人生,毫無意外始自從小父母對她的期望值。

小萱再次坐在我面前,一身淡雅的碎花套裙將她的優雅盡顯,她的目光篤定而無畏。很明顯,她已經調整好了自己的狀態,準備開始這次自我探尋的旅程。

小萱:這次過年回家,讓我回憶起很多小時候的事情。好像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糾結的性格了。比如,我並不是很喜歡讀書,但好像只有讀的學位越來越高才能讓自己滿足,實際上,內心對讀書卻是厭煩的,所以出國之後,我迅速找到了可以結婚的人結婚,好像這樣就能解脫了……

諮詢師:這麼聽起來,好像讀書和結婚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一樣。

小萱:嗯……你這麼一說還真是。我的人生從一開始就好像已經有了很多的標準,我必須都得達標才行。得學習好、外表優雅、待人親切;還要孝順父母、聽話懂事;還得嫁一個門當戶對的人,有一個幸福的婚姻;估計以後生了小孩,還得把孩子培養好才行……人活著可真累。

諮詢師(理解地一笑)如果這些都能達標,確實挺累的。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過達標的人生?達標又是為了什麼呢?

小萱(猶豫著):……這樣在別人面前會有優越感,會有面子吧。

諮詢師:可你看起來並不像是很需要這些啊?

小萱(輕笑):呵,是啊,我還討厭被人關注呢。小時候,每次家裡來了客人,我爸就讓我彈鋼琴,我就很反感,好像我是他拿來炫耀的工具一樣。還有我媽也是,立志把我培養成大家閨秀,言行舉止都有規矩,我從小就沒什麼朋友……他們對我很嚴厲,家裡有很多規矩,可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

諮詢師:看來這些標準都不是你自己給自己定的吧?

小萱(點頭):嗯,都是爸媽定的,雖然他們不會直接跟我說要我怎麼做,但是我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所以就想盡量做到讓他們滿意吧。我真的很在乎他們,可是,他們總是很忙。小時候,別的小孩都盼著過年能一家人團圓,但是我從不盼望過年,因為那個時候他們反而更忙,要趁著那幾天活動各種社會關係。那時,我就只能安慰自己,至少他們還送了我禮物,還都那麼貴,所以,他們是愛我的,對吧。

說到這裡,小萱突然停住,好像恍然大悟了一般,抬起閃動的雙眼看著我,我理解地微笑著看著她,說出了她的潛台詞。

諮詢師:你看,你自己找到了婚姻的問題所在。你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是他們忙於自己的事務忽視了你,你出於對他們的愛,所以為他們找借口,把他們送你的貴重禮物和愛划上了等號。現在,在婚姻中,你也是盡量做到讓對方滿意,期待得到他的愛,但是卻把對方在你身上花的錢當做愛你的表現。

小萱(神色有些落寞)原來是這樣,看來確實是我有問題。我只是希望自己能讓他們滿意,這樣他們就會愛我了。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諮詢師:愛你的人,不需要你委屈自己去討好他,因為他會覺得你的快樂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考了高分我才愛你」或者「你聽話我才愛你」。

小萱(難過地有些哽咽)這麼說……我爸爸媽媽根本不愛我。

諮詢師:也不能這麼說,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一定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所以他們的生活,要有很多形式和標準,這些形式和標準也被強加到你的身上。

小萱:是的,他們倆之間也很少溝通,我媽總在忙學術研討,我爸就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就算他們都在家,也是各忙各的,家裡冷冰冰的。哪怕過年聚在一起吃頓飯,也像完成任務一樣。

諮詢師:那就是啦,他們清楚家庭的重要,也重視親情,只是不懂得如何表達,所以只能緊緊抓住形式不放。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為了情感上的融合,吃什麼不重要,不吃也沒關係,只要彼此能感受到愛就足夠了。

可正因為他們不會表達,所以才認為形式是最重要的,一家人必須要圍坐在一起吃完一頓飯,好像這樣就能達到感情融合的目的。也正是因為這種觀念,他們才會希望你出國讀書,因為他們認為高學歷等同於社會地位高人一等;同樣,他們也會認為你嫁給門當戶對的人,就等同於幸福生活。

小萱:天啊,這太可怕了!那我要怎麼改變他們呢?他們都年齡那麼大了,還能改變嗎?

諮詢師:求人不如求己,與其期待別人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

小萱:那……我要怎麼做呢?

