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原標題:【教學研究】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一)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
(1)耕作農具:「刀耕火種」(或火耕)——「石器鋤耕」(或「耜耕」)——鐵犁牛耕(主要方式)
原始社會時期:刀耕火種,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
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顯著提高。
西漢時期——鐵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術推廣,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
東漢——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轅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耕犁趨於完善。
(2)灌溉工具:曹魏:翻車;唐朝:筒車;宋朝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
(二)了解古代中國基本的土地制度
①在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時期,一切土地屬於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種,這種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井田制」。
③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私田出現,井田制逐步瓦解;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這種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三)理解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小農經濟: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在中國封建社會佔主導單位,是中國封建社會漫長延續的重要原因。
(2)特徵: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分工簡單,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
【易混(錯)警示】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徵「自給自足」中的「足」並非富足,而是指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
(一)了解古代中國的官營手工業
(1) 特點:
行業壟斷性、服務對象特殊性、不計成本奢侈性、技術工藝高超、各種行業封閉性、勞動者缺少積極性。
(2)產品: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皇室貴族消費的生活
(3)評價:利:官營手工業利用政府權力,組織生產,徵調最好工匠,收集最好材料,因此它的製作工藝水平,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弊:水準較高的手工業技術局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於社會。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是封閉的,往往導致失傳。匠戶世代承襲,沒有人身自由,創造性受到嚴重束縛。
(二)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制瓷和紡織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冶金:①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進入了繁榮時期,出現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銅器。②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發展,鐵農具大量出現;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③南北朝發明灌鋼法,使中國鋼鐵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鐵器在農業、手工業領域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2)制瓷:中國是瓷器的故鄉。①東漢:瓷器生產技術成熟,燒制出青瓷。②北朝:燒制出白瓷。③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唐朝起,中國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輸出國外,從此瓷器成為中華文明的新象徵。③宋代出現了五大名窯。④明清時期:青花瓷(明宣德年間的是珍品)、彩瓷、琺琅彩(清朝)。江西的景德鎮是瓷都。
(3)紡織:①絲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新石器時代)。商朝出現了織機,紡織業發展;漢代紡織業已相當發達,通過絲綢之路,外銷絲綢(被稱為絲國);明清時蘇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江南紡織業發達的地區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棉織: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技術;元明時期,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明後期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及經濟政策
(一)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市和坊仍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但繁華,已有「夜市」「草市」。
(3)宋朝:突破時空限制;「交子」的出現;「市」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出現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出現定期的廟會集市。
(二)了解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商幫
(1)商業城市: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著名商業城市;經濟中心南移後,隋唐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長江流域的揚州、成都(「揚一益二」)等成為繁華的大都會。
(2)商幫:明清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商幫」。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三)理解「重農抑商」
①含義:首倡於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國家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手工業和商業。是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經濟政策。
②影響:是維護封建專制國家的經濟基礎。
積極——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在封建社會初期鞏固了新興地主政權。
消極——明清時期強化了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四)理解「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1)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2)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
(3)內容:①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海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②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4)影響:一定程度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但隔斷了中西方正常的貿易往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易混(錯)警示】閉關鎖國不是絕對禁止對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如廣州十三行就是例證。
【專題歸納】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和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標誌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唐朝曲轅犁的發明;
3.鐵犁牛耕是我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4.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5.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6.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流行於四川地區。
7.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
8.明清時期實力最強的商人群體是晉商和徽商。
※【教學研究】部編版:七下歷史《期末複習提綱》
※【教學研究】中國歷史9大階段特徵詳解
TAG:歷史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