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說古|漢末三國的統一觀

說古|漢末三國的統一觀

原標題:說古|漢末三國的統一觀



文|陳忠海

東漢末年,社會出現了大動蕩,大一統王朝變得支離破碎。在「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的情況下,國家隨時面臨被徹底分裂的危險。然而,分裂帶來的災難讓人刻骨銘心,人們維護統一的觀念反而更為堅定和執著,反分裂、謀求統一,始終是那個時代最強的聲音。


不棄涼州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它統一了中國,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漢朝建立後,大一統王朝得以延續,尤其經過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光武中興等治世和盛世,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疆域面積都得到了鞏固。


東漢時,全國分為13個州,其中廣大西北地區歸涼州管轄,下轄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十個郡和張掖屬國、居延屬國等兩個屬國,共計98個縣。從今陝西寶雞以西算起,包括整個甘肅以及青海、寧夏、新疆的部分地區都屬該州管轄。

涼州當時也是羌人的聚居區。東漢中期以後,羌人不斷起義,朝廷屢次派兵鎮壓,為此耗費了巨額軍費。東漢末年,軍中著名將領皇甫規、張奐和段熲都是在對羌作戰中成名的,因他們的表字中都有一個「明」字,故被稱為「涼州三明」。段熲在一份奏疏中總結了對羌作戰的花費:「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八十餘億。」21年間為平定羌亂花費了320億錢,平均每年15.2億錢。據東漢桓譚《新論》所載,漢代「百姓賦斂,一歲為四十餘萬萬」,也就是每年財政收入中的38%被用作對羌作戰,而這遠不是朝廷全部的軍費支出。


巨額軍費投入仍未能有效平息羌亂,涼州於是成了吞噬東漢財政的一個巨大無底黑洞。段熲在上奏中說,「費耗若此,猶不誅盡,餘孽復起,於茲作害」,他認為「今不暫疲人,則永寧無期」。除了涼州的羌亂,東漢王朝當時還在北方面臨著匈奴人的威脅,也需要大量軍費投入。在此情況下,個別大臣提出了「棄涼州」的方案。


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前左校令龐參及其子龐俊上書,提出將正在涼州征戰的車騎將軍鄧騭召回,「留征西校尉任尚使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也就是把涼州各郡縣百姓都遷至關中,將涼州放棄。該議提出後未立即引發反響,但隨後幾年對羌作戰越來越被動,「棄涼州」引起朝廷的關注,龐參再次提議「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輔諸陵」,鄧騭也認為「國用不足」,提出「棄涼州,并力北邊」。


但是,更多的大臣則持反對意見。郎中虞詡認為涼州為歷代祖先所開拓,得之不易,不能輕言放棄,況且涼州、關中構成了首都洛陽的兩道安全屏障,放棄涼州將危及唇齒相依的關係,朝堂討論開始,後反對「棄涼州」的大臣占絕對上風,此議遂罷。


70多年後,涼州的羌亂仍未平息,「徵發天下,役賦無已,司徒崔烈以為宜棄涼州」,誰知朝堂上崔烈剛說完想法,議郎傅燮當場大呼:「斬司徒,天下乃安!」傅燮隨後說涼州是「天下要衝,國家藩衛」,不能隨意放棄,「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傅燮的看法得到多數大臣的支持,主持討論的漢靈帝也認為傅燮言之有理,不再提「棄涼州」一事。

袁術之敗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繼續滑向崩潰邊緣,呈現出「日薄西山」的景象。中平六年(公元189年)4月漢靈帝駕崩,隨後發生了大將軍何進、河南尹袁紹引外兵誅殺宦官事件,致使董卓趁亂控制了朝廷。次年初,一批不滿董卓的刺史、郡太守在關東起兵,天下陷入混戰。


戰爭越來越激烈,參與的勢力越來越多,有一定實力的人紛紛佔地稱雄,不再服從朝廷,還有人本著「時勢造英雄」的想法趁亂而起,諸葛亮將這種局面總結為「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然而,當時最有實力的幾個人對公開稱帝和另立朝廷都持謹慎態度,曹操一生多次表明對漢室的支持,表示自己不稱帝也反對他人稱帝。在曹操晚年,孫權曾寫信勸曹操稱帝,表示自己願意效忠,但曹操態度仍然堅決,他拿著孫權的信對手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有人暗中雖動過稱帝的念頭,如大將軍袁紹、益州牧劉璋等,他們要麼進行過試探,要麼偷偷做了一些天子用的「乘輿車具」等物,但他們發現漢室作為天下唯一合法政權的觀念仍深入人心,貿然稱帝不僅得不到天下人的響應,甚至連手下也會分裂為對立陣營,因而打消了念頭。在整個漢末三國時期,敢於公開打出旗號另立朝廷的只有涼州人王國、徐州人闕宣等屈指可數的幾個,他們要麼立即被消滅,要麼本身並無太大影響,唯一引起轟動的人是袁術。


袁術是袁紹的弟弟,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政治資本雄厚,在討伐董卓的行動中,他也趁勢而起,經過一番奮鬥,擁有了不小的實力。一般認為,在漢末群雄逐鹿的前半程,其實是兩大陣營在作戰,袁紹和袁術分別是這兩大陣營的首領,至於曹操,由於起點較低,所以很長時間裡只能依附袁紹才得以發展。袁術最輝煌的時候佔據了揚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徐州、豫州的部分地區,手下精兵強將眾多,呂布、孫策都是他的盟友,袁術一時「虎步淮南」,成為未來問鼎天下的最有實力的競爭者之一。

