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魏選拔人才的困境:九品正中制到底是好是壞?

曹魏選拔人才的困境:九品正中制到底是好是壞?

今天小編接著跟大家聊一聊三國的問題,我們不講歷史事件,不講名人事迹,單純地來討論一下,曹魏確立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究竟給曹魏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在這裡小編還是先為讀者們梳理一下大背景。早在隋唐以前,中國還沒有出現科舉取士的制度,統治階級選擇人才,主要是通過層層推薦的辦法,也就是漢代時流行的察舉制度。

最開始是舉孝廉,一個人有良好的德行,孝順父母就可以被認定為人才。既然是人與人之間的推薦,問題就很大了,人有親疏遠近之分,能被舉為孝廉的人往往都是貴族士族階層的人。下層的人才難以被挖掘,形成了「世卿世祿」的官員壟斷局面。

到了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採用了陳群的九品官人法。其實本質上和察舉制沒太大區別,家世背景依然是考核的主要項目。

很多讀者可能會覺得看出身的考察制度非常的荒唐,但其實在中國古代這種制度的存在有很大的合理性。

在古代,老百姓整日為衣食奔波,填飽肚子都苦難,根本就不會想到子女教育的問題。和現代人不同,古代的平民沒有接受教育的條件,沒有九年義務教育,文盲一抓一大把。

而那些能識文斷字的,讀經史子集的恰恰是來自上層社會的士族子弟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確實是符合國家需要的人才標準的。

儘管品九品中正制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但是萬變不如其中,最終還是在考察誰的出身好,誰的關係硬。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以至於後來繼位的魏明帝曹睿就吐槽過:「選人不能只看這個人的名望,看名望就好比在地上畫大餅一樣,這些所謂的人才都是中看不中用。」

但是吏部尚書卻提出了反對觀點,他認為,有名望的人確實不代表有能力,但是能被眾人認可,也說明了他確實具備一定的素質,雖然不能認定他是能幹的人,但至少可以肯定這個人不會太差。不容易出現用人上的紕漏問題。

就此問題,魏國的朝堂上還組織過大討論。以至於影響後世的入職考試,績效考核制度都被提了出來。

直到隋唐時代,中國有了科舉制度,才使人才考核有了個相對公平的制度,下層社會有了向上層進階的通道,上層社會的人也會受到淘汰制度的威脅。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完美的制度,九品中正制現在看來是荒謬的,但是在那個年代確實保證了人才選拔的穩定性,儘管給統治階級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但依然是那個時代最穩妥,最合理的方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不識一字,在寺廟裡杵了八個月的米,為何能成為一代禪師,達摩傳人?
她是歷史上比王昭君更偉大的和親公主,為漢朝穩定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