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實用、可靠:古時富二代的養生秘訣《遵生八箋》

實用、可靠:古時富二代的養生秘訣《遵生八箋》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越來越的人把注意力放到養生保健上面來,眾多傳統保健知識也被挖掘出來。

但是,如同我們之前多次提到的,許多人在面對這些養生知識時感到不知所措,不知取捨,人云亦云地「養生著」,有的人甚至越養生,身體越差。

養生有道(資料圖)

究其原因,許多人只掌握了「養生之術」而對「養生之道」缺乏了解。所謂「術」,是具體的技術,是操作層面的東西,而所謂「道」則是整個系統結構,是宏觀層面的東西,是提綱挈領的東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術應用起來自然會有不當之處。

當然,這不能都賴民眾,這與養生學本身的學術發展過程有關。最初,養生是作為醫學的輔助學科發展的,即醫生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發現某些行為會導致疾病產生或者加重,因此特彆強調禁止,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故「汗出當避風」。

這是一個「以糾錯為養生」的養生初級階段,其大部分養生知識,都是零散的養生之術。

但是,隨著我國物質、精神文化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道家、道教的興起和內丹術、風水堪輿、傳統建築、農業等學科的進一步發展,養生逐漸從「醫囑」中脫離出來,有了自身的發展。

王道近無功(資料圖)

明清時期,由於文字獄等影響,各學科發展轉向整理、校正古籍這一方向,這也使得養生學得以被系統整理,產生結構框架。

可以說,此時傳統養生學發展完備,不再是具體的一個、一個的小技巧,而是對生命有了一套系統的了解,認識到生命是一個多維度、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養生也就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

然而,「王道近無功」,奇巧淫技往往比較容易吸引眼球,再加上有一部分養生傳播人員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因此當代許多養生知識,都以「博眼球」的奇特技巧為主,缺乏系統結構知識的傳播,使得民眾養生頗不得法。

明清時期,一大批論述系統、有「道」有「術」的養生著作問世,其中《遵生八箋》是一本代表作。

該書成書於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作者是瑞南道人高濂。高濂家中藏書豐富,其自幼博覽群書,學問以儒道兩家為主,在文學、養生、醫藥、道學方面都有不錯的成就。

瑞南道人博覽群書,作《遵生八箋》(資料圖)

《遵生八箋》是他根據歷代醫家、儒士、高道養生經驗,結合自身所編撰而成,可算是一部養生集大成之作。該書本著「由道而術」的原則立論。所謂「八箋」,即養生中需要重視的八個方面,從這八個方面用功,才能比較好的保持身心健康。

八個方面分為八個篇章,每個篇章下又詳細論述了相關的保養方法,如此理論體系、操作方法皆完備,頗有可取之處。今兒開始我們就跟大家聊聊《遵生八箋》中的養生智慧——先從養生結構開始。

《遵生八箋》八篇分別是「清修妙論箋」、「四時調攝箋」、「起居安樂箋」、「延年卻病箋」、「飲饌服食箋」、「燕閑清賞箋」、「靈秘丹藥箋」、「塵外遐舉箋」。我們選擇其中的幾篇加以介紹。

「清修妙論箋」

書中序言講「恬淡清虛,道乃來舍,故有清修妙論」。

作者認為養生之要,自古各書皆有,君子當「心悟而躬行」,故清修妙論篇內容,多抄錄儒道諸書養生言論,大致以「養性養神」為主,講養生之目標、養性之方法。

恬淡清虛,道乃來舍(資料圖)

這一章認為養生當以清凈虛無、恬淡簡樸為主要方法。讀者讀罷此章,腦中就會有個理想的健康形象。恬淡清靜的意識隨之深入腦髓,進而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始終有個恬淡清修的意識。人就會注意各項生活行為活動,以全神全性、無損身形為要。

用現代的白話來講,這篇講了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健康有一個初步印象,二是強調了養生首先要養神。

對健康有一個初步的印象,這是一個概念上的內容,但這恰恰是我們當代養生保健缺少的一個環節。人的行為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實現目標的過程,當目標不清晰時,行為往往也就不可控。

先定目標,再做事情(資料圖)

在我們臨床接診的過程中,常常發現許多人對健康有著不恰當的期盼,比如一邊常年熬夜、縱慾,一邊又希望身體健康;每天看到什麼養生方法就跟著做,希望身體能夠「好」,但「好」到底是怎麼樣卻又說不上來;甚至有許多女性,完全不知道正常的月經生理周期應該是怎麼樣的,就盲目進行「宮寒治療」。

實際上,缺乏基礎的生理知識,是我們當代人最大的健康問題。因此,正確養生,從學習、補充醫學生理常識開始。

《遵生八箋》把清修妙論篇放在第一張,其意義遠大於提供成百上千個養生秘方。

「塵外遐舉篇」

「調神去殼,非脫塵不超,故有塵外遐舉」,塵外遐舉篇是《遵生八箋》中的第八個篇章,但因與清修妙論篇有異曲同工之處,故提至此一併討論。

調神去殼,非脫塵不超(資料圖)

