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留學美國,海歸中國,再回矽谷,尋找最適合的教育|競波

留學美國,海歸中國,再回矽谷,尋找最適合的教育|競波

原標題:留學美國,海歸中國,再回矽谷,尋找最適合的教育|競波


採訪人


Clarisse「矽谷媽媽沙龍」創辦者之一。在國內律師事務所工作多年,陪伴先生來斯坦福學習,大女兒將進入公立高中,小女兒在幼兒園。


嘉賓


江瀛Cathy- 從矽谷搬到上海,居住10年之後,又搬回矽谷。女兒在著名私立女校 Castilleja School 上高中,兒子即將升入公立高中。(曾任舊金山著名中文電視台新聞主播和新聞部總監,更多她一家的故事請見外灘教育採訪。)

Ling- 從美國搬到上海居住3年,又搬回矽谷。兩個孩子分別在公立初中和高中。(曾任矽谷500強總監,管理大中華及全球銷售運營。目前從事教育和投資。)


競波- 從美國搬回上海8年,北京4年,又回到矽谷,大女兒畢業與美國東部寄宿高中 Groton School,小女兒在公立高中。


* * * * * * *


「矽谷媽媽沙龍」由一群在斯坦福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媽媽們創辦。這些媽媽有的來自斯坦福法學院、商學院,有的已經畢業,有的剛得到很好的機會回中國工作。經歷了國內高考和出國留學,她們來到灣區矽谷安家。有了孩子之後,又重新反思中美教育之差別。開始思考,教育的意義在哪裡,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教育。


這一次沙龍請來的嘉賓,也是早年留學到美國。不一樣的是,她們曾經帶著孩子回到中國,3年、10年、12年之後,全家再搬回加州。來來往往,兩邊都是孩子生活和讀書的家鄉。我因為和她們經歷相似,也加入分享。


這樣的經歷,令眼前這些未來充滿可能性的年輕媽媽們產生很大興趣。印度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印度夫婦打拚讓孩子進入貴族私校。美國暢銷書《Primates of Park Avenue》寫的是,紐約上東區的精英媽媽想方設法讓孩子進入私校,購入學區房。電影和小說可以調侃誇張,實際生活里,擇校,入學,跨洋,跨文化,一步一步,十分具體和踏實。其中的收穫,不是虛榮和功利能夠得到的。


擠坐在斯坦福宿舍樓地下一層洗衣房旁邊的沙發座里,在遠處用功學生時不時的注視下,美麗的主持人Clarisse 擺好茶壺茶杯和親手製作的水果盤,大家聊著,回中國如何擇校,新搬來美國又如何適應,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離開。


* * * * * * *



當年為什麼帶著孩子回到中國?現在又為什麼帶他們回來?

江瀛Cathy:女兒3歲半、兒子1歲半的時候,我先生工作的律師事務所在中國開設了第一個辦公室,就在上海。我們覺得這是個學習中文的好機會,於是全家搬到上海。


我家一直很重視孩子學習中文。我在家裡堅持說中文,我先生雖然是美國人,但中文很好。


到上海之後我發現,不少國際學校把中文當做外語來教。本地學校或者雙語學校的國際部,學生來自英美的其實不多,即缺少講中文的環境,也缺少講英文的環境。所以,如果回中國選學校,一定要看學生來源,家庭背景,還要看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在哪裡。看迪士尼英語繪本,學費高,不一定就是國際化。


後來上海的中芯學校成立雙語部,中英文雙母語教學。第一屆招生,沒有人嘗試過,可能辦得好,也可能辦不好。我們馬上讓大女兒加入,同時參加的家庭很多是和我們一樣中西混血的。學校也配備了非常好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用上海本地的語文、數學教材。


學中文比較難,如果不是學校布置作業,孩子就很難堅持。英文在小學階段比較簡單,很多是閱讀。我的女兒在中文部一直念到小學畢業。6年級轉入英文部,我給她請了英文家教。努力了一年,學年結束的時候就完全趕上美國初中的進度了。


如果在小學把基礎打好,能做到前幾名,以後不論如何換體系,孩子都沒有問題。到美國也能很優秀,因為讀書的好習慣培養起來了


大女兒7、8年級就讀上海美國學校,成績拔尖。9年級考入加州著名私立女校 Castilleja School,幾百人申請才錄取7人。後來寫作大賽還拿大獎。所以,孩子中英文都學好是可以實現的。家庭需求不同。我有很多朋友回國就把孩子放到國際學校,也很好。我家比較重視中文。


