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腦動脈硬化

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腦動脈硬化

導讀

腦動脈硬化,系指腦動脈粥樣硬化,因小動脈硬化、玻璃樣等動脈管壁變性可引起腦血流量減少、瀰漫性腦組織改變與腦功能障礙。臨床的主要特徵是神經衰弱、動脈硬化、痴呆。發病多在50歲以後,病程長,進展緩慢,男性多於女性,女性患者多見於絕經期後。本病屬於中醫「頭痛」「眩暈」「中風」「健忘」「癲癇」的範疇。(編輯/三木)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脂肪代謝障礙是形成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本病與年齡、內分泌、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都有關係。腦動脈硬化與動脈的管徑有直接關係,動脈粥樣硬化大都發生在管徑500μm以上的大動脈和中動脈;彌散性小動脈硬化則多見於150~500μm的小動脈;微動脈玻璃樣變和毛細血管的纖維化則主要發生於管徑150μm以下的動脈和毛細血管。以上3種不同的病理類型所致的腦動脈管壁變性,概括起來統稱為腦動脈硬化。不同的類型可同時並存,亦可單獨發生。大腦皮層瀰漫性小動脈硬化,可導致多發性微栓塞,形成腔隙狀及腦萎縮,導致動脈硬化性痴呆。基底節區可因缺血、壞死、變性,軟化吸收而形成囊腔,可表現為帕金森氏綜合征。

中醫認為,本病由於元氣虛衰,陰血虧損,筋脈失其濡養,或心腎虧損,髓海空虛,脾失健運,痰濁阻絡等原因所致。

診斷要點

1.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緩慢起病,病程較長,常伴有冠狀動脈、主動脈、肢體動脈、腎動脈的粥樣硬化。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經常飲酒、糖尿病可促使提前發病與發展。早期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行走失去穩定感,頭部轉動或俯仰時頭暈加重,同時伴有耳鳴,視力、睡眠障礙,多夢或嗜睡。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情緒不穩,波動多變,缺乏自制力,或急躁緊張,或頹喪憂慮,時輕時重。嚴重時可出現一時性譫妄狀態,處事不通情理,暴躁不易接觸。病情進一步加重,可出現精神極度衰弱,自知力缺損,精神狀態異常等。

2.局限性神經系統損害,部分腦實質出現明顯的供血障礙,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相應癥狀的出現,如對光反射遲鈍,伸舌稍有偏斜,頭、手、舌震顫,深反射不對稱,部分患者可出現皮膚異樣感覺,如麻木感或蟻走感。多數患者有血管與自主神經不穩定的現象,如皮膚劃痕症陽性、手足紫紺、發冷、多汗,還可出現下丘腦損害的有關癥狀,如煩渴或食慾異常、明顯肥胖或消瘦等。

3.腦動脈硬化導致腦動脈血流障礙,損害大腦功能,臨床上可出現有關的各種綜合征,如痴呆綜合征等。

4.出現假性震顫麻痹綜合征和假性球麻痹,因腦多發性梗死所致。主要臨床表現有雙側錐體束征,四肢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面無表情,類似震顫麻痹綜合征,但患者同時有假性球麻痹,不自主哭笑,行走困難,錐體束征陽性,有的患者還伴有不同程度的痴呆。

5.出現腔隙狀態,也稱為微梗死,即多發性微小的缺血性壞死,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所致腦血管病中的最常見的病理改變。腔隙狀態一般不引起臨床癥狀。如果病變累及要害部位,可產生假性球麻痹伴肌張力增高,錐體束征伴同側小腦共濟失調、單純偏癱等癥狀。

輔助檢查:血液檢查血脂、膽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增高。CT掃描可見局限性低密度區、腦室擴大和腦萎縮。部分患者可見多處腦軟化灶,或缺血區相應腦實質局限性的低密度影。腦電圖檢查有如下5種改變:節律變慢、枕葉慢波增多、低電活動、瞌睡時雙額部出現成串δ波、位於顳前及顳中的小慢波及尖波活動。眼底檢查眼底動脈與腦動脈極其相近,若發現有眼底動脈硬化,即可測知有腦動脈硬化。腦血流顯像(SPECT檢查)可發現部分腦組織缺血較明顯,出現相應部位腦血流量減少的徵象。

辨證治療

--Treatment--

1

心脾兩虛

癥狀:頭暈,頭痛,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痴呆,心煩健忘,語言不清,情緒不穩,少氣懶言,四肢發麻,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無力。