瑞南道人慕古代高道隱士之風采,認為人雖不能完全脫離世俗,隨他們一同隱居,但如果能常常讀讀其人傳記語錄,培養內心、曠達心智,就能實現「心無所營而神清氣朗,物無容擾而志逸身閑」的目的。

因此,他摘錄許由、莊周、列子、陶淵明、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傳錄,編撰而成,列為此篇。

此篇與清修妙論篇都有「養神」的相關內容。此以故事形式,讓人在閱讀中潛移默化、陶冶情操;而清修妙論篇以講養神之原理為主,如「形動而心靜,神凝而跡移者,無為也;閑居而神擾,拱默而心馳者,有為也。無為則理,有為則亂」,使人知其所以然也。

這兩個篇章,實際是討論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們談到過,人身三寶精、氣、神,神能主導精氣。所謂神,實際上包括心理、情緒方面的內容,包含且大於心理健康。

心無所營而神清氣朗(資料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發現形體上的疾病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容易治療,即便不能治癒,也能比較好地得到保養和改善。

不過,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缺乏古人的沉靜思考,社會關係也隨著科技發展和文化交融不停地受到衝擊,因此現代人心理方面的疾病越來越多。如今,大部分疾病都是身心疾病,換言之,情緒或者心理意識是很強的致病因素。

雖然現實如此,但是,在保健方面,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方面的功夫。

我們會給自己安排睡眠時間,卻沒幾個人給自己安排個靜坐調息、放鬆心情的時間;我們會去找各科醫生體檢診治,卻不會請心理醫生進行疏解;我們用各種機械代替了體力上的勞作,避免過勞傷身,卻把所有事情都放在心裡,不停動腦思考,完全不顧及多慮傷神。

形動而心靜,神凝而跡移(資料圖)

塵外遐舉篇,是作者給自己留的一個精神上的後花園,在案牘勞形之間能夠放鬆自己。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可以採取古人的這種方法,也可以選用現代心理學的方法,但是,關鍵在於,請把心理健康放到跟形體健康一樣重要的位置。

「四時調攝箋」、「起居安樂箋」

「陰陽寒暑,妙在節宣,故有四時調攝;養形以無勞為本,故有起居安樂」。人生行事,皆從大框架起,逐步落實到小細節,養生亦是如此。對健康有個基礎認識,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一同重視,這是最為基礎的兩件事。

其次,四時的陰陽變化,是從時間上對健康產生影響;起居行動之處,是從空間上對健康產生影響,時空者,亦為大也,故《遵生八箋》續之以此二篇。

陰陽寒暑,妙在節宣(資料圖)

養生保健看似繁瑣,實則不然。「從大處著手」,抓大放小,則可事半功倍;若是抓小放大,則自然事倍功半。那什麼算是大處呢?

一是對健康影響較大的事情,比如起居飲食、行走坐卧,這些事兒每日都要進行,且每次持續時間很長,因此務必要作為養生的「重點關注對象」。

曾有人表示,為什麼他們每天都揉命門穴,還是有腰部疾患,經檢查後發現他有久坐的習慣,每次一坐一兩個小時,腰部長期處於受力的狀態。相對而言,搓揉那麼一兩百下命門穴實在緩不應急,病重葯輕。這是典型的抓小放大。

我們發現,許多人的頸椎病來源是睡眠時枕頭不合適,以及辦公時長時間低頭,或者桌子高度、顯示屏高度與自身身高不匹配所致,經過相應的調整之後基本都能消除。

生活起居,對健康甚大,雖然短期內看不到反應,但不可不慎。

養形以無勞為本(資料圖)

大處的另一個方面,是指在季節、起居養生方面,關鍵要把握大方向。細節之處有所偏差不要緊,不要教條主義揪著不放。

譬如夏天,陽熱之氣用事,因此整體不宜過涼。人不要24小時都待在空調房裡,弄得夏天的溫度比冬天還低就好。白天適當增加戶外運動,但是正午大熱之時、晚上睡覺之時,適當開點空調降降溫,幫助休息,也是可以的、沒必要完全視空調如猛虎,開一次就彷彿自殺一般。

飲食方面也是一樣的,整體飲食不宜貪涼,但偶爾吃個冰棒,只要不是體質非常虛寒,也是允許的。相反,一些「養生愛好者」隔幾天做次艾灸,喝生薑水,卻又天天空調吹個不停,一曝十寒,只是看起來很養生,實際上並沒什麼用的。

因此,比起各種養生技巧、養生操作,我們更該關注的是一年四季、行走坐卧,是否大體都比較健康。

「飲饌服食箋」、「延年卻病篇」

學道以治病為先,故有延年卻病。戒殺除羶,臟腑澄澈,故有飲饌服食。」延年卻病篇,以導引按摩、內丹修鍊之術為主;飲饌服食篇則以食療養生為主,包括湯水茶飲、粥飯菜食。

戒殺除羶,臟腑澄澈(資料圖)

除了四季變化以及居處是否得當之外,飲食與運動應該是對健康影響較大的兩件事兒了。我國烹飪文化源遠流長,當代更是有各國菜色傳入,故飲食一事,既是天天執行的大事兒,又是需要把控細節的瑣碎事兒,需要花精力細細了解才行。

