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吃去的潮州行,一條老街吃遍潮式風味小吃
我去潮州,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沖著吃去的。
由於只有一個白天時間,為了滿足貪心的味蕾,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湘橋區太平路的「牌坊」老街,儘管知道它已然成為了遊客扎堆的旅遊景點。
牌坊街,顧名思義,20多個修葺一新的明清年代牌坊貫近2000米的街道,表彰的都是擁有功德、名節、科第的表率們。石砌疊加雕梁樓檐,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一條街望去,白色石門層層疊疊,浩浩蕩蕩,氣勢壓頂。好在兩旁的煙火十足的民居、商鋪沖淡了這份威嚴。
雖然它現在已被打造為一條商業美食步行街,但值得慶幸的是它沒有被各種品牌店佔據,也沒有高分貝的廣告喧嘩和歇斯底里的大甩賣。單憑這一點就勝於廣州老城區的上下九步行街。
古老的騎樓,斑駁的宅院,精緻的石雕,門廊外殘留的壁畫依舊栩栩如生,大夫第、翰林第的府邸比比皆是,牌坊街里的甲第巷再一次證明了潮州人對讀書的無比重視。潮州人會讀書也是出了名的,所以造就了無數文人墨客、翰林學士,也才有了如此龐大的牌坊街。
民居與潮州小吃廝混一處,街頭商鋪擺出來的美味,店主不僅街道擺台現場製作,還在門前支起一個小方桌自己也吃,原料、成品完全曝露在遊客的眼裡。潮州人事實在的,他們對食物也是敬重的,絕不會賣自己不吃的食物。
門前功夫茶,騎樓擺檔口,阿伯阿婆竹椅木台嘆消閑,大叔大嬸里里外外團團忙,家中小子姑娘端茶遞碗跑得勤,這些充滿人間煙火的畫面在牌坊街構成了一副生動的生活長卷。
牌坊街的傳統小吃店一家接一家,目不暇接。潮州手打牛肉丸最搶眼,主人家坐在門前千錘百鍊地敲打著一團牛肉。一位斯文的小哥打得最有節奏感,還隨意耍酷,結果一不小心一小條牛肉泥還飛了出去,讓人忍俊不禁。
人氣最旺的是網紅店潮州傳統蝦卷,兩人站位的小店裡,一位大媽手帶一次性手套製作著,蝦蓉、芝麻、青瓜等配料一個不能少,還要用鋼框仔細地堆砌著造型,然後再擠上至少兩三種醬料,就這麼慢悠悠地按部就班,完全無視著外面一雙雙渴望的眼睛。
粿是潮州米製品的特產,無論長的短的、圓的扁的、湯的乾的、甜的鹹的,只要原材料和「米」有關都稱為「粿」。粿條、粿汁、乒乓粿、筍粿、鼠殼粿、炒粿等等,潮州美食的半壁江山都是「粿」。
行走中,我們特別喜歡的是收穫了幾名剛高考完的潮州學子的快樂之「粿」。在一家粿店前,男同學買了兩盒鹹水粿給女生,同時也大方將考試結束的喜悅分享給我們陌生人,我們非常高興地欣然接受了。鹹水粿,一個由米漿做成的白色粿皮,中間點綴熱菜脯,仿如一隻小元寶,口感潤滑中有嚼勁,帶著菜脯干與蒜蓉的咸香,現作現賣,5元一盒。
「熱火厚朥」是香煎一碟蚝仔烙的精髓,大火力、豬油炮製出來的蚝仔煎蛋餅,需要配上魚露才是地道的潮州吃法。
趕著端午去的,潮式粽子大行其道,糯米、紅豆、臘腸、雞肉、鹹蛋黃、香菇、蝦米、板栗、白果8種材料組成的傳統粽子,豐潤香糯。見識了路邊老少包粽子的神功,大叔精耕細作,小鮮肉靈動自如,最後速扎草繩那一秒簡直不能太瀟洒。
木漿皮春卷,有點兒越南米卷的意思,裡面包滿了蔬菜,非常健康清爽。單是做米卷皮就很有意思,一位瘦瘦的大姐手持一大坨粘稠的米漿,在平底鍋上一按再輕輕一掀,兩秒的功夫,一張薄如蟬翼的大麵皮就形成了。放入各種蔬菜,小鋼框定型,四邊一合,一隻飽滿的素春卷大功告成。
還有五花八門的牛肉、鵝肉滷味,各種名人到訪和央視推薦,潮汕美食真是多到數不清,僅是在牌坊街就能吃得人仰馬翻。
臨走時,記得帶上一盒潮州三寶,佛手老香黃、黃皮豉和老葯桔的黃金組合,具有排毒去邪之功效。對於老廣的這些千年流傳的養生食物,我通常都是深信不疑的。
更多旅途軼事,個性美食美宿,敬請關注崇尚慢旅行的SophyJiang慢旅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