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喪葬文化,給皇家哭喪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挽郎,就是出殯時牽引靈柩邊行邊唱輓歌的少年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職業哭喪人。但古代挽郎是跟皇家喪禮掛鉤的,凡事一旦跟皇家沾邊,總沒那麼簡單,挽郎就是勛貴官宦子弟入仕的重要途徑。
皇帝、皇后、皇太子或者親王級別的人物去世,官府都要在勛貴官宦子弟中,挑選十幾歲到二十來歲,且嗓音好、儀錶英俊、富有才情的人,進行喪禮儀式培訓,最終經禮部考核遴選出規定的人數,充當挽郎。治喪結束後,挽郎的材料會由禮部移交吏部,等待安排官職。
不過,總體而言,選拔挽郎的人數並不是特別多。《晉書·禮志》記,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皇后杜氏病逝,「有司又奏,依舊(例)選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為挽郎。」這是皇后出殯所需挽郎的人數。皇帝喪禮上的挽郎人數翻倍,《世說新語·紕漏》記「(南朝宋)武帝崩,選百二十挽郎,一時之秀彥。」
網路配圖
年齡小,能當官,人數少,這些特點使得挽郎在科舉考試出現之前,或者在科舉取士人數極為有限的隋唐,成為官宦之家爭相搶奪的重要資源。別小看這個有點「晦氣」的身份,很多有名的歷史大人物,就是通過擔任挽郎,開啟成功之路的。譬如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宰相姚崇,年輕時就是以孝敬輓郎的身份步入仕途的,不過他後來又參加了科舉考試;和南詔、拒吐蕃的大唐名將韋皋,就是先當了唐肅宗李亨的挽郎,之後才被上調為華州參軍,而後步步升遷。
就為了當挽郎,唐朝時還能鬧過一個笑話。
開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的四弟岐王李范(追謚惠文太子)去世。他就是著名詩詞《江南逢李龜年》里提到的那位岐王,他與唐玄宗等五兄弟,從小就在武則天和太平公主的打壓下,養成了團結友愛的兄弟情,他喪禮有多隆重可想而知。所以,那些官二代官三代們眼見在皇家面前刷好感的機會來了,都爭著搶著想當岐王李范的挽郎。
《五王醉歸圖》局部
這次負責挑選挽郎的,就是著名的大詩人賀知章。狼多肉少,那麼多公子哥們,入選的少,落選的多。落選的貴族子弟們認為賀知章「取捨不平」,於是聚眾跑到他的官署鬧事。烏央央一大群有著強大背景後台的年輕人,堵在大門口。賀知章當時年近七十,自然不敢跟這些血氣方剛的少年們硬碰硬。考慮到有被圍毆的危險,賀知章喊人搬來梯子,爬上牆頭,只敢露個腦袋向公子哥們耐心解釋,並安慰他們:「諸君且散,見說寧王亦甚慘淡矣。」意思是,聽說寧王(唐玄宗的大哥李成器)也快不行了,大家先散了吧,下次還有機會。
寧王李成器身份更不得了啊,當年就是他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唐玄宗李隆基的,他在大唐的地位,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那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他老人家喪禮上的挽郎豈不是……所以,賀知章三言兩語,就輕輕鬆鬆把那些門蔭子弟們哄騙回家了。
網路配圖
這件事很快被京城人士瘋傳,大家都拿來嘲笑賀知章。好在寧王李成器是個連皇位都不計較不在意的人,所以也沒計較賀知章有咒他死的嫌疑。不久,朝廷只是象徵性把賀知章從禮部調到工部,以示懲戒。而據說身體快不行的寧王李成器,直到六年後(開元二十九年)才去世。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TAG:中國美術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