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色之妙丨黑釉瓷的代表性窯口
建窯
在中國陶瓷史上,福建北部建陽山區所產建盞堪稱一朵奇葩,也是古人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和聰明才智,因地制宜創造奇蹟的典範。
建窯器的美是很獨特的,是反向思維的代表,也是崇尚自然美的代表。中國陶瓷自始燒以來,就一直按照傳統審美的思路發展,在器物的外觀上追求顏色的清淺,故有由黑變醬、再青、再白、再透明而無色的變化規律;對器物的形體則追求秀雅輕薄,在保證實用功能基礎上強化其裝飾性。而建窯器則恰恰走了一條相反的路子:顏色深沉,形體厚重,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的典範。而且建窯器胎土、釉料、製作工藝不變,器具外觀卻千變萬化,完全是在製作過程中自然形成,是自身氣質的表現,這也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所推崇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自元以降,建窯已經湮沒了數百年,直到20世紀初年,日本人山本由定找到建窯的窯址並做了詳細考察,由此揭開了建窯神秘的面紗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普拉瑪教授也到達建陽水吉建窯窯址考察,在回國後發表了詳細的考察文章。這些活動讓建窯重新回到了當代人的視野之中。
建窯始於唐,燒制青釉和黑釉,但由於其瓷土磁石等材料富含鐵而難以去除因此無論是青釉還是黑釉均無甚出彩之處。直到進入北宋,建窯的工匠們終於發現原來自己的弱點可以變成優點,這就是充分利用原材料富含鐵的特點而專攻黑釉瓷,並由此創造出一個劃時代的奇蹟。
建窯主要燒制各種生活用具,或者可以說是專攻燒制各類茶盞,因此目前所見到的建窯器主要就是各類茶盞,其他類型的器物十分少見。建窯的茶盞看似單一卻千變萬化,大致可歸納為四種類型,即點、線、面、變。
點:就是各類點狀油滴以及鷓鴣斑盞。油滴又可細分為星斑油滴、雨點油滴和鱗片油滴三種。星斑油滴外觀如閃耀的星星,周邊帶有芒。雨點油滴如雨天之後,在玻璃窗上可看到雨點乾枯之後留下的痕迹一般,如同一串串的珠子。鱗片油滴顧名思義如魚鱗般呈片狀,層層疊疊,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裝飾性。
線:包括了各類兔毫絲以及俗稱「西瓜皮」的鐵鏽斑。所謂兔毫絲,是在黑或褐色釉釉層中透射出均勻細密、狀若兔毫的自然結晶釉紋,故名。兔毫絲形成的機理與胎釉含鐵成分高有極大的關係,是在高溫燒制過程中,釉受熱產生的氣泡將熔入釉中的鐵微粒帶至釉面,向下垂流,冷卻時金屬介質結晶並留在釉層表面,形成了細長似兔毫的條紋。建窯工匠最大的功績就是發明了能控制併產生黑釉兔毫絲的特殊工藝。
兔毫又可分為金兔毫和銀兔毫,顧名思義,金兔毫呈褐黃色,銀兔毫呈銀灰色。金兔毫更為多見,形成也較為容易。銀兔毫的成因更為複雜一些,它是由於鐵錳離子結晶形成的。金兔毫的毫絲較平直,銀兔毫的毫絲往往凸出於釉面之上,以手捫之有立體感。在窯址考察發掘之中也可以看到,金兔毫標本遍布原野,而銀兔毫標本則如鳳毛麟角,十分難覓。
「西瓜皮」非建窯獨有工藝,與北方窯口黑釉鐵鏽花的工藝是一致的。
面:就是釉面呈單一顏色而無任何裝飾。建窯的單色由淺入深,直至純黑色有非常豐富的中間色調,其中最為名貴的就是純黑色建盞。燒純黑釉要高溫且要求窯內完全呈現無氧氣氛。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由於南方燒造瓷器的窯爐是龍窯,氣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氣,因此要燒制純黑釉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古黑釉瓷器,絕大部分都帶有暗褐色或者醬色部分呈鱔魚黃色,就是因為窯內氣氛不容易做到完全無氧。正因為如此,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評價:「盞色貴青黑」。青黑就是漆黑,或稱「紺黑」。