然而袁術「天性驕肆」,政治野心很大,不滿足於做一名漢室臣子,總想自立為帝。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袁術召集屬下提出「欲應天順民」,不料當場遭到下屬的駁斥,只得悻悻作罷。兩年後,不死心的袁術終於在壽春稱帝,建國號「仲氏」,置「公卿」,設祠「南北郊」,與許縣的東漢朝廷分庭抗禮。


令袁術想不到的是,此舉立即引發海內震動,從各地傳來一片討伐之聲,不僅曹操親率大軍來「討逆」,而且兩個盟友也第一時間宣布與他斷絕關係,孫策寫來一封長信相責難,呂布則直接率兵來討伐,袁術陷入眾叛親離的窘境,精心打造的偽朝廷幾乎瞬間崩塌,僅1年多時間實力就損失貽盡,後來只得被迫燒了「皇宮」逃竄,想投奔部下,部下卻不肯開城門,走投無路之際來到江邊一處亭子里,急病交加的袁術最後喝了一口蜂蜜水,卻被告知只有一些麥麩了,英雄一世的袁術大叫:「袁術至於此乎!」之後嘔血而死。


稱帝是袁術一生最大的敗筆,也是他事業的轉折點。稱帝之前的袁術總體來說順風順水,雖然有人說他「志大才疏」,但命運似乎對他總是格外眷顧,讓他沒有付出太多努力就取得了不錯的局面。然而一夜之間他就從「成功人士」變成了天下人的對立面,敗亡之迅速一定讓他目瞪口呆,有些事情恐怕他至死也沒能想明白,否則就不會獨坐江亭而哀嚎了。


「絕盟好議」

那些沒有稱帝自立的群雄,其實也有個現實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以什麼樣的名義任命和管理屬下,以怎樣的職務治理控制區內的百姓和軍隊。漢室雖在,但它先後被董卓、涼州軍閥以及曹操控制,並不是隨便哪個人去想要個官職就能合法獲得的。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這的確是棘手問題,不過這並沒有難住群雄。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關東聯軍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又以車騎將軍的名義「表奏」了一批官員。「自號」容易理解,就是自己給自己封官,所謂「表奏」,就是給朝廷寫一份擬任官員的奏表,選個合適的日子,擺好香案等物,向著朝廷所在的方位跪下把奏表念上一遍,就算是完成了「任命程序」。


這套程序雖然顯得有些滑稽,卻十分有效地為割據群雄們解決了自己陣營的「幹部任命」問題,讓他們在不另立朝廷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轉。


劉備曾被朝廷正式任命為鎮東將軍、左將軍,此後很長時間裡,他都以這個頭銜號召支持者並管理屬下軍民。劉備佔領成都後,管理軍事的機構就是左將軍府,這表明他一直以漢室臣子自居。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戰勝了老對手曹操,控制的地盤橫跨荊州、益州,論實力已反超孫權,有人勸劉備自立稱帝,劉備卻選擇自立為漢中王,按東漢制度,王是爵位的一種,劉備雖稱王但仍尊漢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通過禪讓方式結束了漢朝統治,建立曹魏政權,對劉備和孫權來說馬上就面臨一個新問題:劉備的漢中王、孫權的車騎將軍都是漢室所封,漢朝不存在了,意味著他們的官爵也不在了,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理順未來的關係呢?在這方面,孫權和劉備的做法不同,孫權選擇向曹魏稱臣,接受了曹丕所封的吳王,而劉備則宣布稱帝,在成都建立政權。


劉備稱帝的目的不是分裂國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了「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是「懼漢阼將湮於地」,所以他強調自己稱帝是「即皇帝位」而非開國皇帝登基,他的國號仍是漢,目的是將東漢政權在成都延續下去。


向曹魏稱臣的孫權不久也與曹魏鬧翻,雙方刀兵相見,孫權無法再用吳王的封號管理屬下。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也稱帝,建國號為吳,孫權在發布的文告中說「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所以自己才「不得不受」。


無論蜀漢還是孫吳,建立新政權都有「不得不為之」的一面,他們都不認為鼎立割據是國家的最終狀態,統一天下仍是他們的奮鬥目標。考慮到曹魏十分強大,蜀漢和孫吳決定再次聯手消滅曹魏,為此雙方建立了正式的同盟關係,孫權稱帝數月後,蜀漢和孫吳即在武昌設壇盟誓,發布的盟書稱「戮力一心,同討魏賊」,誓言「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這場重要的盟誓被稱為「絕盟好議」。


無論蜀漢、孫吳、曹魏還是取代了曹魏的西晉政權,雖承認國家被分裂的事實,但都不承認永遠分裂下去的結果。受客觀條件所限,蜀漢和孫吳聯手消滅曹魏的目標未能達成,但他們都之為做出了巨大努力。蜀漢方面,諸葛亮五伐中原,他的繼任者姜維更11次北伐,孫吳方面也一次次由襄陽、合肥方向出擊,在配合蜀漢北伐的同時,試圖在統一之戰中尋求突破。


回顧漢末三國的歷史,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鬥智斗勇的故事,而是戰亂中的人們心中那種堅定不移的家國情懷。在最容易產生分裂的年代,統一反而成為時代最強的聲音,這種「分久必合」的堅定信念成為當時許多人奮鬥犧牲的精神支柱。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8年第1期


題圖取自網路


—— 薦書 ——



《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


《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


陳忠海 著


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


中國發展出版社天貓旗艦店(https://zgfzcbs.tmall.com)、各大電商平台有售


國研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國研智庫創新科學園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