諮詢師:這個事情很簡單。拿起電話,很直接地用心告訴他們:「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

小萱(為難地笑著):這怎麼可能!也太肉麻了?我怎麼能說得出口呢?他們估計會嚇壞了吧。

諮詢師:嗯,我想他們也是這麼想的。

小萱(沉默了片刻):嗯,我明白了。

諮詢師:表達愛也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可能對方毫無回應,而這會讓你敞開的心受傷。

小萱(淡然一笑):我不怕受傷,因為我相信他們是愛我的。

諮詢師(給了她一個鼓勵的微笑)嗯,我期待你的好消息。

諮詢師小結: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而不求回報的愛。但是當今社會意識形態奉行物質至上,我們自我封閉起心靈感受,只著眼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既無法釋放出愛的訊號,也會誤讀別人愛的訊息。所以,父母也最容易「以愛之名行傷害之事」,身為子女,卻因為脫離不了這種愛,而自我傷害。

作為80後、90後子女,十分不易,不但要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還要解決上一代人的心理問題。

小萱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你呢?

「討好」父母,為的是什麼?

父母時常會對我們表達出這樣的訊息:「我養你這麼大,吃了多少苦你知道嗎」、「你要是不結婚讓我怎麼安心」……這種訊息日積月累,就會讓我們產生活著不過是為了讓父母開心的錯覺,我們的整個人生不屬於我們自己,而是屬於父母。

「我盡量滿足父母的要求,這樣他們就會開心,我也覺得心安;可一旦達不到他們的要求,他們無聲的控訴就足以讓我崩潰。」試問,我們強烈壓抑真實的自我,去「討好」父母,為的是什麼呢?

在網上瘋傳一段視頻《Still Face Experiment》,一個一歲多的嬰兒正在和媽媽玩耍,原本欣喜的媽媽,瞬間變成沒表情,嬰兒先是驚訝,然後想盡一切辦法試圖喚回原來的好媽媽,在一切嘗試都失敗後,他開始手足無措,焦躁不安,無法接受媽媽如此冷漠,不禁哭了起來,媽媽立刻重新恢復了笑臉,哄著孩子,嬰兒瞬間被安撫。

媽媽「冷漠的臉」出現僅一分多鐘,就讓一個快樂的嬰兒變成了絕望嬰兒。試想一下,如果這張冷漠的臉持續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個嬰兒會如何?

我們小的時候多少聽過父母說這樣的話:只要你聽話(懂事/考滿分等),我就會喜歡你。當這種本該是源自天性的無私的愛變成了有條件的「交易」,孩子會自動被馴化成為一個愛的乞丐——要拚命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愛。

而如果孩子這種「乞求愛」的方式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一般會有兩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他很可能會陷入孤獨中,將自己的內心和外在世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木頭人」。

既不期待愛,也放棄感受愛,甚至發展到如果有其他人給他愛,他都會拒絕,甚至主動把對方推遠,還要反過去傷害對方,想將對方心中的「愛」也滅掉。因為,一旦他相信愛的存在,那些童年的傷痛都將重新浮現出來。

第二種,就是反抗或者逃避。

我有一個個案Nina,是個十分叛逆的女孩,她大學輟學去週遊世界,每到一個地方就打零工,絕不依靠家裡,她說就是要過好了給媽媽看,發誓絕對不會再回老家。但是六年後,她坐在我面前泣不成聲——媽媽突然病逝才讓她意識到自己過去不過是為了叛逆而叛逆,覺得如果媽媽能夠接受這樣的自己,那一定就是無條件的純粹的愛。

同樣的道理,那些對家有著深深依戀情感的人才會逃離家,越遠越好,以為空間上的遠離能夠帶來精神上的自由,以為自己跑得足夠遠了,就能掙斷和家的羈絆。實際上,逃得越遠,那根捆住你的情感繩索就綳得越緊。Nina直到媽媽去世之後才幡然悔悟,可無論她對著母親的照片說多少次「對不起」,卻再也不能像個普通的女兒一樣和媽媽相擁了。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難免都遭遇過父母的無心之過,我們的本能則驅使我們去千方百計地取悅他們以便獲得他們的「愛」——他們的笑容、讚賞、擁抱等等。但我們現在應該知道,討好並不是愛。與其竭力討好,不如學習真正的愛。

按提示操作即可;投稿及簡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探索 的精彩文章:

TAG:心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