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跨地域存在
人性的跨地域存在
文 / 張鳴
節選自《暗邏輯》
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西漢時節,潁川有富室,兄弟同居沒有分家。兩兄弟的媳婦同時懷孕。兄長的媳婦流產,閉門不讓人知,待到弟媳生產,則趁人不備,偷偷把弟媳生的兒子給偷走,非說是自己生的。由此兩家爭訟三年,州縣不能決。最後丞相黃霸出面,讓兩個婦人拚命爭,誰搶到算誰的。結果長婦拚命拉住不放手,而弟婦則拉了一下就放手了。黃霸說,這個孩子是弟婦的,因為只有親生的母親,才唯恐傷了自己的孩子,不會使勁兒搶。
《聖經·舊約·列王紀》里所羅門王的斷獄故事,也有類似的情節。兩婦爭子,所羅門王說要將孩子劈成兩半,一人一半。結果孩子的親生母親表示放棄,孩子被所羅門王斷給了親生母親。
應劭是東漢末年的人,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真實發生的。即使不是,也是那個時代民間的一個傳說。距今差不多兩千年,跟《聖經》的產生時間,前後相差不多。當時東西方雖有來往,大體上還是隔絕的,彼此的文化交流不可能有多麼的密切,所以,兩個故事,應該都是各自本土的家生貨。
應劭記錄的這個故事,後來被轉到了包公頭上,傳統包公戲中的《灰闌記》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只是把孩子擱在了一個灰闌之中,即包公讓人用石灰畫了一個圈,把孩子擱中間,兩婦人往外拉,誰拉過來算誰的。結果親生母親先放手。顯然,故事經過這樣的改編,更加精緻了。以至於後來《聖經》傳入中國,有的譯本在翻譯所羅門王的這個故事的時候,已經將之中國化了,用的就是《灰闌記》的模式,不再是要將孩子劈成兩半,也是放在一個圈裡往外拉。
漢人和猶太人,兩個相距萬里之遙的民族,居然差不多同時產生了一個非常類似的民間故事,基於母愛,稱頌的卻是深諳人性的統治者巧妙的斷獄技巧。這種巧合,說明什麼呢?為什麼兩者的文化差異,在故事的形成過程中基本上沒有起作用呢?
看來,儘管生活在各個地方的民族,會形成各自的文化,地域相距越遠,差異就越大,但基本的人性大體卻差不多。基於基本人性的故事,自然也就會相似。無論哪兒的人,都知道母愛是天性,誰生的孩子誰心疼,走到哪兒都是一樣的。
更有意思的是,儘管所羅門王治下的猶太人跟漢朝大一統王朝治下的漢人百姓,上面的政體很不一樣(在漢人看來,當年的以色列,充其量不過是個酋長治下的酋邦),但是,落到治理的基本面,漢朝的官員也跟酋長一樣,需要給百姓排解糾紛,打理爭訟。所以,只要歌頌明君或者清官,無論對象是所羅門王還是黃霸抑或包公,用這樣的故事都是合適的。把這種民間的智慧,擱在明智的統治者身上,對於兩邊的編故事的人來說,就是可以做到不約而同。
通人性的統治者,自古以來,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受到百姓的稱頌。反之,拗著人性來的統治者,無論道德口號喊得多響,都不會受歡迎。在人性方面,無論怎麼說,古今都是一個道理。
《暗邏輯》
by張鳴
前人民大學博導,另闢蹊徑鑽研表述近代史的張鳴老師。深入簡出,深情而又獨特的目光關注中國近代史,文字中的人鮮活,真實。人背後的史事有趣而又洞悉一個時代的邏輯,暗在民族的特性與這本民族人物的習性。故之為暗邏輯。
TAG:博採雅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