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07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07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是去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要能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03 太陽病,或以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註解:

之前說過,不管有沒有發熱,氣血往體表彙集,裡面空虛了,人都會感到「惡寒」。如果氣血郁於肌肉之內不能出,就會感到「體痛」。

「嘔逆」的原因有二:一是氣血的運行是要先往上走才能往體表走,這種往上的運行會帶動胃有一種上逆的反應,此為「逆」;二是當氣血大量往體表走的時候,胃所獲得的氣血會相應減少,運化食物的能力減弱,胃就會產生一種本能的嘔吐反應,將無法運化受納(消化)的食物嘔吐出去,此為「嘔」。

「脈陰陽俱緊」,脈的陰陽有三:越偏寸越主陽,越偏尺越主陰;左手偏血偏陰,右手偏氣偏陽;脈越沉越主陰,越浮越主陽。這是偏向性,不是絕對性,事實上每一部脈都能反映陰陽的情況。因為汗出不來,氣血郁於體表,於是脈緊(按著像琴弦一樣綳著)。

區別傷寒和中風最直接的鑒別方法就是有沒有汗出(流汗),汗出為中風,不汗為傷寒。但這不是本質,本質是人體津液的盛衰(多少)

原文:

04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05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註解:

這2條講的是傳經的道理(病邪深入人體的自體反應過程)。「頗欲吐」傳的是少陽,這是少陽的證(病邪到達半表半裡層面)。「躁煩」和「脈數急」傳的是陽明(人體「里」層面),這是陽明病的證。少陽和陽明以後會專門講到,這裡就不多講。感冒是個急劇變化的病,如果兩三日不傳也就可能不會傳了,因為正常來說,三四日也就好了。

原文:

06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sou),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xian),時瘛瘲(chi zo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註解:

這一條講溫病。我們之前說過,傷寒和中風是氣血功能偏虛弱反應的證型,溫病是氣血功能偏亢盛反應的證型。傷寒和中風的區別在於汗與不汗。溫病分普通溫病和風溫,區別也是汗與不汗。其實汗只是人體表面現象,它的本質是看人體津液有沒有喪失(大量流汗直接導致人體津液喪失)

《傷寒論》的整體辯證體系就是以人體津液的盛衰來作為陰陽的判斷標準,並組方用藥的。

溫病的綱領是「發熱而渴,不惡寒者」。「渴」是體內有熱的渴;「不惡寒」說明氣血雖往體表走,裡面卻並不空虛,所以發熱而不惡寒。既然是溫病,為什麼不直接說怕熱呢?這就要說一下溫病的原理了:我們如果平時吃多了食物,身體消耗不掉,人體就要燒掉這些多餘的能量,如果一時不能完全代謝,這就產生了有熱上火的反應,這就是溫病。

如果外界環境很熱,也就是受熱了,有沒有可能產生溫病呢?有可能,但是不一定。比如夏天熱到三四十度,或者在很熱的環境里,發生感冒椰油可能不是溫病。冬天南方濕冷,屬於溫病類型的感冒也很多。可見,雖然得溫病有可能是受外界的熱誘發,但外界的熱並不是發生溫病的根本原因。體內的熱量過剩才是發生溫病的根本原因。

現代許多的慢性病都與飲食有很大的關係。有飲食的積滯,如果在感受外邪,毛孔一閉塞,溫病就會加重,這就是「熱傷風」的道理。如果汗出而解了,也就沒有溫病了,所以不嚴重的溫病往往是裡面熱,體表感覺並不熱,如果熱燒不出來,一般只是不惡寒;當然,嚴重的溫病是表裡俱熱的;輕微的溫病,病人甚至有怕冷的現象,只是這種怕冷並不感覺需要多穿衣服。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溫病若出汗了,說明裡面的能量從體表排出來了,體表自然會感受到灼熱。一般情況下,汗出了,熱排出去了,病也就好了,如果身體持續灼熱,說明體內熱邪還沒有排完。汗出耗散了人體津液,加上里熱也燒灼津液,便產生了人體津液不足的現象,這就叫風溫。中風和風溫,只要帶個風字的,都是津液不足。

風溫的癥狀是「脈陰陽俱浮」,說明病邪在肌表,於是「自汗出」;因汗出,肌肉里積累了過多的津液,所以「身重」,「多眠睡」也是溫病的表現,因為熱往大腦走,人就昏昏欲睡,春夏天,天氣轉熱人容易犯困,或一坐有暖風的車就犯困,也是這個道理;當身體里有過多的熱,呼吸自然要加重以幫助排出熱能,所以「鼻息必鼾」。這一條在兒科很有用,幼兒不能摸脈,也不能問證,感冒了怎麼辨別是熱證還是寒證呢?

一般來講,呼吸粗重,大便臭,放屁多,面色赤紅,鼻孔乾的是熱症。幼兒本是陽氣最旺的年齡,加上現在的家長生怕孩子吃少了,往往餵食多,腸胃容易囤積,多發熱證。現在很多家長一見孩子感冒,不分寒熱就急著添衣加被,於是容易造成高熱肺炎進醫院。

下面講的都是典型的津液虛的反應:「語言難出」,當人體津液虛的時候,首先就是人體筋膜組織缺少了津液滋養,並且裡面的血管少,更容易缺少津液,舌頭裡面主要是筋膜組織,所以就不靈活了,說不出話了。

若醫生再誤治,用瀉藥,就更傷津液,於是就出現「小便不利」,這是已無尿可排了。在嚴重則是「直視失溲」,眼睛都直了,因為眼睛裡的筋絡失去了津液滋養;膀胱也是筋膜組織,膀胱失去滋養,約束力喪失了,便「失溲」,也就是小便失禁。「若被火者」,若用火熏蒸之類的方法誤治,熱蒸郁於肌肉,便「微發黃色」,也就是發黃疸。

津液再嚴重喪失,便「如驚癇,時瘛瘲」,也就是有關大腦的驚厥驚恐反應。為什麼大腦會發生這樣的反應呢?這個需要順應人體來理解,人體讓哪個地方興奮起來,就是在往哪個地方調集津液,這是人體運行的基本模式。驚恐說明大腦缺津液了。後世治療這種證一般用定驚止痙的葯,什麼蠍子蜈蚣川穹之類的藥物,全都是是通竄化瘀葯,這就是不順應人體想問題,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到了這個階段就很嚴重了,因為人體的自保模式一定是先保護大腦,大腦出問題了,一定是人體出現極端反應,若再用「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一次的錯誤治療,人體還可以支撐些時候;再次錯誤治療,病人很快就會死亡。

到這裡,六經之一的,太陽病的三個證型(傷寒,中風,溫病)就講完了,可見學醫也並不難。真正的傳統中醫就是用一些簡單的法則去對付千變萬化的疾病的。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