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生活日新月異,國人還在焦慮什麼?

生活日新月異,國人還在焦慮什麼?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提高。買房買車的多了,旅遊的多了,跳廣場舞的當然就更多了。「吃不飽」變成了營養過剩,減肥成了潮流。人們不再攀比名包、名表,相互顯擺的是登山、涉水和跑馬拉松。可以說,幾千年來,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富足過,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

然而,環顧周圍,卻發現人們並不象預期中的那樣有幸福感。稍一接觸,你就會發現他們都有程度不同的焦慮情緒。這種情緒如同霧霾,無邊無際、到處瀰漫。身處其中久了,難免會感到窒息。

國人到底在焦慮什麼呢?根據觀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住房焦慮

「房事」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無論是在高端論壇上,還是在朋友聚會時,房子問題始終是大家喜歡討論且每次討論氣氛都很熱烈的話題。這也不奇怪。房子是人類生存的一個最起碼的物質條件。「居者有其屋」是人類共同的理想。相比之下,中國人對房子的追求顯得更為執著。過去,無論是當官的還是經商的,一旦有了足夠的財富積累,不管身在何處,都一定會回老家蓋上一座大宅子。現在時代進步了,但人們在這方面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沒有房子的,會想方設法買上一套;有了房子的,小的要換成大的,大的又想能擁有更多的。人們對於房子的追求似乎永遠沒有止境。

這樣問題就出現了:因為房子的供應總是有限的,而對它的需求又沒有盡頭,供求失衡的結果必然是房價不斷上漲。而房價一上漲,又會進一步刺激房子的需求。如此循環之下,民眾的住房焦慮就不知不覺地形成了:

沒有房子的,看著越來越高的房價,感覺自己越來越沒有希望,焦慮。

有一套、兩套房子的,後悔自己沒有再多買一套或幾套,錯失發財機會。接著就會想:還要不要買?如果買了會不會變成接最後一棒?舉棋不定間,自然會感到焦慮。

有多套房子的,每月都有巨額按揭在壓迫著自己,一看期限還有十幾、幾十年,焦慮;手上拿著這麼多房子,心裡老是想政策會不會變?現在要不要就套現?沒人能回答自己,自己又判斷不了,這又增加了一層焦慮。

「房事」發展到現在,社會民眾不管是有錢的、沒錢的、錢多的、錢少的,都有各自的焦慮。這真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實際上,現在不僅社會民眾,就連政府部門對房子也都感到焦慮了。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樓市政策一批接一批地出台呢?

教育焦慮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可以說孩子高於一切。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為人父母者最為看重的事情。教育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在這方面,發達國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我們在教育方面也在積極追趕:一方面,加大了教育投入,開辦了越來越多的學校;另一方面,放鬆教育管制,讓社會力量參與到教育事業中來,顯著表現是社會上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面對這種顯得頗為「繁榮」的教育局面,家長們一方面感到很興奮,另一方面又產生了深深的焦慮。

首先是擇校焦慮。好學校就那麼幾個,僧多粥少,自己的孩子若不是金字塔塔尖人物,是很難憑自身實力進去的。如果靠家長,那就要麼利用關係,要麼買學位房。在反腐高壓之下,利用關係上學已經變成了「高壓線」,沒有幾個人能搞得惦。自己無權無勢,別人怎麼可能會冒著風險給自己這個面子呢?焦慮;買學位房呢?房價簡直比天還高,一般人哪有能力承受?「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邊摸著自己並不豐滿的錢袋,一邊只能:嘆息,焦慮。

別人都把孩子送到補習班,你能不送嗎?可真的送進去,補習費昂貴不說,還不知道實際效果到底如何?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會不會打水漂?躊躇之間,焦慮出現。

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碰到不會做的題目家長自己又沒有能力進行輔導。看著孩子抓耳撓腮的著急樣子,難免會自責、焦慮。

等孩子拿回成績單,一看上面的成績,遠低於自己的預期,忍不住會氣憤、焦慮;又聽到某個熟人的孩子得了一個什麼獎、另一個朋友的孩子考上了什麼名校,那就更是倍受刺激、焦慮不已。

食品焦慮

「民以食為天」。人活著,首先就得解決肚子問題。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如何讓老百姓「吃得飽」成為各級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力得到了徹底解放,我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社會產品也極大地豐富起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對於吃的追求逐漸由「吃得飽」變成了「吃得好」。等雞鴨魚肉都成了老百姓飯桌上常見食品後,人們關注的焦點又變成如何才能「吃得健康」了。

健康對人很重要。而食品是否衛生與安全又直接關係到人的健康。應該說,很長時間以來,我國這方面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蘇丹紅」、「毒奶粉」、「地溝油」等事件就是這些問題的集中反應。食品從原材料到加工製作,再到銷售,要經過許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否則,都會影響到食品的質量。遺憾的是,在我國,上述所有環節幾乎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惡性事件。那些生產、製造劣質甚至有害的食品的人無異於謀財害命。

