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87歲高齡的袁隆平,卻配不上「雜交水稻之父」,你才配得上?

87歲高齡的袁隆平,卻配不上「雜交水稻之父」,你才配得上?

本文首發於科技每日推送(apptoday)

撰文|阿智

責編|豬編

袁隆平,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教科書人物,對他所創造的一切奇蹟早就習以為常。

但沒想到,87歲高齡的他,依然活躍在科研最前線。這一次甚至跑去迪拜,帶領團隊在沙漠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如今首批海水稻已經成熟,在6‰鹽度的灌溉水下,能培育出畝產超過600公斤的品系。

袁隆平還宣布,將在全國六省開展海水稻的試種攻關,力爭在2020年全國大面積推廣。

此時已經有各種反對聲音,認為海水稻沒有效益和優勢,而且從鹽鹼地上種的稻穀,口感會很差。

更有不少輿論覺得,國內不缺糧食,海水稻更像是不計成本的面子工程,好騙補經費。

這種「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人,忽略了中國適宜開墾的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7%,忽略了中國還有15億畝無法開墾的鹽鹼地。

袁隆平大力推廣海水稻,是希望在三年內全國能種植一億畝。若按每畝鹽鹼地最低300公斤算,每年可增產糧食3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對海水稻的質疑只是一部分,事實上,總有不少人對袁隆平的質疑未曾停歇過,且愈演愈烈。

我翻看過大量觀點,來來去去就以下幾點:

1、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只佔到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2%,不存在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一說;

2、雜交水稻唯一的優勢是產量,口感卻不行,對肥料和農藥要求很高;

3、袁隆平配不上「雜交水稻之父」的頭銜,一個人鯨吞了整個中國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成果。

還有更難聽的話我沒有放出來,諸如欺世盜名、蹭熱度等標籤都冒出頭,甚至總結袁老是一個勤奮的農業技術商人

現在,我來逐一駁斥所有的牛鬼蛇神言論。

雜交水稻的意義在哪?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有句名言:「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

當代許多人能吃飽飯,沒有挨餓的概念,根本不知道糧食儲備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

冷戰期間,論國土面積,蘇聯要比美國大一倍,但由於緯度高,光照和熱量不足,加上窮兵黷武的重工業化,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糧食缺口很大。

相反,美國氣勢適宜,土地廣闊,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大,因此農業發展迅速,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蘇聯只能動用大量外匯向歐美買糧食,且在糧食問題上屢屢妥協讓步,被卡住命脈。一旦歐美採取經濟封鎖,在糧食這塊束手束腳,蘇聯人民就要餓肚子。

蘇聯大饑荒時期

有了前車之鑒,中國為杜絕饑荒,只能研究雜交水稻,將提升糧食產量放在首要任務,先解決溫飽問題,再談好不好吃。

沒有產量先談好不好吃,那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他們可能不知道,雜交水稻有上千個品種,無論是泰國香米、東北大米還是你在食堂吃的那些米,都屬於雜交米,全國有超過一半的稻田都是雜交稻。

如今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正是因為手裡握著雜交水稻這張底牌,才能在貿易戰中從容面對,不受國際糧價波動的影響。

換言之,雜交水稻的意義,是幫國家守住了糧食底線。

儘管中國解決了世界 1/5人口的溫飽問題,但隨著人口和非農業用地的增加,土地壓力將愈來愈大,只能研究適應性更強的水稻,比如海水稻。

只有提高糧食畝產,才能養活更多人,才能空出更多耕地來種植其它作物,才能減少勞動力需求,讓更多的人去城市發展,這個道理不是很通俗易懂嗎?

用經濟學家帕爾伯格的觀點:「袁隆平把西方國家遠遠甩到了後面,為中國爭取到寶貴時間,引導中國和世界過上不再飢餓的生活。

袁隆平是否沽名釣譽?

一些人還繼續刨根問底:袁隆平並沒有解決中國13億人的溫飽問題,都是媒體的鼓吹。

他們的邏輯是:中國70年代後的糧食增產,主要依靠化肥技術引進,和雜交水稻的關係不大,袁隆平並沒有做出多少貢獻。

糧食增產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土地,化肥和氣候等因素的配合,其中農業高產種子更是核心。化肥的缺點有目共睹,撒再多的化肥,也不可能讓鹽鹼地變成黑土地只是睜眼說瞎話。

此外,從快餓死到半飽狀態,屬於養活;從半飽到溫飽狀態,屬於解決溫飽問題。

不能說沒有雜交水稻,中國人就會餓死,但袁隆平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後,的確讓更多人擺脫挨餓的狀態。

袁隆平不是雜交稻發明人,憑什麼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還搶走所有科研工作者的成果?

