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話說全真教在東北之初傳

話說全真教在東北之初傳

俗語說:不忘前事,後事之師。意即從前之事,能夠為以後提供經驗、參考等。在宗教中尤其如此,前輩大德的行止,即是後來者的修行活生生的榜樣

東北道教名山——鐵剎山(資料圖)

然而不少祖師大德的事迹,由於年代久遠,漸漸不為今人所熟知,或者僅存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乃至有不少說法甚至來自小說家言,不堪為聽,也無以為修行取法,這是十分可嘆的。

提及東北道教,如今耳熟能詳的事迹是郭守真祖師曾在鐵剎山苦志修行,道脈廣傳,但郭祖之前道教也曾在東北興盛多時,這卻是今人較少了知的。

據史料可知的是,在漢唐時期統治著東北部分地區的高句麗政權,因其隸屬於中原王朝,受到內地影響,有不少人信奉道教。

唐高祖聽聞此事,曾於武德七年派遣道士送天尊像到彼,並宣講《道德經》。次年高句麗榮留王就派使者入唐「求學佛老」。貞觀年間,高句麗寶藏王又向大唐請受道教,太宗遂派遣道士叔達等八人攜《道德經》前往布教。

自少時慕道,見道士則喜(資料圖)

此後東北地區道教一直存有流布,如渤海國有道士名李光玄,著有丹經留世。

遼代的各京都也都建有道觀,甚至皇族也不乏奉道者。史載,景宗之子耶律隆裕「自少時慕道,見道士則喜」。又如1025年,遼主耶律隆緒加封道士馮若谷為太子中允。

金代奉道更甚,帝後曾多次臨幸天長觀,並選拔高道住持,修撰《玄都寶藏》等。太一道、真大道的祖師大德也曾經活躍於金朝統治地區,但促進東北道教大繁榮的,則是全真道。

雖然重陽祖師未曾到東北行化,但全真教門樹立不久,就流入了東北地區,且在金元時期都十分興旺。許多祖師大德曾在東北地區苦志修真,傳經佈道,度化有情。

最早到東北地區傳道的,當為廣寧郝宗師。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所載,郝祖曾雲遊遼寧一帶傳道:「後至咸平,與高士王繪賢佐游,賢佐相從亦常十數人······」,宗師的道行碑也記載了此事。

傳經佈道,度化有情(資料圖)

元好問則曾為這位王賢佐寫過傳記,證明咸平實有此人。咸平,即是今遼寧開原縣一帶。不過相關資料雖提到郝祖受當地人敬服,卻沒有提到建立宮觀度化弟子之事。

為全真道在東北傳播立下堅實根基的,是丹陽馬祖的門人郎然子劉真一。此位劉尊師為登州人,世代業儒奉道,自幼讀書甚勤,曾中解元,後入道為丹陽馬祖門人。

祖師臨化前告以緣在北方,遂北行至平、灤、撫寧等地,即今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一帶,「度門眾數千餘輩,創宮觀大小僅三百區。北方道風洪暢,先生闡揚之力居多」。後於泰和丙寅歲(1206)羽化。

劉師在河北遼寧一代傳教達二十餘年,收徒數千人,建立宮觀數百處,這一業績並不遜色於同時期其他地區全真道的發展規模(參見《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

北方道風洪暢(資料圖)

稍晚於劉師,其同門真光子於通清奉長春宗師之命,也北來傳道。於師為河東人,自幼奉道,後隨一雲遊道者同入關中禮丹陽為師,曾久居終南山祖庭修鍊。

尊師雲遊至北京路大定府,「環居三載,其神光屢見,僚庶敦請出環。參玄問道者不可勝記,莫不虛往而實歸。厥後道緣日興,度門弟子逾千人」(見《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

尊師在北京路(今內蒙古寧城縣)建立了華陽觀,門人中有著名的盧柔和尊師,後來曾任全真掌教大宗師的淳和真人王志坦即其高足。尊師的弘道成績得到了向上師真的認可。

大安元年(1209),玉陽宗師來到北京,即居於華陽觀,並「挈先生至燕都,保賜紫衣師號」。後師為長春宗師召回棲霞,但其門人弟子依舊在東北一帶四處弘道。前述盧尊師即繼任華陽觀主持,並擔任北京路道錄之職,華陽觀也升號為華陽宮。

莫不虛往而實歸(資料圖)

在郝、劉、於三位尊師弘道於東北之後,玉陽宗師也先後多次到達該地區傳教。如前述大安元年,宗師受參政孛術魯之請,至華陽觀祈雨。地方官員從外地邀請全真宗師前來建立道場法事。這一事件充分說明全真道在當地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至於朝堂上已為之傾倒。

次年,玉陽繼續在河北東北交界地區游化,所到之處,大顯靈異,引得沿途官民頂禮膜拜。當地高官參政孛術魯、按察副使烏林答等都相繼皈依。另外還有昌黎縣某縣蔚大施錢財修建高真觀,並化導城中數百家奉道。