8年級升9年級是一個轉折點。借著女兒考入Castilleja,我們就搬回矽谷。另外,孩子的游泳訓練在這邊也能有進一步提高。



Ling:我先生當年先回到上海創業。後來我工作的公司正好有個機會,於是全家搬到上海。

那時候我女兒是小學3年級,她為此哭了很長時間。在她的想像中,中國的學校很嚴格,不想回去上學。後來看到家庭決定無法改變,就提出來要上美國學校。我們就答應她,選了離住處很近的上海長寧國際學校。


在上海住的三年,感覺非常好。國際學校的課程不難,教學很有方法,老師大部分是從美國招聘的,孩子參加了不少項目學習,學到很多。兒子在學前班,很快樂,好像是花了很貴的學費而沒有學到很多東西,但整個環境感覺愛心滿滿。


有些搬遷的經歷,從美國到中國,從中國到美國,對孩子都是很好的鍛煉。我女兒剛到中國的時候,有些迷惑,學校里很多同學來自歐洲、韓國、日本,東南亞,她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慢慢加入核心團體,學會了不少交往的方法。


那時我上班很忙。女兒遇到問題來問,我就讓她自己想辦法,給她一定的自由度。她慢慢地就很有主見,能力很強。


升高中是一個轉折點,初中也是。我們決定帶女兒回美國上初中6年級,也是考慮到空氣質量、食品安全等方面。



競波:我家也是因為先生的工作搬到上海。那時候兩個女兒一個4歲,一個才9個月。


在美國當媽媽,家務事要親力親為。所以,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回到國內特別好。親戚經常見面,有阿姨、小時工照顧家裡瑣事。孩子從小就有個中文環境。


到了孩子上小學,我開始思考。我小時候是一路考上去的。而到了大學,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我不想讓孩子再這樣,一進學校就看排名,就看成績。


另外,我也很看重英文。孩子的英文好,可以接觸到更多和更廣的信息。

搬回去的一個好處,是結識了很多對中西教育有體驗也有思考的朋友。這個群體很有能量,資源多,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無論到哪裡,都願意嘗試些新事物。


當時有兩位媽媽,看了國際學校和國內學校之後,決定自己辦學。她們找到一位很優秀的美國老師,和一家志同道合的民辦學校,一個雙語部就辦起來了。第一批只有13個孩子,現在已經成為很難考進的萬科雙語學校了。


回想當年的興奮勁兒,還是很感動。一群家長們總在琢磨,中國什麼最好,美國什麼最好,全要給孩子,也覺得可以做到。現在想想,當時膽子很大。


那時候孩子在上海參加美國的小學測試,成績是美國前1-2%。學英文相對容易,美國老師也很有經驗,孩子很快就被吸引過去了。


孩子也參加上海本地的區里考試,一、二年級還可以,但以後一年比一年成績低。我們就很糾結。原來設想的是中英文都按照母語來學,最後孩子自己選擇喜歡英文。中文對她們還是挺難,尤其是寫作。


我們比較明確的是,孩子會到美國上大學。以這個為目標,往回推,高中在文化和語言上突飛猛進,最好到美國來上。於是,我們讓大女兒初中就轉到國內的國際學校。小女兒4年級,也跟著轉過去。


國際學校圈子裡的家長也很棒,資源很多。學費和美國的私立學校差不多,但師資不如這邊穩定,老師流動性大。


大女兒考入美東的私立寄宿高中,先回美國。我們等小女兒要上8年級的時候,也搬回加州。讓她在上高中之前,可以有一年的時間適應美國的學校。



來到美國如何擇校?孩子在學校能不能適應?

江瀛Cathy:孩子中英文都不錯,語言上沒有適應問題。


我們一直是兩邊跑來跑去。孩子每年暑假都回到加州的游泳俱樂部來訓練。從小到大認識很多朋友。所以參加運動很重要,孩子很自然地就有了一個社區團體。訓練的時候天天在一起,培養的感情很深。俱樂部的小夥伴分布在各個學校,去哪裡上學都有認識的朋友,孩子不會孤單。


在美國選學校還是要親自去看。加州經費不足,公立小學和公立初中的教學標準不高,越往上越嚴格。如果家裡再放養,到了高中,功課一緊張,就會有個銜接問題。


私立學校在教學上好一些,但入學競爭很厲害。私立學校之間區別很大。有的 STEM 很強,基礎打得很好。有的也是追求成績、很多作業,有的則注重全人教育。


我們在加州曾經看了三家私立學校。有一所學校課程不是很難,從幼兒園開始招生,一路升上去,沒有篩選,雖然升高中需要考試,但學生總體有些參差不齊。另一所學校是升入初中有考試,升高中再考,學生質量好些。女兒考入的 Castilleja School 要求很高,水平很整齊。


學校不同,家庭要求不同,孩子也不同。


我的兒子7年級的時候,考進一所世界知名的實驗新型學校。一人一個iPad,學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每人學的都不一樣。所有年級混在一起,自己定目標,想考試就去找老師。聽起來很棒,但後來發現孩子的標化學習一落千丈。