變:就是各種窯變。如果說建窯窯工的智慧創造出了油滴斑、兔毫絲、純黑釉盞,這是人類生產技術的創造發明所產生的特殊裝飾效果,那麼窯變則完全是渾然天成的,不受任何控制的。窯變的外觀千變萬化,每一種窯變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曜變是日本人對特殊窯變建窯盞的稱呼,在日本出光美術館和靜嘉堂藏有3件曜變盞,盞上帶有不規則圓形的斑點,在不同的光線下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芒。日本人將這3件建盞定為「國寶」。
建窯的工藝非常獨特,建窯器的美也非常獨特,難怪建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被皇帝所看重並親自點評其產品的瓷窯。中國古陶瓷學會終身名譽會長葉文程先生曾這樣描述建窯:如果要重新評選中國古代五大名窯,建窯可能不會入選,但是如果要評中國古代八大名窯,那麼建窯就肯定能夠入選。欣賞建窯器,並不在其外表,而在其內涵與氣質。
在建窯黑釉器傑出成就的影響之下,福建地區有很多窯口也燒制黑釉器,其中武夷山遇林亭窯的黑釉描金盞也是名品。
▌吉州窯
吉州窯是江西南部地區一座歷史名窯,坐落在吉安縣永和鎮。永和鎮乃古東昌縣城所在地,屬吉州管轄,故名為吉州窯,又稱永和窯,始於五代,盛於兩宋,沒於元。明《東昌志》載「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周顯德初,謂之高唐鄉臨江里瓷窯團,有團軍主之。及宋寑盛,景德中為鎮市,置監鎮司,掌磁窯煙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附而居者至數千家。」這段記載十分清楚地陳述了吉州窯的發展情況。而《吉安縣誌》卷八載宋末,(吉州窯)土盡窯變,故移之浮梁。」《青原山志》卷二也說:「宋時開窯取雞崗龍度膩土作器,四方鱗集,炳火數千家。宋末土盡窯變,故多之餘干。明代早期人曹昭在其《格古要論》中說:「(吉州窯)今其窯尚有遺迹,永樂年中掘有遺物。可見宋末吉州窯已漸衰落,或還有不成規模的個體行為繼續,而元代終於停燒。到了明早期就只剩下一片廢窯遺址了。
在中國陶瓷史上,吉州窯十分重要,因為其發明了多種獨特的裝飾手法,其中黑釉木葉貼花裝飾僅見於吉州窯。目前所見傳世吉州窯木葉貼花器有單葉的、雙葉的,還有三葉分檔的,以單葉為最多。吉州窯出產大量的彩繪與釉裝飾瓷器,與北方磁州窯系的彩繪有許多共通之處。此外還有虎皮斑、月影梅、剪紙貼花、釉面剔刻花等等,多以民間常見生活現象以及傳統的吉祥圖案入畫,如蓮池鴛鴦紋、折枝牡丹紋、雙鴨戲水紋、喜(鵲)上眉(梅)梢紋、躍鹿靈芝紋等。這也說明吉州窯瓷器銷售市場是在國內,且產品定位主要是面向民間。
吉州窯器大多瓷化程度低,以指叩之,其聲暗啞,如擊朽木,明顯系火溫不足所致。小到碗、盤、杯、碟,大到梅瓶、玉壺春、長方枕,無一不是如此當然也見有高溫器物如玳瑁斑三足爐、黑釉塑乳釘紋爐等,但十分少見。個別器物火溫不足可以理解,但吉州窯器普遍火溫不足,這就不是偶然的現象了。吉州窯周邊地區其他窯場均無這種情況出現,如其南之七里鎮窯、大湖江窯,其北之豐城洪州窯,其東之南豐窯乃至閩西建寧、泰寧、光澤窯等,均無此現象。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三次對吉州窯址進行科學發掘,發現吉州窯所用龍窯與江南其他地區的龍窯並無二致,匣缽裝燒方法也相同,這就排除了工藝製作上的因素。那麼,這種現象的出現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窯工們故意為之還是另有原因?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近期熱文鏈接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大紅大綠丨一種來自大明朝的艷麗瓷器
※找靠譜專家,或自己練成專家,哪個更難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