不過,這一時期全真道主要流佈於遼西地區。此後,清和尹尊師、洞真於尊師、穀神張尊師、淳和王尊師、雲峰康尊師等進一步推動了全真道在東北的弘傳。

1233年夏,年過六旬的掌教清和尹公尊師,應北京運使侯進道的啟請,前往東北地區游化傳道近一年之久。期間尊師巡視了不少東北地區的宮觀,史料有記載的即有十多處。

古人成敗,世之善惡之事,道無不存(資料圖)

每到一處,尊師不顧年邁勞頓,必與弟子道眾講說經教義理、勉勵修持。此行的教導由門人段志堅等記錄為《清和真人北游語錄》,而尊師《葆光集》中也存有不少此行的教誡詩詞及相關記錄。

其中有云:「眾集夜坐。師曰:自今秋涼,夜漸長,不可早寢,莫待招呼,即來會話。不必句句談玄是道,至於古人成敗,世之善惡之事,道無不存。凡稱人善,己慕之,稱人之不善,己惡之。慕善惡惡之念既存於心,必自有心去取者。」

「行之有力,則至於全善之地,言之有益,兼聽者足以戒,亦有所益。若存心悠悠,不擇人之善否,凡己之所行,亦必不擇,因循苟且,流入惡境,終不自省。談成敗善惡,雖未盡學者之道,猶有所益,不賢於飽食終日縱心者哉。」

有學者據此推論,清和等宗師在當時教內創立了「夜坐」講習之制,用於談論經教、開示後學、答疑解惑,以促進道眾的文化水平、精神覺悟與修真正念等。

終南祖庭重陽宮(資料圖)

由於清和宗師的巨大德望,此次北游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乃至奸盜之徒,無不望塵羅拜,在弘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數年之後,北京留守烏德亨又建全真觀,親備車駕,迎請洞真真人於善慶北行弘法。尊師與丹陽宗師同鄉里,宗師東歸後,舉家入道,先後親近丹陽、長春、長真、玉陽、靈陽李公、崔羊頭等祖師大德,為當時三教異人之冠。

尊師北行之日,燕京道眾與士紳雲集,「相與開賓館,設祖席,作歌詩餞送,以寵其志」。

年余後,尊師移駕入關,提點修復終南祖庭重陽宮。當地官員又迎請穀神子張志素尊師北行弘法。尊師為長春宗師門人,曾隨侍宗師左右四十年之久,「既而應北諸侯之聘,演教白霫,門徒琳宇燦然,改一方之觀」。可見尊師在當地弘道之功績。

作歌詩餞送,以寵其志(資料圖)

而後來繼任掌教的淳和王志坦尊師,其早年一直在東北地區修道弘教。尊師年及弱冠,即禮丹陽門下法孫盧柔和尊師為師入道,盧尊師平素錘鍊徒眾極為嚴厲,多有不堪忍受者,而王尊師卻畢恭畢敬,久而不懈,遂得乃師認可。

後又「行化興中、義、錦間,日丐一事,雖蚊蚋嘬敗,亦不屑棄······徑入金坡坐而煉化,窮深抵幽,木茹澗飲,人莫見其面。」其所活動的興中、義、錦即今天遼寧朝陽、義縣、錦州。尊師這種長達十餘年的苦行對民眾起到了巨大的感化作用,「無賢不肖皆曰:金坡王先生,有道之士也」(見其道行碑所記)。

另一位對東北全真道發展有重要貢獻的高真是雲峰真人康泰真尊師,尊師為今遼寧喀左縣人,二十多歲時遇異人指點而棄家入道,「於長壽山懸壁之半石窟之中,下志修真」數年之久,後又居環堵靜修六年,遂得了道。

此後隨緣應世,「教化勸誘,接物利生,千百方便,無不周矣。其道價籍甚,聞於四方。四方之人,踏門受教者,無慮亦不啻千數。」當地官民紛紛皈依,其名震天下,朝廷特下旨賜「含真體道至德真人」之號。

教化勸誘,接物利生(資料圖)

尊師卻不喜虛名,樸素自守。其羽化後,「慟哭者數千眾,聲振山谷」,在其道行碑上尚能見到來自東北各地的官員、士紳、平民組成的信眾名錄,可知雲峰尊師道望之高及當時全真道在民眾中影響之巨。(道行碑參見《金元全真道石刻新編》)

除以上諸位大德祖師外,其門人弟子中也有許多道高德重之士,他們繼承祖師苦志修真、濟世利人的家風,使得全真道在金元時期遍佈於東北大地,終金元之世而不衰。

相關記載在道藏文獻及地方史料中所在多有,值得後輩學人重視。

前輩高真曾親近祖師大德,尤恐天長時久,其德風沉淪不為後人所知,遂常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尋請名家撰寫道行碑銘傳記等,希望其嘉言懿行能為千秋萬代所了知、仰慕、繼踵。

不喜虛名,樸素自守(資料圖)

然而時移世易,玄綱不振。後來人如今再見這些文字記述的過往之偉岸、輝煌,心中不免五味雜陳。願玄風永振,道化興行。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教的環境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究竟是啥?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