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首批留學人員談留學40年
「掌握先進分析儀器、學習計算機技術、奠定國際合作基礎。」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及機械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如此總結自己的留學三大收穫。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作出關於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留學工作由此掀起。同年12月26日,中國向美國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學人員啟程。
時隔整整40年,清華大學出國留學工作40周年座談會23日在北京舉行。40年後,當年首批出國留學團里清華大學教師最大的已經85歲,最小的也已72歲。談及出國留學對自己和國家的影響,擴大視野是他們共同的感受,學成報效祖國是他們共同的心愿。
柳百成是當時首批出國留學團的團長。他說,那時候在美國普通家庭里看到孩子都在玩計算機,驚訝不已,他也由此認識到計算機對未來的影響,自己加緊學習這門新技術。而今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了世界,中國的孩子也對計算機並不陌生。
當時的首批出國留學團成員還參加了鄧小平訪美多項活動。至今,柳百成還記得卓琳代表鄧小平對留學人員的囑咐:「努力學習、學成回國、報效祖國。」
一年半的威斯康星大學學習結束後,柳百成主動申請去麻省理工學院進一步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並與一些導師和教授至今保持著密切聯繫。這種聯繫不僅深化了個人友誼,對兩國學術界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柳百成用20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一生:愛國奉獻、創新思維、頑強拼搏、健康體魄、全面發展。而這也是首批出國留學人員的真實寫照。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衍達回想起留學生涯,也認為最重要的收穫是「打開眼界」。年過八旬的他還記得在麻省理工學院聽的一場報告,報告人主要是提出一個設想:在太空建設一個巨大的太陽能電站,把太陽能引到地球上,但把太陽能傳到地球上的電纜要怎樣設計呢?這種天馬行空的學術報告大大開拓了留學人員的視野。
回國前夕,華裔科學家林家翹告訴李衍達:「別人做過的你不要做。」這一教誨讓他終身受益。他也鼓勵今天的年輕人:要敢於做開創性的工作,不要太在意論文發表之類的外在評價。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趙南明也是首批留學人員之一。他深感國家派自己出去不容易,很少零點前離開實驗室,沒有周六日。他在出國兩年里發表了四篇論文,但他說,出國留學最大的收穫不是發表了幾篇論文,而是開闊了視野,看到了國際研究的方向和熱點,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比如我以前看不起生物,出國後認識到生命科學和醫學的重要。」回國後的趙南明為創建清華大學醫學院付出了巨大心血。
據統計,40年來,中國有500餘萬人到海外留學,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出國留學是改革開放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重要標誌之一。歷史和事實證明,出國留學人員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科技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時代,清華大學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進一步加快一流大學建設步伐,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努力發出中國高等教育聲音。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