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鐵飯碗的時代,如何規劃孩子的未來
過去兩天,我參加了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賽馬會鼓掌l創你程計劃」2018年周年研討會。這個計劃主要是為香港15-21歲的青少年提供一站式生涯發展與探索平台。通過集合不同的學科、群體,組織,協助年青人啟發參與(Engagement)、認識自我(Self-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探索出路(Pathway exploration)、生涯規劃及管理(Career and life management)。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生涯|職涯:21世紀的想像與挑戰》。有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Johnna Wyn教授提出,未來的職業常態是:非正式的(informal),不確定的(precarious)以及兼職的(part-time)。因此,在發達國家,80後(我國90後)的一代開始要面對一個事實:在個人身上投入的資本(如讀書升學、技能培訓等)並不一定會換來穩定的高收入的工作,也不一定能成為人生贏家。
隨著我國體制改革的深化,國家公務員以及教師這些以往是鐵飯碗的職業,也慢慢轉成合同制。這對習慣了追求穩定的父輩而言,由於子女的未來充滿不確定而產生的焦慮感越發明顯。有不少研究顯示,未來10-15年內世界範圍內的三分之二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也許我們國家的情況沒有那麼快,但是這個也是一種大趨勢。因此,如何規劃青少年的生涯,成為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主要是先介紹在生涯規劃這個問題上,許多人可能存在的幾個認識誤區。
01生涯就是職業生涯
不是。很多時候,我們談到生涯發展,多數人的反應是指職業生涯發展。但是美國瑞德福大學(Radford University)職業導師Dr. John Liptak認為,生涯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範疇,分別是學業生涯(learning career)、職業生涯(occupational career)、休閑生涯(leisure career)。
對於很多人來說,職業生涯關係到個人經濟收入以及社會身份,因此備受重視。但是其實,在科學技術更新換代如此快的社會中,終身學習早已成為很多人需要面對的事實。比如:即使是年過八旬的老人,為了跟子孫聯繫也在不斷學習各種通訊工具。因此學習生涯在個人的生命中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而休閑生涯,主要是指一些業餘興趣愛好,也包括一些沒有收入的義工活動等等。在Dr. John Liptak的工作中,他提出一套生涯發展的休閑理論,並且建立了一個「從休閑到工作」的研究中心。
他分享了他處理的一個長期隱蔽在家個案,這個青年個案非常喜歡網路遊戲。當Dr. John Liptak問青年有什麼興趣愛好時,青年回答:只喜歡網路遊戲。於是他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去了解青年在玩網路遊戲中,有什麼技能、知識、價值觀和態度。因為他相信任何一個興趣玩得好,都需要有一些知識和技能,這些東西完全有機會透過個人的價值觀和態度,去轉換為工作或其他場合的優勢。
(圖片來自研討會PPT,主要是青少年工作者將青少年攝影興趣轉化為職業能力的介入框架)
最後,Dr. John Liptak鼓勵並讓青年將自己的興趣——玩網路遊戲,轉化成職業優勢並發展成為網路遊戲評論員(類似電影評論員那些)。這個青年現在在一些很有影響力的媒體寫網路遊戲的評論,也在社交網站上直播他玩網路遊戲,並以此獲得他的職業與報酬。
這裡並不是鼓勵青少年玩網路遊戲,而是希望家長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優勢,肯定他們在興趣或愛好中展現出來的技能知識,並結合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轉化成為可以支持青少年職業發展的優勢。
02學業重要,生涯規劃是大學後的事
不是。在很多的發達國家,生涯規劃課程是貫穿青少年自小學至高中的課程。這是因為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國家產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興職業,青年人難以準確了解各種職業的信息並作出恰當的就業選擇;同時由於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導致職業崗位對員工的要求不斷提高,個人與職位之間的匹配成為社會發展重要的議題(鄧宏寶,2013)。
1907年,美國首先提倡職業生涯輔導計劃;英國則在1948、1973年先後兩次頒布《就業與訓練法》,要求各地中心必須對所有在校學生實施職業指導。其中英格蘭和威爾士聯邦課程中將生涯教育課程與健康教育、經濟和工業概論、環境教育、公民並列為5門綜合課程。丹麥規定7-9年級學生應該至少接受48節的生涯教育;德國為主要學習和試驗學習學生(13-15歲)每周提供5-7小時的生涯教育課程;希臘12-14歲學生要完成45學時的生涯教育;葡萄牙九年級(15歲)的學生每周有50分鐘的生涯教育課。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歐盟很多國家,也都將在校青少年的生涯規划進行非常明確的規劃,並以多元方式實施。以英格蘭2003年出台的《生涯教育與指導(11-19歲人群國家框架)》的第一部分為例(篇幅所限,完整的框架可在後台留郵箱索取),我們可以了解一下各個國家推行生涯規劃課程的大致安排。
《 英格蘭生涯教育與指導(11-19歲人群)》
Dr. John Liptak分享了一組研究數據,全世界平均85%的職場人士並不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中國的數據高達94%。雖然這組數據具體來源我並不清楚,但是在我的觀察中,中國人中處於享受工作的狀態,還真的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是我認為這可能跟大部分人在進入職場之前,對自己的興趣培養、職業探索不充分有關。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的教育制度更多的是鼓勵學生追求學業上的成就,而忽視了個人興趣愛好的發掘與培養。即使是像鋼琴、舞蹈等,對於有些學生來說,最後也淪為考試的加分項。要純粹不考級不比賽,只是享受興趣學習的樂趣,還挺難的。更不用說鼓勵學生在中學階段去了解社會職業的種類與要求,了解自己的性格與能力,更適合哪一些職業崗位。
前幾年發布的一項《中美日韓高中生畢業去向和生涯教育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高中生的生涯教育已全面落後於其他三個國家,高中生中接受過職業與畢業指導的比例與他國的最大差距高達45%(雷泓霈,2013)。這個情況導致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很多大學生進入學校之後,對自己專業沒有興趣,少數的一批人可能會經過嚴格的學術考試實現轉專業,而大部分只能留在原專業直至畢業。對專業缺乏興趣,而導致大學期間的虛度問題,在我國大學校園並不少見,而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跟這些學校在以前沒有完成學業生涯的規劃以及職業生涯的探索有關。
03生涯規劃是個人或家庭的事
不是。生涯的發展關乎三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青少年的生涯發展關係到一個國家未來的勞動力和生產力,更關係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力;第二,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涉及到國民教育的課程設置、教職崗位設置,社會福利部門在青少年生涯發展方面的資源投放等多部門的決策,這些並非個人和家庭可以影響的;最後,整個社會對於青少年身份轉變(從學校到職場)所抱持的價值(論述)是個人或家庭難以抗衡的。有一些因為身份轉換的挫敗而導致的隱蔽現象更加難以靠個人和家庭解決。因此青少年的生涯發展問題,並不是僅僅是個人或家庭的事,而是需要整合社會在政策制定、價值引導、資源投放等多方面協同配合的。
以上,介紹了生涯規劃在青少年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同時也分享了我常聽到的,在青少年生涯規劃問題上存在的幾個認識誤區。以後,我將陸續分享一些發達地區的生涯規劃如何實施以及評估。
參考資料
雷泓霈,2013,生涯教育應成為必修課. 工人日報;
鄧宏寶,2013,國外中學生涯教育課程實施:經驗與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
John Liptak,2018年6月21日,香港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周年研討會,個人彙報;
Johnna Wyn,2018年6月22日,香港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周年研討會,個人彙報。
TAG:三十七度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