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青春期為何叛逆?這些變化可以預測到晚年
研究發現,從嬰兒期到童年後期,孩子們的性格和氣質通常會變得越來越穩定,因為他們的思維、行為和感覺越來越一致。
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情緒波動和壓力會影響他們的大腦,從而決定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英國認知神經學家、青少年大腦研究專家薩拉·傑恩·布萊克莫爾,近日描述了青春期出現的獨特挑戰。
研究者發現,從青少年的個性特徵,可以預測他們的成年甚至是老年的狀態。
孩子們十幾歲時出現的特質
可預測到未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結果
我有一對四歲的龍鳳胎孩子,兄妹倆在很多方面很相似,比如都善於交際,也非常可愛、厚臉皮。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例如,兒子更了解時間,對未來無止境地好奇。與此同時,女兒更有決心為自己做事。
作為一名專註於個性的心理學家,同時也作為一位父親,看著孩子們的性格的浮現和發展,讓我著迷。
當然,孩子們現在還小,雖然人的性格可追溯到嬰兒時期,但我知道人在一生中個性會有很多變化,特別是當我們的龍鳳胎,變成十幾歲少男少女的時候。
青少年時期是個性快速變化的時期。認知神經學家和青少年大腦專家薩拉·傑恩·布萊克莫爾,就把青春期所代表的獨特挑戰描述為一場「完美風暴」,將此風暴歸功於「荷爾蒙變化、神經變化、社會變化和生活壓力」。
從嬰兒期到童年後期,人的性格和氣質通常會變得更加穩定,因為他們的思維、行為和感覺越來越一致。從青春期後期到成年,人格穩定性再次增強。
但在青少年時期,孩子們的個性卻呈現出種種碎片,這些碎片具有深遠的重要性——長期研究表明,從孩子們十幾歲時出現的特質,可以預測到他們未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結果,包括學業上的成功和失業的風險。
關於童年與未來話題的研究,潛在的影響是令人興奮和重要的,因為更多地了解塑造青少年個性的因素,我們就可以通過潛在的干預,幫助他們走上一條更健康、更成功的道路。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培養孩子的個性,不專註孩子的學習更為重要。
父母和孩子對個性的認知不同
這種變化取決於誰是測試者
個性的改變並不是青少年獨有的。如果你放大並觀察整個生命周期,你會看到理想人格特徵的增長——較少的焦慮、更強的自我控制、更少的親密心態、更多的友誼。心理學家稱這為「成熟原則」。如果你是一個自我意識強、情緒焦慮的20歲左右的人,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性格遵循典型的成熟原則,那是一種安慰。當然,你年紀越大,你就會變得越成熟。
然而,對於處於青春期邊緣的孩子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在這個時候,有一種被稱為「破壞假說」的東西出現了。
從2005年開始,數千名荷蘭青少年(年齡最小的12歲),每年完成6到7項的人格測試。測試者發現,一般來說,男孩在青春期早期表現出了暫時的責任感——他們的有序性和自律性;而女孩則表現出了暫時的神經質(或更大的情緒不穩定性)。
2017年,也有研究者對2700多名德國青少年進行了研究。研究者發現,父母和青少年孩子都認為,人的個性是會發生變化的。但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變化取決於誰是測試者。
比如說,研究者分別讓孩子及其父母分別為青少年的個性打分。結果差異出現了:青少年們認為自己缺乏可協議性,也認為自己越來越外向,而他們的父母卻認為孩子越來越內向。
「作為一個整體,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變得不那麼好了。」研究人員解釋道。此外,父母們還認為孩子的責任心下降了。
這種不匹配在一開始似乎是矛盾的,但也許可以解釋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主要是青少年對自主和個人生活的渴望越來越強烈而引發的。
研究人員指出,父母和青少年也可能使用不同的參照點——父母用青少年與成人的個性做比較,而青少年則用自己的特徵與同齡人的特徵相對照。
上述這些研究揭示了青春期早期優勢特質(尤其是善良和自律)的暫時減少模式。因此,青少年時期作為一種暫時性人格「破壞」的總體形象似乎是正確的(此外,在德國的研究中,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一致認為,孩子與父母間的親和性下降,至於下降到何種程度,孩子與父母的看法不同)。
大腦的皮質變化會影響
青少年的感覺和行為
