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酷暑來襲,格力、美的、海爾何以將美日韓品牌逼到牆角?

酷暑來襲,格力、美的、海爾何以將美日韓品牌逼到牆角?

2015年,在「互聯網+」的大潮中,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轉型達到巔峰。

與技術的結合,本是大型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簡單粗暴的「+」顯然不是實體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終答案。

時間進入到2018年,大量的跨界、併購和整合露出馬腳,業績承諾無法實現、企業債務暴雷等事件接連不斷,有很多企業削尖腦袋要衝向互聯網,等到花費巨資併購之後卻發現,這些資產還沒有自己的實業業務賺錢能力強。

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現象:在2017年報中,千億市值的企業里,家電行業三大巨頭格力、美的、海爾全部位列凈資產收益率的前十名。也就是說,家電成為了實業企業中最賺錢的行業,甚至可以不加之一。

在曾經焦慮的實體企業和製造業里,家電三巨頭率先走出來了。

高凈資產收益率

達到千億規模是許多企業的夢想,但沒有足夠龐大的業務規模,難以達到這樣的成就。不論是在A股還是港股,千億企業都是市場中的翹楚。

在《英才》雜誌5月刊統計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千億市值以上的企業中,我們看到這個群體佔到A股總體數量的2%。

在這些名單中我們看到,如果按照凈資產收益率(ROE)這個指標來衡量,2017年前十名的企業中一家金融機構都沒有,但三家家電巨頭均名列其中。在強手如林的千億企業中能全部排進前十,顯然絕非偶然事件,其背後有深刻的產業規律和市場基礎。

家電可以替代人類勞動、提升生活水平,是每家每戶都必須使用的商品。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鎮化比例的不斷提升,中國家電行業的發展勢頭,始終比人們對這個行業的傳統認識要更強一些。

之所以產生認知的落差,是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家電都是一個競爭過於激烈的行業。這種認知,是伴隨著行業早期嚴重的產能過剩和質量問題產生的。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新三大件」為代表的家用電器,開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受到利益的驅使,有大量創業者進入到這個領域中,各個地區扎堆投資創品牌,最終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家電企業出於競爭考慮壓縮生產成本,最終造成質量問題突出,最終使人們大量轉向進口家電消費,國內家電行業遭遇重創,企業盈利困難,消費者不買賬,「壞名聲」持續了多年。在這一時期,以日本企業為代表的國際廠商,是中國家電市場最大的受益者。

奪回城池

雖然國際品牌的產品質量優良、品牌響亮,但是這些企業從頭到尾都貫徹著高定位、高定價的產品策略,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性價比從來不高。

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雖然進口家電有諸多好處,但過高的價格始終無法承受的負擔,因此包括美的、格力、海爾在內的國產優質品牌,一直都是消費者非常重要的選項,因此受到產能過剩的影響相對較少。中國家電的品牌化沉澱,在這一時期開始了。

由於「人口紅利」對於傳統製造業強大的優勢,在本土市場,中國家電品牌逐漸顯示出無以倫比的成本優勢。新世紀的前十年,中國家電企業都在快速發展,逐漸將來自美日韓的高端家電產品逼到了牆角。

2009、2010兩年,家電三巨頭業績迅猛增長。格力電器歸屬凈利潤增速高達48.15%、46.76%;青島海爾是49.64%、47.07%;美的集團為7.65%、129.98%。連年增長的同時,加速出清海外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到2011年,原本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的日本家電企業,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額虧損。其中松下全年虧損96.7億美元,索尼虧損57.3億美元,夏普虧損46.6億美元,其他幾大家電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

這一年的10月,海爾宣告收購三洋在日本和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白電業務。隨後幾年,NEC、富士通、東芝、夏普等紛紛落敗,將部分或全部家電業務做出售處理。2017年,海爾則是收購了最資深的競爭者之一——美國GE旗下家電業務。

連續高增長

在2000年左右,中國有數千個家電品牌。有不完全的數據統計顯示,當時國內市場上有一定銷量的國產家電品牌中,彩電品牌有20多個,洗衣機品牌有30多個,空調器品牌則有40多個,抽油煙機和燃氣灶品牌更是分別多達107個和160個。

顯然市場並不需要這麼多的家電品牌,因此激烈的競爭導致很少有品牌能夠真正賺到錢。

整個21世紀前十年,中國家電產業都處在不斷集中的過程之中,具備品牌壁壘、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的企業獲得了更快的增長,小企業、外資品牌成批消失,三巨頭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曾經聲名顯赫的品牌陷入重重危機。曾經洗衣機的領導品牌小天鵝被美的收購,曾經第一大空調品牌春蘭日薄西山,2005年科龍危機爆發,新飛冰箱不斷衰落最終清盤,澳柯瑪、美菱等三、四線品牌,更是只能固守地方市場,再也造不出一點兒波瀾。

進入到2010年,雖然行業的整體增速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三巨頭」少了大量競爭對手之後,對產品的終端售價有了更強的把控能力,因此盈利能力一直不斷提升,利潤增長速度高於總收入的增長速度的局面持續了很多年。

在二級市場上,這七年也是三巨頭股價上漲最為兇猛的階段:截至2018年5月15日收盤,格力電器上漲19倍、青島海爾上漲3倍、美的電器在2013年重組為美的集團之後上漲接近6倍,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內生髮展

觀察家電三巨頭的成長曆程,特別是2010年以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種以實業式、內生為主的發展模式,不僅沒有資本大規模介入的情況,也沒有和其他企業一樣,向互聯網大舉進攻。

甚至格力還對互聯網模式頗為抵觸,董事長董明珠多次在公開場合「懟」向互聯網模式,美的雖然一度在2014年試圖和小米深度合作,但最終也是無疾而終。最近其掌門人方洪波明確表示,在美的發展的過程中,利潤的上漲從來沒有靠互聯網企業,產業的升級,沒有互聯網介入,也同樣會完成。

海爾方面,雖然進行了比較激進的組織結構調整,但同樣沒有進行商業模式的大規模調整。也就是說,三家企業和互聯網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相對冷淡的,這和2015年左右全社會範圍內狂熱的「互聯網+」,有著極大的反差。

三年過去了。當年瘋狂追逐互聯網的上市公司,無疾而終者更是不計其數,更有為數不少的陷入泥沼者。箇中滋味,恐怕決策者和投資者會有更多的感悟。

中國的實體產業應該如何發展?方向在哪裡?無數人曾經追問,也有無數人試圖去尋求外資的幫助,尋求互聯網的助力,去尋求資本的刺激。其結果是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消失在一個個岔路口。

但格力、 美的、海爾這三巨頭,則是在一片嶄新的大地上,走出了屬於自己最深的印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才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英才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