男孩子在中學階段,又是運動員,喜歡看成績來知道學習有沒有進步。但這所學校沒考試、沒功課、沒成績,對他就不適合。


我個人認為,這類新型的實驗學校,在小學階段還可以。對於不計較成績高低,願意完全放手,讓孩子海闊天空自由發揮的家庭,就很合適。而對於要求基礎打紮實的家庭就不合適。如果初中沒有抓緊基礎學習,孩子將很難在競爭激烈的高中出彩。


Ling:因為在國際學校學習的緣故,孩子回到加州,老師同學都不覺得他們是國外回來的。他們也愛好運動,參加各種球隊,很快就交到很多朋友。


我們也試過私立學校。女兒不太喜歡,覺得補習多,跳級也很多。後來看到這裡的公立學校名聲很棒,也覺得孩子應該更早地接觸到更大一些的,有多元化、差異化的環境。女兒和爸爸一起,研究了三個公立學校,就決定轉入公立初中,兒子在公立小學上3年級。


從上海的國際學校,進入加州的公立學校,感覺還是有落差的。私立學校資源相對多些,很多東西會遞到孩子手上。而在加州的公立學校,孩子自己要去爭取。學會看到資源在哪裡,學會把資源利用到最大化。如果重新再來,初中和小學階段我可能會送孩子去私立學校。這裡的公立高中還是很不錯的。



競波:我的大女兒從北京的國際學校進入美國東部的寄宿高中,有幾個方面要適應:13歲獨自一人離開家;寄宿和走讀學校的日程有很大區別;功課難度高,老師要求高;另外,美東的文化和美西、和國內都不一樣;氣候也不同,每年的暴風雪很厲害。


語言方面沒有問題。她的學校小班制教學,座談式,課堂上只有12位學生。她和老師很親密,得到很多幫助。


相比之下,妹妹的公立高中,一個年級500多人。和國內相比,比公立學校少,但遠多於國際學校。


儘管如此,妹妹在這裡很高興。功課不難,感覺很輕鬆,也很快就有了新朋友。公立學校大,老師顧不過來,就很鍛煉孩子的獨立性。這裡也出了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


在國內上學的時候,感覺是浮在空中,和社會大環境有些脫節。在美國,學校、家庭、社區、周邊矽谷公司、附近大學,州里、市裡、全國範圍內,都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用好了就大不一樣。小女兒做義工,結識很多本地居民。大女兒和同學老師一起,關注時事,討論為社會做貢獻。孩子更多地接觸到真實社會生活,視野擴大了很多。


這樣跨洋跨文化的教育,孩子收穫了什麼?家長呢?


江瀛Cathy:孩子在國內上學,從小打的基礎很好,中英文都很不錯。


Ling:跟著我們這樣搬來搬去,孩子眼界打開了,視野非常國際化,很有包容性。他們從小接觸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老師,學會了關注和傾聽,也培養了批判性思維。他們很小就懂得,別人的觀點和我不一樣,很自然,不用大驚小怪。


對我來說,回國之前在同一家公司已經工作了13年,但成長最快、工作起來最開心的,就是在上海的3年。像我們這樣的留學生,對兩邊都了解,作為中美的橋樑,有很大空間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競波:現在孩子去一個新的地方都不會太緊張。初來乍到,緊張難免,但如果太緊張而疲於應付的話,很多新環境里好的東西就被屏蔽掉了。


在交友上,她們很少按地域和種族來劃界限,不太會說「誰誰是國內來的」這樣的話,也不許父母這樣說。


我自己的收穫也很大。如果重新開始,我還會再走一遍。帶著孩子,每到一地,安家育兒,結識朋友,既看到兩邊的不同,也欣賞各自的優勢。這樣的經歷,讓自己有一定的自信,也有一種自由感。相比之下,家裡的瑣事雜物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體驗和經歷。


江瀛Cathy:如果需要再搬到另一個國家,我可以打個包就走了。


* * * * * * *

嘉賓分享結束,大家意猶未盡。話題又轉到搬來美國後,新移民家庭遇到的問題。有的家長不知道如何融入,孩子也不知道。在學習、生活、文化各方面都很茫然。



孩子進入新學校,如何交友?