首先我們要明白,開創某領域的偉人,往往不是最先發現的第一人,科學史上就有很多例子。

在狹義相對論提出之前,洛倫茲、龐加萊等不少人都對相對論的創建做過鋪墊,但真正推開相對論大門的只有愛因斯坦。

雜交水稻的概念由日本人最先提出,歐美也嘗試發明雜交水稻,後來均無法產業化生產,應用上存在許多問題。

直到袁老發現雄性不育株,頂著被國內群眾嘲笑的壓力,第一個做出三系法樣本,才成為國內雜交水稻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

國內的農業科研者才能站在袁老的理論基礎上研究,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一點都不為過。

不能因為袁老培育的水稻品種,不是現今種植面積最廣的品種,就開始質疑他的貢獻,甚至惡意貶低。

國家的強大不是一個人造就,雜交稻的發展也不止是袁隆平團隊的功勞,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水稻研發者,如石明松、李必湖、顏龍安等專家。

從左到右:石明松、李必湖、顏龍安

就好比海水稻的研究,被譽為「海水稻之父」的陳日勝,帶領團隊研發「抗性」,而袁隆平團隊則主攻「高產」,兩個研發方向並不矛盾。

如果袁隆平沒有研究海水稻,或許這個領域一直都得不到重視和關注,也難怪會被人誤解成,袁老搶奪了他人的勞動成果。

在媒體的聚光燈效應下,報道喜歡主抓典型,遮蓋了其他水稻研發者的光芒。一旦沒有媒體聚焦,科研資金往往欠缺,令人嘆惋。

因此這本非袁老之意,他值得「雜交水稻之父」的榮譽,成為真正中國精神的代表,鼓勵萬千學子為國奉獻。

87歲的袁隆平,到底圖什麼?

如果你仔細觀察,邁入耄耋之年的袁老,要比語文課本上的模樣蒼老很多。

他本可以像別的老頭一樣,逛公園下象棋,遛狗游泳曬太陽,但他沒有,依舊彎腰在田裡,不斷研究新品種。

哪怕是5月28日這天,兩院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仍然不見袁老身影,他此時正和團隊在青島試種耐鹽鹼水稻。

我想起他曾經說的:

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自己勞累一輩子,卻被一些人說吃飽了撐著......的確,袁老的夢想就是讓任何一個人都能「吃飽了撐著」,畢生的追求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一個偉人造就的和平時代,也是偉人紛紛凋零的時代。

那些為了「被媒體忽略的科研人員」而抱不平的人,為了昭彰自己的清醒和心懷天下,除了裝模作樣地關注科學研究,就是不斷地貶低袁老,喊幾句「天日昭昭、世風日下」。

如果你真想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做點貢獻,就請放下手中的鍵盤,別在網上罵科研項目勞民傷財,少轉發被闢謠多次的偽科學文章,更不要鄙夷農業類專業的大學生。

他們彎腰在田地研究的時候,脊樑比站著的所有人都要直。

對未知領域多一點敬重,對科學少一分指點江山,要感謝一個讓你吃飽飯的老人,真的沒那麼難。

參考文獻:

[1]彭少兵.轉型時期雜交水稻的困境與出路[J].作物學報,2016,42(03).

[2]潘旭臨. 海水稻種植市場前景廣闊[J]. 農家書屋, 2018(3).

[3]人民出版社編. 蘇聯糧食問題的理論和政策文獻[M]. 人民出版社, 1955.

[4]董鑫.迪拜酋長看上袁隆平這項研究 要在沙漠建綠洲.政知見.

[5]袁隆平.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J]. 雜交水稻, 1987(1):1-2.

[6]新京報.我國首批「海水稻」品種明年誕生,預計2020年可大範圍種植.

[7]吳春燕.汪良波.「海稻之父」陳日勝的30年.光明日報,2016/10/27.

讓我們為這個老人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早發車 的精彩文章:

夏天腳臭太尷尬,試試這款一噴就能告別腳臭煩惱的神器!脫鞋再也不怕異味!
逾期還款太可怕,這些措施要做好!

TAG:科技早發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