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沉澱時光的詩意
野水平溪橋,波翻蓼花亂。
斫竹編青籃,門前開蟹籪。
——王叔承《雨後雜興三首》
竹編,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用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編織出各種形態的工藝品。
挑竹、片竹、編竹在匠人手中,成就一件件精美的工藝。
我國的竹編工藝歷史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竹來編織器具存放物品。
為解決儲水問題,在竹藤編製的籃筐為骨架,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成為最早的陶器。
商周時期竹編工藝日見精細,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出現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
戰國時期出現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的人——泰山,關於他還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
相傳泰山是魯班的徒弟,因為長久不見長進,被魯班辭退了。幾年後,魯班閑逛集市,忽然發現一個貨攤上擺著許多做功講究的竹製品,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魯班很想結識一下這位竹器高手,當人們告訴他這是泰山所作時大吃一驚,想起當初錯辭泰山,不由嘆道:「有眼不識泰山!」
到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後在整個封建社會不斷發展壯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盛行不衰。
竹編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一件竹編工藝製品,包含構圖、製作模型、選竹、劈篾、編織、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異常複雜,所有的活都體現在手上。
準備篾條,是最為艱難複雜的步驟。最細的篾條只有0.25毫米寬,和人的頭髮絲差不多,較為常用的寬度也只有1至1.5毫米。
編織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四邊編法、六邊編法、八邊編法、弧形編法、網狀編法、繩結編法等,甚者有編織出文字、立體編織、混色編織的方法。
竹編是門辛苦活,從破竹到劈篾條,要的是力氣,從編竹到完成要的則是耐心。編竹人用一雙靈巧的手,編出生活的瑣碎與美好。
隨著全手工竹編製品的自然美被逐漸認同,把竹編技藝融入到生活中去,將實用與藝術結合,成為傳承最好的方式。
全球博物館
開闊你的視野
TAG:全球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