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族」火熱風行的背後
「禪修族」悄然出現在都市人中,他們或為舒緩壓力,或為信仰寄託,或為附庸風雅;他們有的吃齋信佛,尋求內心平靜,一心向善;有的逃離都市,于山間行走,在禪堂坐定。生活節奏愈發加快的當下,我們突然發現,身邊修行的人越來越多,各種禪修班、身心靈培訓等也火熱呈現。
為何「修行」的人這麼多
國際權威民調顯示,中國有10.5%的信教者,35.5%的人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過去信教的是「五多」,即老人、婦女、農村人口、低收入者、文化層次低者多,如今中青年、城鎮人口、高收入者、高學歷者越來越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認為,國人青睞修行,其一與傳統文化有關。我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里積累了幾千年的信仰資源、修行經驗,如今的中國依然活躍著薪火相傳的修行人和文化傳承者。其二與信仰有關。修行是對信仰的具體落實,反映對生命提升的需要、對心靈覺悟的渴望、對精神幸福的追求。
「修行是追求心靜,去認真思考問題。這種安寧的感覺,是物質上有一定積累的都市人非常渴望也非常欠缺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張侃認為,現在的人煩惱多,壓力大,精神空虛,心靈迷茫,需要「片刻的寧靜」,「修行」因此悄然流行。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劉奕認為,宗教、哲學、心理學等領域都有適應現代人的修行觀與修行方式,手機、互聯網的普及讓公眾了解到企業家、明星對禪修的追捧,容易讓人接觸相關知識,找到相關渠道。
「參加修行班也是交友的一個過程。」唐剛告訴記者,龍泉寺IT禪修營不乏知名的IT人士和互聯網創業者,堪稱另類互聯網大會。「在學員中找到志同道合者,有時能解決困境。」
生活處處是修行
學誠法師說,在這個多元雜糅的時代里,網路、手機等媒體技術的推波助瀾,使得各種信仰類型、修行法門似乎變成大型超市的商品,可以供人隨時、隨意選用,導致人們將修行膚淺化、功利化、娛樂化。
在他看來,真正的修行要建立在真正的信仰基礎之上。信仰可以分成很多層次,但無論哪個層次的信仰,其本質追求都是為了超越生命的痛苦和局限,得到生命的快樂和自由。信仰的不同層次,反映了人們對「苦」與「樂」不同的認識程度和價值判斷,修行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
「佛法相信,人們所感受的苦樂,既不是環境和他人造成的,也不是神靈的意志,而是自己內心的觀念及由此觀念推動的行為所造成的。」學誠法師強調,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是將內心的觀念轉向「無我」,將言行轉為「利他」;是正視內心、超越自我、覺悟生命,而不是心理安慰、情緒轉移,或者麻醉自我、逃避現實,更不是求名求利的工具或人云亦云的文化時尚。
「生活中處處都是修行:用心做好工作,照顧體諒家人,善待尊重朋友。」張侃認為,修行不能脫離社會,也不能脫離現實,而是要積極面對生活。
※佛教那麼些宗門教下,到底有何不同?
※沉默不是傻,是看透世事的豁達
TAG:keepf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