Clarisse:在美國上學,如果不參加體育活動、文娛活動,好像就不太有集體意識。沒有班主任,沒有固定教室,不像國內一個班級天天在一起好幾年,有一個穩定的深入交朋友的環境。


江瀛Cathy我們養育孩子,不是只管自家一個孩子,而是大家一起,養大一群孩子。


在美國最怕的就是孩子沒朋友,或者只和一兩個朋友玩兒。尤其對男生來說,交朋友比功課好更重要。


參加體育活動,非常有助於交友。不論玩什麼,孩子們很快就能玩到一起。身材練得又好,人也陽光。如果什麼都不愛玩兒,又不愛交往,考私立學校會有困難。學校為什麼要招一群互相不講話的學生呢?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家裡多舉行派對,讓孩子都來家裡玩。但來我家是有規定的,不能低頭看手機,玩電子遊戲,可以一起玩桌游,也可以在院子里跑跑。


在國內受過教育,基礎打得好,對付這裡的功課很輕鬆,就更有時間多去參加運動。


Ling:孩子周圍的朋友很重要,他們是什麼樣子,對孩子很有影響。公立學校各種背景的孩子都有,家長尤其要注意。

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朋友是比較上進的。家長雖然不能幫孩子交朋友,但可以從正面引導,點評一下,這個小朋友什麼地方很棒。創造機會讓孩子多來往,慢慢營造。


競波:我對女兒說,找朋友要找能一起做事兒的,如果總是誰誰今天喜歡我了,明天又不喜歡我了,情緒會起伏很大。和小朋友一起把事情做好,都會有真正的成就感。



如何與這邊的老師交流?


江瀛Cathy:這邊交流的內容和方式都不一樣。老師、教練如果一天到晚接到家長來信,很煩的。我每次發郵件給他們,都盡量讚美,不抱怨。


Clarisse:國內家長比較愛說問題,提意見提得到位,又有高度,就能吸引很多注意力,很被尊重。但美國這邊要很客氣,先讚美對方好的地方,否則溝通會很不順暢。我先生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人,有時候他幫我翻譯,會斟酌半天,把分寸調整一下。



開始的時候孩子的語言跟不上,怎麼辦?


江瀛Cathy:英文有需要的話還是應該補習。補習有兩種,一種是跟不上要補起來,一種是想做得更優秀。我會給孩子補習更深入的閱讀課和寫作課,這方面公立學校比較缺乏。上私立學校就可能不需要。進入大學之後,教授很容易就看出來,孩子是從私立學校畢業還是從公立學校畢業的。



家長對學校不了解,孩子回來也不說,怎麼辦?


江瀛Cathy:美國的公立學校只提供最基礎的教育架構,剩下的要看孩子和家庭的努力。所以,主動去了解信息很重要,家長參與很重要。


得到信息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參加PTA家委會,做志願者。開個會,學校大大小小的事情就知道了。


家委會裡都是對孩子認真負責的家長,很多在學校做志願工作多年,很有經驗。所以有時間的話,要參加家委會,不管什麼職務,抓一個來做。我在上海做了6年家委會,下一學年,我在女兒的私立學校和兒子的公立學校都參加PTA。如果全職工作沒時間,也可以選擇一些志願活動。


競波:每學年開始,學校都會組織各年級的信息介紹會。老師們上台做介紹。但他們講的很快,講完就完了。每周學校也發布校園信息郵件。但除非特別情況,沒有人追著通知你。不仔細看,有些信息很容易被忽略。



在美國,更應該放養孩子嗎?


江瀛Cathy:我覺得教育主要是靠家庭和老師。無論在哪裡,遇到問題,家庭要跟上,及時提供協助。


如果在學年結束,看到孩子的成績了,才去找學校說,孩子不習慣,上課聽不懂。這樣孩子的時間就耽誤了。家長要就近觀察,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和學校溝通,才對孩子真正有幫助。


Ling:我女兒很獨立,很有主見。她到了高中,我說最後的決定是你做,但一定要傾聽我們的意見。可以不採納。但不聽的話你就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


我每次不多說,只說一點,覺得要有情緒的時候就不說了。但我經常說。慢慢就發現,女兒好像沒有在聽,但其實她聽進去了。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交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要表現焦慮,會影響到孩子。心裡再著急,說的時候也不要帶出來。


競波:孩子還小,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哪個,不能都當作聖旨。多觀察孩子擅長什麼,適時地提供建議,用孩子能聽進去的方式講。


講還是要講的。家庭的價值觀、周圍社區的價值觀、孩子的價值觀,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做個分析和平衡。另外,將來的目標在哪裡,再往回推,這樣的討論對孩子很有益。



圖:矽谷之夏,Corie。


文:競波,北京人。留美15年後,回國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體《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加入True Run Media,創辦國際教育媒體《菁kids》並擔任執行出版人。2016年搬回加州。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自由撰稿之餘,創辦自媒體公眾號「矽谷近距離」,以更多原創文章,分享矽谷家庭精彩故事。



「每個孩子都是正版,照著別人去複製,孩子就變成山寨版。」


- End -


歡迎在文末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賽一家子 的精彩文章:

不為人師,只做書法的擺渡人|小夫子
長城畫廊|我為長城添光彩——記長城長卷畫家郭峰|吳琪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