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主流價值紓解「演算法焦慮」——構建健康活躍的新媒體內容生態

用主流價值紓解「演算法焦慮」——構建健康活躍的新媒體內容生態

這是一個媒體形態、輿論格局迅速變革的時代。

報紙和網站還在琢磨受眾喜歡什麼內容,演算法推薦卻迅速贏得了大量用戶;各大新聞客戶端還在比拼下載量,微信小程序已經悄然上線;微信微博集聚了大量人氣,抖音、快手卻抓住短視頻的風口起飛……媒體技術的變革,重塑了新聞產品的生產與分發,也重構了新媒體的內容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強調,要「深化改革創新」「改進宣傳報道」「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這是對人民日報的要求,也是對主流媒體的要求。面對全媒體時代,我們需要用主流價值紓解「演算法焦慮」、用社會責任規範「內容生產」、用優質平台凝聚「眾人之智」,以更多更好的正能量、主旋律內容供給,讓輿論天空更清朗、輿論生態更健康。

今天起,本版刊發「構建健康活躍的新媒體內容生態」系列評論,與讀者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編 者

每一種技術架構、每一行代碼、每一個界面,都代表著選擇,都意味著判斷,都承載著價值

短視頻只有15秒,隨手刷刷,大量現場信息紛紛湧來;讀了兩篇傢具市場分析文章,許多關於裝修指南、房屋設計的推送,接踵而至……如今,藉助大數據、智能演算法等技術,信息傳播的效率和精準度大大提升。甚至有人認為,在博取眼球、爭奪流量上,當下已經進入了一個「比拼技術的時代」。

一種觀點認為,演算法沒有價值觀,不應把問題歸責於技術。然而,即便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如何使用技術、傳播什麼內容,同樣體現了技術使用者的價值觀。可以說,每一種技術架構、每一行代碼、每一個界面,都代表著選擇,都意味著判斷,都承載著價值。比如,用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精準推送,本身就包含這樣的價值觀念:用戶偏好的就是好的,平台的打開率比一切都重要。短視頻平台上,「精選」的內容能獲得更多關注,然而什麼樣的視頻可以被「精選」,同樣隱含著產品開發者的價值選擇和利益訴求。可以說,演算法也是價值表達,技術也有價值屬性。

現實中,一些互聯網信息平台確實在內容審核上下了大力氣。某信息聚合類APP的員工中,內容審核團隊幾乎佔去了一半。但「偏軌」問題一再發生,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內容的生產靠「眾包」、內容的分發靠演算法,這些具有媒體屬性的平台,既缺少「總編輯」,也缺少「把關人」,技術取代內容成了主角。生產和分發一旦「去編輯化」,審核團隊人再多,也無法應付海量內容。而如果媒體平台變成了純粹的流量平台,既難言質量,也難保導向。

技術承載著價值,決定了它可以也應該成為主流價值的載體。比如,在決定給用戶推送哪些內容時,不但要考慮用戶的個人興趣和習慣,幫助他們「各取所需」;更需要對內容產品的質量做出全面評價,善於辨別真偽、敢於判斷對錯。技術不是號稱中立、逃避責任的借口,而應該成為啟發思考、啟迪智慧、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流量入口。

重視技術帶來的問題,並不是要拒絕技術,而是更需要保持技術敏感,學會「馴服」演算法、駕馭技術。演算法的優勢在於充分了解讀者、不斷回應訴求。這也啟示主流媒體,不能再「埋著頭」創作、「仰著頭」傳播,而必須發揮技術的「賦能」作用,讓主流價值搭上新技術的快車。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移動新媒體聚合平台「人民號」上線,一時應者雲集,主流媒體、黨政機關、優質自媒體等紛紛申請入駐,正是因為「在主流價值駕馭之下的」演算法,讓人既看到了技術,更看到了媒體的責任和價值。

另一方面,面對演算法焦慮、流量焦慮,主流媒體也需要保持內容定力。那些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的內容,往往自帶流量,在收穫關注的同時收穫認同。技術在內容生產和傳播中造成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增強主流價值的供給來紓解。「我的軍裝照」H5瀏覽量突破11億次,超過1.55億用戶參與互動;世界博物館日的短視頻3天播放1.18億次,相當於大英博物館2016年全年參觀總人次的184倍。當以主流價值為底色的內容產品,插上演算法分發的翅膀,將獲得更強大的傳播力,讓正能量、主旋律的聲音更響、傳得更遠。

心理學上有個「嗑瓜子效應」。說的是人們嗑瓜子時,之所以一顆接一顆停不下來,就在於瓜子仁容易吃到,正向激勵來得快,人們樂於行動。今天,技術讓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容易嘗到信息的「瓜子仁」。但真正優質的內容,往往需要艱辛的探索、細緻的打磨。我們需要這樣的耐心,也需要有價值關懷的技術,共同營造健康、活躍的新媒體內容生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