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諮詢師和來訪者不可能成為朋友或戀人

諮詢師和來訪者不可能成為朋友或戀人

學年論文的調查問卷設計遲遲沒有完成,打開文檔,從第二十幾個問題往下接著想。

焦慮來源:

1. 就業競爭激烈

2. 學習壓力大

3.教師的職業道德感(為人師表的困難性)

4.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是否想成為一名教師)

5. 實習(見習)期間的焦慮感

6.學校的心理健康建設現狀及意見

差不多圍繞這麼幾個方面展開一些問題。

不知怎麼,那時的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話:

諮詢師和來訪者不可能成為朋友或戀人。

其實除了朋友、戀人之外,其他的關係也都不可以。換句話說,除了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之外,其他一律不可以。這樣的規定好像有些不近人情,但從理性和旁觀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沒辦法且正確的事情。

《心理諮詢師職業道德準則》中規定:

心理諮詢師不得與當前來訪者發生任何形式的性和親密關係,也不得給有過性和親密關係的人做心理諮詢。一旦業已建立的專業關係超越了專業界限(如發展了性關係或戀愛關係),應立即終止專業關係並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尋求督導、轉介等)。

心理諮詢師在與某個來訪者結束心理諮詢關係之後,至少三年內不得與來訪者發生任何親密或性關係。在三年後如果發生此類關係,要仔細考察關係的性質,確保此關係不存在任何給來訪者造成傷害的可能,同時要有合法的書面記錄備案。

「移情」和「共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共情」是諮詢師的一項優秀技能,「移情」可以發生在諮詢師和來訪者兩者身上,而且「移情」在諮詢過程中可不是什麼好事。

共情(Empathy)是一種能夠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也是一種心理分析的技術和產生心理分析治癒效果的重要條件。

移情(Transference)指本應是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移情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正向就是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好感或依賴感,負向就是厭惡感。諮詢師對來訪者也可能產生移情,這被稱為對抗移情或逆移情。

拒絕「移情」。

其實來訪者的正移情是一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建立在幻想之中,它是不真實的,因此是錯誤的。

你遇上了一個人,ta會坐在你對面,投以和藹的目光和溫暖的微笑,耐心地傾聽著你的訴說,然後用溫柔的言語幫助著你。你覺得ta可以信任,你覺得ta對自己很好。時間久了,便自然由此感到依賴,想見到ta,想依靠ta,甚至愛上了ta。

清醒一下,想一想,你對他到底了解多少?你們是兩個遙遠的人,只是建立在諮詢關係上才有了接觸和對話,他自始至終都站在一旁,跳脫你所說的事件,以旁觀者的角度理性地進行分析並且提供幫助。這是一個良好的諮詢師必備的技能,當他的來訪者產生了正移情,他並不會感到驚訝和不安,其實我們都知道,產生依賴是人之常情,是非常正常的事,而諮詢師並不會回應你的感情,他會依舊保持一個觀察者的身份。

有句話說得很好:「心理諮詢是一種Bitter Sweet。雖然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是一種很重要的關係,但它從建立之初就是為了分離的。」

因為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需要得到的最大的收穫就是——方法,而不是諮詢師授與的一時的解決方案。所以最終靠的是來訪者自己的力量,畢竟他所面對的是屬於自己的人生,諮詢師只能客觀分析事件,並且提供有限的幫助。其實,作為一名諮詢師,正確的做法是不會告訴來訪者:「你應該如何如何做」。

我曾經問過一位當時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抑鬱症患者,我說:「在你說了你最近的情況後,你的醫生會告訴你怎麼去做嗎?」那個人的回答是:「不會,他從來不會告訴我應該如何去做,他總是說『你開心就好』。」之後,那個人的確也在做一些使自己開心的事情,隨心而行。

我還從一位諮詢師那裡聽說過另外一個來訪者的故事。來訪者女,已婚,家境優越,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BPD),因情緒不佳,停止工作。曾在一年內自殺過三四次,某次在賓館服下大量安眠藥企圖自殺,最終被及時發現送往醫院。

邊緣性人格障礙(BPD):

1.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拋棄。

2.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其特點是對所交往的人的印象從極端理想化到極端的貶低之間變來變去。人格的部分分裂,無法將好與壞兩極融合,無法對世界產生統一和綜合的觀念。易造成人際衝突。對於世界缺少安全感。極端思考模式 ,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而這兩者都不是現實的,只好在這兩極震蕩——形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

3.認同障礙:自體形象(self image)或自體感受(sense of self)持續明顯不穩定。

4.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

5.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自傷行為。

6.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情感表現不穩定。

7.長期感到空虛。容易成為性癮患者、酒鬼、吸毒者。

9.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該來訪者有非常明顯的移情心理,用她的諮詢師的話來說,那就是她把諮詢師當成世界上最後一根稻草,她害怕諮詢師不理她,害怕自己被諮詢師所拋棄。而當諮詢師工作忙碌沒有及時回復她後,她便感到被拋棄,開始生氣並罵了諮詢師。雖然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感到他人的關心時,他們表現得猶如孤獨的棄兒,為抑鬱、物質濫用、飲食障礙和過去遭受的虐待尋求幫助。但當他們害怕失去別人的關心時,其心境會發生戲劇性改變,往往表現出不適當的,強烈的憤怒。與此同時還伴有對世界,對自身以及對他人看法的徹底轉變——從黑到白,從恨到愛。反之亦然。他們的觀念永無折中之時。當他們感覺被拋棄時(亦即徹底孤獨),他們會自我隔離或極度衝動」,但我覺得,其中來訪者產生的「移情」也是原因之一。不過該來訪者經過調整,現在已經很好了,事業蒸蒸日上,人際關係得到改善。

我想起由堺雅人和蒼井優主演的日劇《Dr.倫太郎》,堺雅人在劇中所扮演的是一位名為日野倫太郎的精神科醫生,在和著名藝伎夢乃(蒼井優飾)的接觸中,發現她患有解離性人格障礙(又名多重人格、人格分裂,DID)。

解離性人格障礙(DID):

1.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每一種有自己相對持久的感知、聯繫以及思考環境和自身的方式)。

2.至少有兩種身份或人格狀態反覆地控制著患者的行為。

3.不能回憶重要的個人信息,其程度無法用通常的健忘來解釋。

4.這些障礙不是由於物質的直接的生理作用所致(如,酒精中毒時暫時的意識喪失或混亂行為)或一般的醫學情況(如複雜部分發作)。

放上一些《Dr.倫太郎》的截圖。

和患者建立關係:「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地接近患者。」

關於傾聽患者和直接靠影像學診斷的爭論:「理解患者心中的真實。」

關於移情,患者喜歡上諮詢師的問題:「精神醫生最終的職責是,要讓患者有能力愛上治療者之外的人。」

最終,女主的病好轉,倫太郎向她告白求婚,卻遭到了拒絕:「精神科醫生喜歡上他的患者,這叫做逆轉移(逆移情)吧。」

其實他們彼此都喜歡對方,只是女主放棄了:「除了我以外,日野醫生還有好多患者要去拯救。」

這裡也提到了諮詢師的倫理問題。

「拯救人,治癒人的,最終只有愛。」——日野倫太郎

想成為一個像倫太郎那樣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高精度基因組比較揭示人與猩猩差異
「鴻茅藥酒」能排除毒酒的嫌疑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