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入朝為相 因兩個習慣惹人討厭 最終辭職離京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時間是所有人的終極對手。不管一個人曾經建立過多麼輝煌的功業,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會有精力衰退,才智竭盡的一天。而英雄遲暮,如同美人青絲化為白髮,都是最令人感傷的事情。
比如,蜀相諸葛孔明,晚年時為了光復漢室的大業已經殫精竭慮,僅憑鞠躬盡瘁的一腔熱血在苦苦支撐。臨終前大業未竟,卻已後繼無人,成為了歷史上一段永遠的遺憾。
晚清之名臣左宗棠,年輕時參與平定太平天國,已經建下一番勛業。後來年齒漸長,仍然老當益壯,先是平定捻回,後又抬棺西征,收復新疆,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勛。
然而,自收復新疆之後,即便英雄蓋世如左宗棠,也已經顯露出疲態。後來雖再有心建功報國,卻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光緒七年(1881年),清廷考慮到左宗棠已經是七旬老翁,不宜再在前線征戰,故將其內調京師,授軍機大臣之職,兼值總理衙門,讓他同時參與內閣、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事務,一時風頭無兩,人稱「左相」。
左宗棠初入京師時,曾一度引起轟動。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上下「談洋色變」,對洋人處處忍讓,不敢得罪,導致很多來華的洋人在民間作威作福,老百姓均切齒痛恨,而左宗棠卻從洋人手中收回百萬國土。
所以左宗棠入京前,老百姓紛紛傳言「左侯至,樓即毀」,意思是左宗棠一到北京,就會馬上把大使館、教堂里的洋人統統趕跑了。
然而,左宗棠實際到任後,卻發現「宰相」的位子沒那麼好做。擔任軍機大臣期間,左宗棠不但在工作上基本毫無建樹,而且還和同事們鬧得很不愉快。
《清史稿》左宗棠本傳記載:「(左宗棠)值軍機、譯署,同列頗厭苦之。宗棠亦自不樂居內,引疾乞退。」才幹了不到一年,左宗棠就稱病辭職。最後清廷答應了他的要求,把左宗棠改調到兩江去了。
為什麼左宗棠和同事關係搞得那麼僵硬,以致在京城裡待不下去,堅決要離開呢?實際上,左宗棠本人確實也有一些不太好的行為習慣,導致了與同僚之間的矛盾。
首先,左宗棠多年在外統兵,有一個職業習慣,就是喜歡用浮誇的語句來報戰功。當時將軍在外征戰,虛報戰功的情形並不少見,只要不要吹噓得太離譜,其實也是激勵屬下將士的一種方式。
但左宗棠入值樞廷後,還沒改掉這個習慣。根據清人薛福成的記載,左宗棠在任軍機大臣期間,奉旨治理北京城外屢遭水患的永定河。才治理了幾個月,左宗棠就給朝廷奏報說自己治理河工多麼成效顯著,「數十年積弊一掃而空。」
以前左宗棠在外打仗,即便報戰功時稍微浮誇一點,朝廷也很難核實,所以無傷大雅。但永定河卻是近在眼前,水患治理得好不好,老百姓都看在眼裡。明明才剛起了個頭,就說自己立了多大的功勞,因為這件事情,左宗棠在北京老百姓心中的聲望有所下降。
除此之外,左宗棠還有另外一個習慣,也讓他身邊的同僚們大呼頭痛,那就是左宗棠很喜歡在人前誇耀自己的功績。
其實,這也不算是什麼壞習慣。我們知道,當一個人年老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回憶自己的過去。就像我們小時候,年老的長輩喜歡向後輩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故事一樣。
不過,左宗棠回憶過去的習慣,卻有些過了頭。他還在進京路上時,沿途的文武官僚謁見左侯,左宗棠就一直喋喋不休地在說兩件事:一是自己收復新疆的功績,二是譏刺曾國藩。除此之外,不談其他事情。
等到後來左宗棠辭職,調任兩江後,也是每天跟幕僚和座客談論自己在新疆時如何如何,有時下屬有公事要稟報,也完全插不上話。所以左宗棠在軍機處時「同列厭苦」,不喜歡與他共事,也就不奇怪了。
※南京總統府中 有5位清朝官員的畫像 他們分別都是誰?
※朝廷給左宗棠陞官 他卻表示當官不習慣 希望派自己去打仗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