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歐洲命運之戰」:蘇波之戰
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在蘇俄1917年到1922年的國內戰爭中曾經有一場戰爭被稱為「決定歐洲命運之戰」,這場戰爭就是1919年2月-1921年3月之間的蘇波戰爭,當蘇波戰爭以波蘭在華沙會戰的勝利結束後,整個歐洲的政府官僚和上流社會都在彈冠相慶,魏剛將軍興高采烈地把華沙之戰稱為「維斯瓦河的奇蹟」。英國駐柏林大使戴艾貝爾侖勛爵在會戰後不久指出:「在現代文明中,沒有比1920年華沙會戰更為重要的事件。」當時的西方政論界這樣評價畢蘇斯基:「他扶住了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但在現在的歷史記載中卻將這場戰爭淡化了,只是簡單的當作俄國內戰中的外國干預進行了描述,忽略了蘇波兩國國內外各種因素對蘇波戰爭的影響,而本文將從戰爭起因和戰爭結果兩方面對影響蘇波戰爭的因素進行簡要分析。
一、戰爭起因
(一)歷史因素
在歷史上,兩國一直存在矛盾。波蘭跟沙俄的恩怨更可以回溯到十六世紀以前,俄國未建立之前,當時的波蘭是中部歐洲的大國,在1609-1615年多次進攻俄國,曾兩次攻進莫斯科。但在俄羅斯正式建立後,俄國逐漸開始佔據上風,並且支持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在1648-1654年反對波蘭的鬥爭,之後經過1654-1657年的戰爭獲得了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地區以及基輔,隨後3次瓜分波蘭,並且到了一戰前夕,波蘭實際變成俄國的屬國。兩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削弱,反而越來越尖銳與不可調和。
(二)邊界因素
波蘭與蘇俄的邊界在凡爾賽條約中並未加以詳細說明,凡爾賽條約使波蘭自18世紀末被瓜分以來重新立國,剛剛恢復獨立的波蘭尋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時失去的領土;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目標是控制同樣的領土,那些地方曾經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失去。兩國的領土問題加深了雙方的矛盾與對立,使兩國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三)領導因素
兩國領導階層都想擴大自己的在歐洲地區的影響力,提升本國實力。波蘭臨時政府首腦——畢蘇斯基提出了「從海到海」的口號,即從波羅的海到裏海,全面佔領烏克蘭第聶伯河地區和白俄羅斯,恢復1772年波蘭全盛時曾經擁有的版圖。在內戰基本結束後,蘇俄領導人產生了依靠紅軍力量對周邊國家「輸出革命」的想法。蘇俄的領袖——列寧則認為紅軍可以經由波蘭支援德國共產黨,並在歐洲其他地方製造革命,從而推動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產生與發展。兩國領導者及領導階層的政治主張是完全對立的,而雙方也為了各自主張的實現不斷進行鬥爭。
(四)民眾因素
1918年11月,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自1795年被俄、普、奧三國瓜分以來,波蘭人民在經歷了123年的亡國之痛後,在經過無數波蘭仁人志士為了自由和獨立的鬥爭之後,終於重建了自己的國家。如今,在獲得獨立與自由的同時,波蘭人心中也在孕育著狂熱和夢想。昔日的侵略者和壓迫者——俄國,現在已自顧不暇,而且面臨著幾乎全世界的敵視和攻擊,因此波蘭人強烈要求恢復祖先榮耀。
二、戰爭結果
在分析影響戰爭結果的因素時,首先要對戰爭結果進行分析。戰爭結束後,兩國都聲稱自己獲勝。在這場戰爭中,波蘭人聲稱成功的保衛了自己的國家,而蘇俄則聲稱波蘭的向東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被擊退,認為那是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但是通過分析這場戰爭給雙方帶來的影響的好壞,蘇俄所受到的損失明顯要大于波蘭。
對波蘭來說,蘇波戰爭中對蘇俄的重創使一貫備受俄國欺壓的波蘭恢復了自尊和自信,同時把畢蘇斯基推上了事業的巔峰,1926年6月13日,他通過軍事暴動獨攬波蘭大權,成為實際的軍事獨裁者(1926~1935)。他打著「整頓社會政治制度」的旗號,在政府和軍隊中清洗異己,修改憲法,破壞議會制度。1930年夏,中左派密謀推翻政府,他一舉逮捕18個黨派的代表,讓反對派在刺刀下和他達成和解,旋又釋放。1935年病逝,但他作為民族英雄被載入了波蘭歷史。直到今天,在波蘭華沙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畢蘇斯基廣場仍然是波蘭獨立的象徵。
對蘇俄來說,這次戰爭實踐的失敗使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首先,戰爭的失敗在蘇俄領導人中間產生很大震動,1920年9月22-25日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會議上激烈討論戰爭失敗原因以及世界革命前景。與會的大多數人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捷爾任斯基、布哈林、加米涅夫、斯大林,包括最高領導人列寧等思想都處於矛盾狀態,一方面覺得戰爭失敗可能是犯了戰略錯誤,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失敗主要還是主觀原因。並且在1920年底,布哈林提出了「紅色干預權理論",認為無產階級應當通過革命戰爭征服全世界,擴大以此為基礎的制度就是鞏固和擴大無產階級政權和革命,這一理論得到許多領導人的支持,不過好在列寧還是比較清醒的,及時改變領導集團中的這種想法。另一方面,蘇波戰爭也使得蘇俄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由世界革命轉為和平共處,1921年3月18日,蘇波兩國簽訂了《里加條約》,以對波蘭較有利的內容為兩國的緊張局面划上了一個句號。同時,與周圍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立陶宛簽訂了和平條約。這為蘇聯之後開展的工業化建設能夠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使蘇聯能在一個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下進行國家建設。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請投: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小周后有沒有被宋太宗強幸?李煜真死於毒殺嗎?
※蹴鞠極簡史 世界盃特輯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