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混元獸的正型標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日前,雲南大學畢順東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寧城地區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該重大發現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動物的起源中心。

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據介紹,現生的三大類哺乳動物,包括了單孔類、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單孔類的泌尿、生殖和消化都通過唯一的「泄殖腔」,包括我們熟悉的鴨嘴獸、針鼴等;有袋類的最大特點是雌性在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幼體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須在母體袋內長期哺乳,包括袋鼠、袋熊和袋貂等;而有胎盤類最大特徵是雌性具有胎盤,幼體在母體的子宮中能通過胎盤吸收營養,包括鯨魚和人類。

畢順東說:「單孔類哺乳動物的數目十分稀少,只有3種。目前現存的哺乳動物中,99%是有胎盤動物或者有袋類。因而,有關有胎盤類和有袋類的分異時間是哺乳動物進化研究中關鍵性的科學問題。」

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距今1.26億年。它屬於真獸類(胎盤類及其祖先)的早期類型,同時發育有真獸類和後獸類(有袋類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徵。新發現的混元獸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數字化三維技術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特徵。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歷時3年,構建了一個包括有56個早期哺乳動物分類單元和400多個形態學特徵的大型數據矩陣,確立了可靠的早期哺乳動物譜系樹。分析結果表明,熱河生物群中的4種哺乳動物都屬於真獸類,包括之前被歸入後獸類的中國袋獸。

畢順東說:「中國袋獸常被認為是後獸類的最早化石記錄。但我們研究發現,混元獸與中國袋獸同屬一支,均為早期真獸類,而並非有袋類的祖先。因此,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有待進一步商榷。」此外,混元獸化石上還首次發現了中生代哺乳動物完整的舌骨器。舌骨器懸掛在頭骨與喉結之間,是為舌頭和頸部某些肌肉提供附著處的一系列纖細的骨頭,是哺乳動物重要的進食、咀嚼和發聲器官。

畢順東說:「由於舌骨器不與其他任何骨頭形成關節,因此在化石中很難被保存,是哺乳動物骨骼中知之最少的骨頭。人類的舌骨是由一個U型的單塊骨頭構成,而混元獸的舌骨由7塊骨頭組成、其結構更為精巧。」

《自然》審稿人指出:「這一發現會為生物學與醫學諸多領域的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來源: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原位化學氧化修復有機污染土壤的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為什麼「偽球迷」也生怕錯過世界盃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