當代對於食療往往有兩個誤區,一是圖省事兒,認為什麼好的就一直吃、什麼大補就一直吃、什麼東西能治病就一直吃。今兒天天喝薑茶,明兒天天燉海參。需知,食療與開方一樣精細,講究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別人合適的東西自己不一定合適,也不是人人都虛弱需要不斷進補。

另一方面人們又盲目誇大食療作用,彷彿任何疾病都能通過飲食調整治癒。事實上,食療作用效果有限,見效一般比較緩慢,適宜做疾病善後之用。若指望食療,有時反倒會錯過疾病最佳的治療時間。

比起飲食,當代人對健康運動的關注更為缺失。我們門診時經常會有人問「應該多吃點什麼對身體好」,但少有人問「應該多做些什麼運動」。

四季飲食,配以導引(資料圖)

大家多想圖省事,一切養生都用吃解決,但飲食之物有賴脾胃運化吸收,才能轉化成人體氣血。脾主運化、亦主四肢,運動四肢有賴於飲食消化,故古人保健,往往導引與飲食相配。進食一些特定食材,需要配合動功、靜功導引,以培元氣;若是體內積滯太多,還需適當少食或者不食,而導引行氣,去故納新。

故有如上所述「戒殺除羶,臟腑澄澈」。今人重吃不重運動,自然腦滿腸肥,痰瘀積滯。因此養生,不在於你每天敲打什麼經絡,而需要先安排好合理的膳食結構以及與之相應的運動方式,並堅持下去。

「燕閑清賞箋」

「消煩去悶,丹境怡愉,故有燕閑清賞」。燕閑清賞篇,乃是瑞南道人玩物所記。蓋其自述,之所以要有此篇,是因為「閑可以養性,可以悅心,可以怡生安壽,斯得其閑矣」。

消煩去悶,丹境怡愉(資料圖)

本篇記錄了琴、棋、書、畫、筆、墨、紙、硯、香、花等文玩清供品鑒要領。大抵人生雖然忙碌,但是得養得一份閑心,才能寧心安神、怡情悅性

平心靜氣、打坐導引自然可行,但需得下功夫方能見效。不如有一兩件閑玩之物,悶時玩玩,快速放鬆。這份閑心、這個遊戲時間,不需太長,太長則玩物喪志,但不可沒有,沒有則太過緊促,精神焦慮。。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同是閑玩之物,其中也頗有講究、古人玩物,乃書畫玉器、芳草琴香一類,而我們如今閑玩之物,多是電腦遊戲、段子、短視頻一類。

兩者相較,古人的刺激小,又需稍用功夫、稍用時日才能玩得深入。久而久之,自然凝神靜氣,精神內斂而氣血耗散減少,故能心神安寧而長生久視。

閑可以養性,可以悅心(資料圖)

我們的閑玩之物講究短平快,刺激度大,內容膚淺,更替快而容易上癮。精神為之耗散,心神為之激蕩,時間恍惚而過,氣血無形消耗。無形之中,不僅沒有有效放鬆,反而健康有虧。

至於沉迷抽煙、喝酒、嚼檳榔則更是有害。養生並非單獨一事,而是無處不在,即便玩樂之事,亦有其中道理。

「靈秘丹藥箋」

補髓還精,非服藥不效,故有靈秘丹藥」,我們常說「養生保健」,養生的目的在於保健,即保持健康。若有疾病發生,單純養生,至多只能做到控制病情發展,使不惡化,要實現不藥而癒,頗為困難。

切莫諱疾忌醫(資料圖)

世人諱疾忌醫,古來久矣,因此高濂還特地在《遵生八箋》中設此一篇,專講某病當用某葯,以強調及時治療基礎疾病。「是葯三分毒」一句,固然有其道理,但流傳過廣,宣傳過度,使得人們光知藥物有毒副作用,卻不知道疾病不治,任其發展往往更加危害健康。

某些重大疾病,如心血管系統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控制病情,一旦發作起來,則赴死也速也。任你平時如何小心導引食療,都是養護不在點子上,無用功也。

此外,現代科技發達,無論中醫西醫,在檢查手段上都有巨大進步,因此養成定期體檢(包括中醫、西醫)的習慣,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比起盲目地尊古復古,更有意義。

總而言之,《遵生八箋》一書的八個篇章,提出了養生最應該注意的八個方面,即對健康知識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視心理健康;在季節、起居居處這些時空大環境方面,做到順應自然、趨利避害;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及運動的習慣;培養健康的情趣娛樂,以放鬆身心;按時體檢並及時治療基礎疾病。

疾病當及時醫療(資料圖)

生命健康是一個多維度下的系統,是由以上八個方面共同構成的一個穩定結構。任一方面出現偏廢,則系統崩盤,健康不在。

養生,務必首先考慮是否這八者都有顧及。當然,這是從宏觀角度而言的,具體要落到實處,細節之處仍需講究。《遵生八箋》中亦有不少精妙之論,我們今後再為大家慢慢介紹。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究竟是啥?
祖師傳說至今傳之錯開天門道徒懶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