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開國大將排名,這個陣容比較中肯了!

明朝開國大將排名,這個陣容比較中肯了!

原標題:明朝開國大將排名,這個陣容比較中肯了!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很奇特的一個朝代,而且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朱元璋是安徽鳳陽的,它帶領軍隊直接打敗元朝的蒙古軍隊,這些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曾經稱霸世界。但是在朱元璋的軍隊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之所以出現這種一邊倒的情況,不僅是朱元璋領導能力強,更重要的是他帳下的大將們,這些個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可以說這些人放到了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會輸給任何一個朝代的將軍。


明朝的開國大將的排名向來爭議很大,但是筆者試著排了一個,用我的理解來給這些開國元勛一個比較公平的排名。論功排名如下:

1:徐達


徐達絕對是明朝的第一名將,功勞很大開國後卻沒有被朱元璋殺死,而是自己病死的。徐達和朱元璋是小時候的朋友,一直跟著朱元璋,在濠州城外曾經隻身闖入敵營,救出被俘的朱元璋。從打張士誠到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徐達一直都是統軍大將,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南京稱帝以後不再出征,索性把軍權都交付到徐達手中,可見對徐達的信任。徐達也沒讓他失望,揮師北上,一路打到元大都,最終收復中國丟失了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

徐達和北元名將王寶寶的對決,是他一生征戰生涯的最高峰。他與王寶寶數次大戰,並且最終徹底戰勝了這個元朝名將。明朝建立後,徐達和常遇春這對黃金搭檔,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戰必勝攻必克。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2、常遇春:


.常遇春出身貧寒,小時候就喜歡舞槍弄棒,後跟高手習練武術。但是因為家貧,沒錢交學費,但是小常遇春為了夢想,以少年之身干勤雜工換取學習機會。就這樣過來很多年,常遇春長大了,他身高臂長,力大過人並且精於騎射,善使各種兵器,所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彈棍鑠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都能使用。後來投奔朱元璋的起義軍,在奪取南京的時候,因為搶灘有功被封為先鋒大將。


此人勇猛異常,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但是這位仁兄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好殺降,投降的人到了他的手裡他總想殺掉。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和攻破元大都之戰中,常遇春的戰績都極為顯眼。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歲,就病死於柳河川。常遇春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他的武力值在整個大明朝,都是數一數二的。

3、馮勝


馮勝是明朝時期著名的開國將領,早年間名為國勝,馮國用的弟弟,定遠人。在朱元璋起義的早期投奔朱元璋,並且還受到了重用。朱元璋征討陳友諒時,馮勝率軍攻打陳友諒中軍,取得大勝並乘勝追擊,不僅收復了太平,還逼的陳友諒無容身之處。此戰後,晉陞為親軍都護。



隨後,馮勝又激戰鄱陽、支援宜興、攻取淮安、下湖州、克平江,總之一直都在戰場上,一刻都沒有消停過。在這幾次的南征北戰中,馮勝的功勞僅僅次於早就跟隨在明太祖身邊的常遇春,官銜也一直升至右都督。1395年,馮勝被明太祖賜死。


但是馮勝的後代出國一個名人,就是馮國璋。袁世凱死後,黎元洪是大總統,馮國璋是副總統。而現在的春晚牛皮糖馮鞏,是馮國璋的曾孫。

4、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後來被馬皇后收為養子。有勇有謀,百戰百勝。更為突出的是,他可能是明初大將中唯一讀過書的人,真稱得上文武雙全了。李文忠19歲投奔朱元璋。無論是平定江南、北上伐元還是明朝建國以後的征沙漠,都有巨大戰功。


李文忠為人忠直,經常勸朱元璋少殺人。,因此,受到朱元璋的斥責,逐憂鬱成病。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卒。


李文忠為朱元璋在開創明朝的時候創下了巨大的功勞,但是他卻在死後才被封王。這其實是朱元璋為了避免別人對他皇權的威脅,同時這樣又可能籠絡人才,所以李文忠死後才被封王。

5、鄧愈


鄧愈原名鄧友德,今安徽省泗縣人。他16歲開始舉旗反元,並且積累了自己的部隊,他在盱眙投奔朱元璋時,帶著所部萬餘人。朱元璋給他改名為鄧愈。鄧愈跟隨朱元璋東擋西殺南征百戰。攻南京時,他帶兵攻克太平、集慶,並且直取鎮江,戰功顯赫,被朱元璋拜為廣興翼元帥。



鄧愈智勇雙全,曾經玩過跟諸葛亮一樣的空城計。1357年鄧愈守徽州,部將胡大海南下攻打婺源。就在城內空虛的時候,元將楊鄂勒哲自杭州率兵十萬前來,情況相當危急。鄧愈便玩起了空城計,他打開城門,元兵來到城下,見到徽州城安靜異常,看似毫無守備,元軍卻不敢輕進。然後得到消息的胡大海趕了回來。跟鄧愈里外夾攻,大敗元軍。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謚武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慈禧太后為什麼可以統治中國47年?
賈平凹《山本》:「龍脈」腳下的芸芸眾生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