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千古之謎:《永樂大典》正本去了哪?專家:可能在這座陵墓里
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兩千多人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永樂大典》正式定稿。明成祖朱棣抽查一部分後,非常滿意,親自撰寫序言,一部超級書籍自此橫空出世。
《永樂大典》定稿後,朱棣命人重寫謄抄編冊,歷時一年終於完工。關於《永樂大典》有幾個數字大家需要記住,編纂人員2139名,全書共22937卷,裝幀後為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個。當時有兩部,一部是原稿,另一部被後人稱為正本,即經過謄寫裝幀後的版本。
《永樂大典》從編纂成功後,原稿一直存放在南京文淵閣,後毀於大火。朱棣遷都北京後,正本一直放在明朝皇宮中的文樓(今北京故宮午門的東角樓)。這是一部珍貴的史書,明朝皇帝非常重視,嘉靖皇帝就非常喜愛,經常拿幾本放在案頭翻閱。
然而,《永樂大典》的正本卻在嘉靖皇帝死後離奇失蹤,這是怎麼一回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這距離《永樂大典》編纂成功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這年明皇宮發生了大火,危及《永樂大典》。
嘉靖皇帝尤為擔心,「命左右趣登文樓出之,夜中傳諭三四次,遂得不毀。」在嘉靖皇帝的一手推動下,《永樂大典》逃過一劫。火災過後,嘉靖皇帝萌發了再抄錄一部《永樂大典》,並立即行動起來。
嘉靖四十一年,「複製」一部《永樂大典》的工作正式開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的第二年才複製完畢,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殘本就是副本。十分蹊蹺的是,副本抄錄結束後,正本卻不翼而飛了。
要知道《永樂大典》有一萬多冊,而且每冊書長50.3厘米,寬30厘米,厚2厘米左右。如此之多的卷冊,放在那裡就跟一座小山一樣,怎麼就突然不見了?這是一個千古之謎,史學界也稱其為「中國書籍史上最大的疑案。」
正本失蹤後,引發了眾多猜想,有陪葬嘉靖帝之說,有被大火燒毀之說,甚至有說是李自成佔領北京城後燒掉了等等。這幾種說法哪一種相對靠譜呢?
筆者認為陪葬嘉靖皇帝可能性最大。我來看幾個關鍵時間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駕崩;次年三月十七日,下葬永陵;四月十五日,明穆宗賞賜抄錄《永樂大典》的有關人員。
而《永樂大典》正本「失蹤」的時間,又在嘉靖駕崩前後這一段時間。作為皇帝,嘉靖並不是一位很有作為皇帝,但他卻比任何人都要重視《永樂大典》,因此他要把《永樂大典》作為陪葬品,也並非沒有可能。
參考資料:《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沉浮錄》
※世人皆知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為何這樣?呂后:戚夫人,你欺人太甚
※這座帝王陵前:康熙三跪九叩,洪秀全稱不肖子孫,孫中山長跪立誓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