當然,上述這些都是長期的研究,它們著眼於青少年的平均人格變化。而這種群體性的平均數據掩蓋了不同青少年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事實上,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遺傳和環境因素的複雜組合,了解這些複雜組合導致的個性變化模式。青少年的大腦,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在過去幾年,人們開始了解這些複雜的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的組合。而薩拉·傑恩·布拉克莫爾和其他研究者,則通過多年的研究,展示了青少年的發育與大腦變化之間的關係。
2018年,挪威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腦成像研究,了解腦成像與青少年個性變化的關係。研究人員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對數十名青少年的大腦進行了兩次掃描,同時讓父母對孩子的個性進行了兩次評分。有重大發現:責任心得分較高的人,其大腦皮層變薄的比率較高。同樣,情緒穩定性高的人,其大腦皮層變薄的比率也更高。
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研究結果暗示,「個性特徵的巨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整個青春期的皮質是否成熟有關」。換句話說,青少年時期大腦的皮質變化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感覺和行為。大腦側前額皮質和大腦正中前額葉皮層灰質較少者,「自控力」較弱。
提供情感支持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個性的惡性循環。
用情感支持
幫孩子克服消極個性
當然,其他外部因素如壓力、逆境,也對青春期的個性變化產生錯綜複雜的影響。
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8-12歲時孩子的個性進行了考察。過了三年、七年和十年,又再度記錄了他們十幾歲時的壓力或逆境經歷。
研究者發現,參與者的外在逆境,例如父母的離婚或交通事故,對青春期和成年期的神經質增加有影響。
與此同時,參與者自己的行為或決定直接引發的逆境——比如導致學校開除的不當行為——對人格的影響更大。
研究人員推測,青少年自身行為造成的逆境,會被視為更大的壓力,從而損害他們的人格發展。這意味著,為青少年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尤其是那些承受壓力的青少年——可以幫助克服消極的個性變化循環。
研究者還有新發現:環境對青少年的個性改變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青少年對「身份」的積極認同感,會控制他們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的情緒穩定性和責任感會增加;學校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自信與積極人格的發展。這些發現令人鼓舞,它們為我們提供了線索,教導我們為青少年創造更多的培養環境,以幫助他們成長,促進他們的人格發展。
從青少年的個性特徵可以預測到他們的晚年,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法。英國對4000多名青少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與那些在責任心上得分較高的人相比,那些自覺性較低的人,在晚年失業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兩倍。
家長們往往非常注重教育青少年的學習,讓他們通過各種考試。但通過上述研究,也許我們應該(至少同樣)注意幫助培養孩子們的個性。
考慮到我的龍鳳胎子女,我知道這將是我密切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
了解青少年大腦
善待叛逆的孩子
1.大腦前額葉在青少年後期才發育完成,它具備情緒控制能力。這也是處理積極和消極情緒的地方,是抗壓力和EQ的源頭。
2.腹內側前額葉是青少年中期發育的重要部位,對生命意義、生活目的以及理解他人意向、情緒和動機產生作用.這也是孩子們向外開創、自我反省、成就未來的源頭。
3.邊緣系統是情緒產生、儲存並獲得生理回報的地方,也是原始大腦的情緒、動作協調和儲存中心,是直覺反應力和潛在能量的源頭。
4.青少年之所以情緒不穩、喜歡冒險,更多是因為大腦的生理因素,也就是高級認知功能的前額葉還沒有成熟,容易被原始大腦邊緣系統的情緒和動作所操控。
5.用平常心面對青少年大腦生理特性,正視青少年前額葉發育的教育和社會功能學習階段,每次的情緒失控或劍拔弩張,都是青少年前額葉發育成長的絕佳機會,疏導和教導才是王道,怒罵和打壓阻絕成長。
供稿:瀅
來源:南方都市報《地球周刊》
※世界盃各國球衣連連看:你pick哪一件?看完漲姿勢
※雲浮 「足球之夜」現場送驚喜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