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電影要不要追求「膠片感」?
羅攀說:我覺得可以這麼說。這裡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需要像膠片嗎」?你看現在中國電影,我看到的國內片子,很多電影都是話題(輿論),根本沒有把心思往影調上去琢磨,不琢磨這個事情。《美人魚》票房那麼高,但是我在看預告片都不想看了,我真的覺得影調拍得非常糟糕,影像的魅力和現在電影該有的都完全沒有。
在電影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清晰度,不是寬容度,也不是後期多好,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視覺語言的現代性。中國電影落後世界電影多少年了?落後有20年、30年,我們拍的畫面能看的東西,都是拙劣的模仿,你沒有一個特彆強大的語言的系統,幾乎是無序的。
歐洲電影有歐洲系統,美國有美國的,美國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系統,他做得還不錯,我們沒有。但是我們的攝影師論壇,包括電影論壇,提到攝影這一塊,都把藝術扔到一邊去了,主要談的是技術問題。
因為懂的人少。我觀點是這樣,我覺得有一個共同的事情,是影像的現代性。比如說現在要觀眾看,一個90年代的美國電影和2000年的美國電影,觀眾一定能看出來,這個老一點,這個新一點。2000年左右的電影和2015年的電影一定不一樣,他會感覺到不一樣。
我們就說科幻片吧,《終結者》第二集,你現在看那個影調,我覺得用光啊,還是有點老,比如夜景泛藍。這個影像的現代性,觀眾是可以感受到的,攝影界更應該能明白的,但是我們沒有太多的去討論為什麼影調老?為什麼以前好萊塢電影逆光多?逆光是幹嘛用的?都沒有人去想。
以前的大光孔景深很淺,早期電影鏡頭4到5.6的光孔,他做不了那麼大,鏡頭小就像場小,像場越小景深越大,這是一個基本的光學原理。你打光的時候,你暗部和人得靠多少燈去打?他沒有那麼多燈。而且那麼大的景深,比如說5.6拍攝,人跟背景都是一樣的實,觀眾分不清主體怎麼辦?而逆光一下子把人和背景分開了,就形成一個攝影語言了,其實逆光最早是干這個用的。
我剛才說的《終結者》第二集裡面的夜晚是藍色的光,為什麼夜晚發藍調?因為膠片的感光,感藍層是最敏感的。打一點藍光,感光的熒顆粒分布最快,漂白以後留下的熒顆粒最多。所以夜晚你打紅光,怎麼打光曝光都表不起表。就是你打一點藍光,這個膠片很容易就曝光了。所以為什麼大量的藍光的原因。而現在的電影,不用膠片感光,他就不需要打藍光了,我打白光也可以拍,我打紅光也可以拍。
為什麼現在夜晚發暖調?因為用了街燈。傳統膠片拍攝,街燈不夠曝光,現在都可以曝光,所以現在的影像就不會出藍調了,這就是原因。這是影像現代性怎麼來的,跟技術有發展有關係。
我要突破以前的傳統的概念,就是把「畫面得像膠片」,這個概念給扔掉了。為什麼要像膠片?像膠片不是一種錯誤,是一種藝術選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像膠片。比如我們拍一個19世紀、18世紀歐洲宮廷的片子,是不是應該特別油畫感?當然是一很好的選擇,但是我也可以拍成非常透明,很銳,很真實,就像一個人真的回到那個時代,也可以,沒有什麼不對。這個數字影像以後發展下去就是可能走到這一步,越來越逼真化。李安的120fps,我覺得其目的無非就是更像真的。
當然,電影終歸是電影,只能更加接近真實,眾所周知,攝影和攝像技術在發明之後的百年內,都是使用膠片來拍攝。從8毫米、16毫米,到標準35毫米甚至70毫米膠片,電影人不斷追求更極致的畫面效果。膠片以其優秀的感光度,獨特的畫面質感征服了全世界的導演、攝影師和觀眾的眼球。百年以來,一直是膠片一統世界。
「膠片電影代表著電影拍攝技術的黃金規格」
"我會使用膠捲是因為這是最棒的影像格式,它有最高的解析度、最好的色彩重建,我希望給予觀眾最棒的觀影體驗,而膠捲是最好的選擇。s雖然我對新科技的確非常著迷。但前提是,它必須超越之前的技術。但現在35厘米底片能夠呈現的畫面,在目前來說仍是數字攝影無法匹敵的。」
——克里斯托弗·諾蘭
「如果膠片沒了,有些東西將會永遠消失」
我覺得如果數字與膠片能夠一起同時存在是很棒的一件事,諾蘭當時聯繫我有關一個拯救柯達公司持續製作底片的活動時我義不容辭的參加了,我始終認為膠片電影是一個非常棒的創作形式,如果它真的死了,有些東西將永遠的消失。
——Darren Aronofsky《黑天鵝》導演
「數字電影不過是在電影院看電視」
就我看來,數字電影如同電影的輓歌。電影若不能以35厘米膠片形式呈現,那人們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我很確信,我們現在只是沉醉在數位科技帶來的方便之中,眼花撩亂、暈頭轉向。這一代我看是沒救了。但我相信,我們的下一代很聰明,只有真實的東西才能滿足他們。那時候,他們就會明白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麼。
——昆汀塔倫蒂諾
數字電影有著膠片電影無法比擬的便捷性,膠片電影有著數字電影無法達到的畫面質感,現代電影應該做的就是去接近真實。
特別感謝:影視工業網圈子
于田雨 整理編輯
※股票: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抖音的正確打開方式!不痴迷不抵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