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亞洲犀牛角人物風情雕

亞洲犀牛角人物風情雕

犀角屬於名貴藥材,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神農本草經》「主百毒蟲注,久服輕身」,「犀角出南郡,上價八千,中三千,下一千」。以犀角雕刻成工藝品久已有之,據文獻記載,經唐宋不斷發展,至明進入盛期。明末至康雍乾盛世二百年間是中國犀角雕刻的黃金時代,創造出大量精美的犀角雕刻藝術品,是明清工藝美術品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犀角藝術品往往集實用與美觀一身,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流傳至今的犀角實物以明清兩代的傳世品為主。聰穎智能的古代工匠因材施藝,以犀角的天然形態,大多設計成酒杯,故犀角製品以杯造型最多。杯口一般隨形作成橢圓形,或取葵葉、玉蘭、芙蓉、荷葉、靈芝、桃等花形杯、葉形杯以及鼎禮形杯等多種形式,所飾圖案有松柏、山水、牧馬、泛舟、花果、雲龍、典故等紋飾。作工以鏤空、浮雕為長,刀法剛柔,巧拙咸備,精粗簡繁兼而有之。這是犀角雕刻的一個重要特點。犀角表面大多呈深琥珀色,有著一層柔美的琥珀光澤,富有靈氣。這是犀角獨特的天然質色的紋理之美,是其它材質無法替代的。犀角工藝品是珍貴稀有的材質與巧奪天工的技藝完美結合的產物。

犀角分為亞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亞洲犀角的長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纖維粗,表皮和內肉呈現出像甘蔗纖維的粗絲狀纖維,底部斷口的切面類似於甘蔗的斷面,有比較密集的細小粒點,被稱為「魚子紋」或「粟紋」。亞洲犀角的角質比較柔韌,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邊緣上經常可看到凹進一段,角的正後方下部又有一條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規整的正橢圓形。非洲犀角比較長且大,一前一後兩個角,前長後短,最長的可達到二尺六七寸。非洲犀角的角質看上去膠質感強,纖維比較細密,內肉呈半透明狀,角也不如亞洲犀角柔韌,顯得脆硬,受到乾濕氣候的影響時會裂,藥用價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現在清晚期,從廣州進口,故又被內地人稱為「廣角」,廣角沒有天溝地崗的現象。

本件亞洲犀牛角人物風情雕為滿雕精品,題材豐富,重工雕琢而成,其細節精微巧俏,惟妙惟肖。以整體材質來講,因年代所致,雖有自然蝕化和磨損痕迹,卻絲毫不掩其細潤如玉,瑩然剔透之美感。犀牛角是清熱解毒的名貴藥材,在古代就與夜光璧、明月珠齊名。而今犀牛屬於瀕危保護動物,犀角不可能再被用作角雕材料,故犀牛角雕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一朵奇葩已成了絕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藝 的精彩文章:

定窯刻花梅瓶

TAG:典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