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怎樣去愛
1889年6月23日,安娜·阿赫瑪托娃生於敖德薩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俄海軍艦隊的機械工程師,母親出身貴族,受過上層社會的傳統教育。6歲時父母離異,她隨母親移居耶夫帕托利亞,由母親輔導在家自修中學高年級課程。
11歲時,阿赫瑪托娃隨家搬遷到彼得堡近郊皇村,在那讀中學,並開始寫詩。她最初的回憶也獻給了彼得堡皇村,她在詩中寫到「富麗堂皇、翠綠欲滴的花園,奶媽帶著我去玩耍的牧場,雜色的馬駒馳騁的賽馬場,年代久遠的火車站……」
彼得堡這座城市與她的一生緊密相連,正如詩人自己所說:「在列寧格勒我成為一名詩人,列寧格勒是我的詩歌的空氣。」在這裡她度過了16年。童年的生活環境給了安娜無窮的創作源泉,她的第一首長詩《在海邊》描寫了自己的童年。
1910年高校畢業後,阿赫瑪托娃與著名詩人古米廖夫結婚,併到國外旅行,先後到過法國、瑞士、義大利。外國的文化藝術開闊了她的視野,給了她更多的靈感源泉。1911年,她在彼得堡阿克梅派詩人雜誌《阿波羅》上首次發表組詩,並逐漸成為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2年,阿赫瑪托娃在俄羅斯出版第一本詩集《黃昏》,引起了詩壇的關注。1914年3月,出版第二本詩集《念珠》。1917年9月,出版第三本詩集《白色的群鳥》。三本詩集的出版使阿赫瑪托娃躋身於俄羅斯一流詩人行列。
十月革命後阿赫瑪托娃頻繁遭到蘇聯當局迫害。1921年8月,她的丈夫古米廖夫被蘇聯政權以「反革命陰謀罪」處決。阿赫瑪托娃也被蘇聯當局認定為「在意識形態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剝奪發表作品的權利。
1935年至1941年期間,在兒子被捕和無盡的迫害與磨難下,詩人寫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輓歌》)。
1962年阿赫瑪托娃完成自傳體長詩《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Поэма без героя)》,歷時22年,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划上了圓滿的句號。
1966年3月5日,阿赫瑪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歲。而直到1987年,她的《安魂曲》才得以全文發表。
她的好朋友,也是阿克梅派最好的戰友和同僚——曼德爾施塔姆曾最為精準的闡述了她的一生:「阿赫瑪托娃把十九世紀長篇小說的所有巨大的複雜性和財富引入俄羅斯抒情詩。如果不是有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以至列斯科夫的某些作品,就不會有阿赫瑪托娃。阿赫瑪托娃的源頭全部在俄羅斯散文王國,而不是在詩歌。」
語 錄
書 單
1
2
3
本文由楚塵文化整理編輯
※讓我們把鮮綠的青春緊擁在胸口
※影響了中國人100年的小文章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