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食品。而一般情況下,人們又很難搞清楚到底哪些食品是安全的、無害的,哪些食品又是有問題的、可能會損害健康的,因此,老百姓在選擇食品時,除了在力所能及地範圍內採取有限的防範與規避措施之外,只能徒嘆奈何。時間一長,自然就會感到非常焦慮。

環境焦慮

人生在世,除了要解決吃的問題,還會特別在意自己的周邊環境,因為周邊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人的生活質量。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一方面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另一方面自然環境也受到了較大的破壞。一些地方山不青了、水不綠了;另一些地方污染十分嚴重,老百姓的身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還有一些地方空氣質量變差了,霧霾天氣越來越嚴重。

沒有一個好的自然環境,民眾即使吃得再好、住得再寬敞,幸福感也是很有限的。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環境。好的環境讓人心情愉悅;壞的環境只能讓人感到鬱悶、壓抑。雖然現在政府部門非常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但是要想徹底改變那些被破壞的環境卻非一日之功。在不能見到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之時,特別是身處霧霾當中或者看到污染遍地之時,人們難免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焦慮感:這樣的日子究竟還要過多久?明天的環境真的會好嗎?自己能熬得下去不?

人際焦慮

人是社會的動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和各種各樣的人發生聯繫。這就形成了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客觀存在的。想擺脫也擺脫不了。它就象一張大網,人身處其中,都得考慮該如何去習慣與適應。

人際關係怎樣才能處理得好呢?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處世問題。與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社會是一個高度人情化的社會。因此,這個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大家都知道,在中國處理問題時,很多時候靠的不是公開的制度和規則,而是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

制度和規則是明確的,而人際關係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要處理好這種關係就需要更加高超的技巧和智慧。可是再聰明的人,面對極為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候也會感到無能為力。更何況,絕大多數人都是智力一般的人。因此,大家在面對處理人際關係問題時,就會倍感壓力。而一旦處理不好這方面的關係,其後果輕則會讓自己遭到別人的非議或嫌棄,重則會因為得罪別人,而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災禍。正因如此,很多人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時,就顯得特別焦慮。唯恐自己一不小心會得罪誰。

醫療焦慮

人只有健康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才會感到快樂與幸福。而要保持健康,除了有好的生活習慣和必要的鍛煉之外,還離不開醫療方面的保障。因為身體就象機器,運行時間長了,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完備的醫療手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隨著中國進入小康社會以及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公眾對於醫療方面的需求,不僅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高。

然而現實的場景卻是:醫院裡人滿為患,藥品價格居高不下,過度用藥、過度治療頑疾難改,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個人醫療負擔沉重。「就醫難」、「就醫貴」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一邊是越來越多樣化的健康問題,一邊是明顯短缺的醫療資源和高企的醫療成本,兩者碰撞到一起,就形成長期難以解決的醫療供需矛盾。而人的健康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失去健康就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影響自己的家庭甚至家庭之外的更大群體。因此,那些自己或家庭成員身體有問題的人,面對醫院裡的排隊長龍、付款單上不斷增加的數字,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焦慮情緒。

投資焦慮

經過40年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國變成了世界經濟大國,中國民眾也積累了或多或少的財富。在滿足日常消費需求之後,民眾就有了一個如何讓節餘資金保值、增值的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就是個人投資問題。

應該說,目前我國個人投資品種還是比較多的,如房地產、股票、債券、互聯網金融、銀行儲蓄和理財產品等等。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無奈。」面對這些看似豐富的投資品種,大家一旦真正選擇起來,才感到並不那麼容易。

選房地產?總價動不動就幾百上千萬,大多民眾用於投資的資金都沒有這麼多。所以,買不起。況且,在限購政策之下,新房也並非你想買就能買得到。

選股票?操作起來倒是很方便,但是結果呢?好像是「賺起來容易,賠起來更容易。」2015年的股災已經讓很多人對股市心生畏懼,不敢再輕易介入。

選債券?剛性兌付沒有了,違約風險逐漸顯現,拿回利息之後可能損失的是本金。這買賣也不保險。

選互聯網金融?這方面騙子實在太多,萬一碰到象e租寶那樣的,可就徹底玩完了。

選理財產品?收益率越來越低,買了會越來越覺得不合算。

選銀行儲蓄?利率那麼低,都跑不過通脹。錢越存越少,誰願意干?

思來想去的,不知道如何是好。再看看別人,炒房的、炒股的似乎都賺得盆滿缽滿,做其它投資的好像也都收益豐厚。對比之下,難免會唉聲嘆氣、焦慮無邊。

這就是當前中國社會的一個突出現象:焦慮情緒幾乎困擾著每一個人。趕不走、甩不掉。所不同的只是每個人焦慮的重點不一樣、程度有差異而已。

這些焦慮如何才能化解?這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話題。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化解焦慮的辦法,且效果不錯。不過,要想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在以上這幾方面的焦慮,僅靠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根本的還是要通過相關領域的改革、從機制和制度層面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隆國強: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
富士康開板,貢獻超一成滬市成交額,機構堅決賣營業部堅決買,好戲還沒完…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