治法:養血安神,益氣補中。

方葯:歸脾湯加減。党參10g,黃芪15g,茯苓10g,炒白朮20g,熟地12g,升麻6g,石菖蒲15g,制首烏6g,阿膠6g,炒棗仁30g,木香6g,遠志9g,生薑3片,大棗3枚。

大便秘結,加肉蓯蓉、枳實;心煩口苦,苔黃膩者,加蓮子心、黃芩、夏枯草。

2

心腎不交

癥狀:表情淡漠,或強哭強笑,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語,反應遲鈍,哭笑無常,語無倫次,多疑固執,健忘失眠,頭暈耳鳴,口舌生瘡,膝足發涼,大便干,舌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或細數無力。

治法:滋腎養血,交通心腎。

方葯:桂附地黃湯加減。熟地12g,山藥9g,山萸肉9g,茯苓20g,澤瀉9g,丹皮9g,當歸12g,川芎12g,五味子9g,阿膠6g,女貞子12g,制附子6g,肉桂6g,大黃3g,黃連9g。小便失禁,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人蔘。

3

肝腎陰虛

癥狀:言語謇澀,語聲低微,飲食發嗆,表情呆板,步態不穩,行動緩慢,甚則筋脈拘急,四肢抽搐,頭暈目眩,二便失控,舌紅少津,脈弦細。

治法:滋腎柔肝,息風定搐。

方葯:大補元煎加減。党參10g,山藥9g,熟地黃20g,山萸肉6g,白芍20g,麥冬30g,五味子12g,懷牛膝30g。筋脈拘緊,加全蠍、蜈蚣;小便失控,加肉桂、桑螵蛸、巴戟天。

中藥:麥冬

4

痰熱內擾

癥狀:眩暈胸悶,泛惡欲嘔,心悸而煩,動則加劇,口苦面赤,痰多黃稠,肢體麻木,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

方葯:芩連溫膽湯加減。黃連12g,黃芩10g,半夏9g,竹茹12g,枳實10g,地龍10g,膽南星6g,茯苓12g,瓜蔞12g,鬱金15g。眩暈甚者,加白芍、旋覆花;不寐者,加酸棗仁、生牡蠣。

5

瘀阻腦絡

癥狀:眩暈,頭痛,痛如針刺,痛處固定,健忘,語無倫次或錯語,面色晦暗,舌有瘀點、瘀斑,或舌下靜脈曲張,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益氣通脈。

方葯:鉤菊逐瘀湯加減。熟地12g,當歸12g,黃芪20g,赤芍10g,川芎15g,地龍12g,桃仁、紅花、牛膝、鉤藤、菊花、全蠍各10g,甘草6g。氣虛明顯者,加党參;陰虛者,加生地、枸杞子。

典型病例

馬某,男,63歲。患者1年前突然昏倒,經醫院搶救後患腦梗死後遺症。現症:反應遲鈍,語言欠清晰,下肢活動時乏力,活動受限,胸悶,肥胖,腰膝酸軟,大便溏,小便清,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辨證:腎脾兩虛,痰阻經絡。

治法:健脾益腎,化痰通絡。

方葯:天麻半夏鉤藤湯加減。天麻30g,枸杞10g,党參30g,百合30g,半夏9g,竹茹12g,地龍10g,膽南星6g,茯苓12g,牛膝30g,丹參12g,鉤藤15g,龍骨30g,牡蠣30g,菊花15g,炒白朮30g。水煎服,每日1劑。

取穴:四神聰透百會、風池、絕骨、風市、豐隆、合谷、外關。肝腎陰虛,加太沖、太溪。

治療3個月後,患者癥狀基本消失。

附:針刺療法

(1)主穴:四神聰透百會、風池、絕骨、風市、合谷、外關、足三里、聽宮、聽會、會宗、頭竅陰、耳門。

(2)配穴:肝腎陰虛,加太沖、太溪;心脾兩虛,加心俞、三陰交、脾俞、腎俞;心腎不交,加神門、心俞、腎俞、太溪;痰熱內擾,加足三里、豐隆、天樞。

(3)操作:太沖、心俞、豐隆,用瀉法;四神聰透百會,用平補平瀉法;其餘穴位用補法。每次選用4~5穴,每日針刺1次,留針3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

另有頭針療法、穴位注射、耳穴療法、梅花針療法、按摩療法見於原書中,推送中限制篇幅在此未做展示。

單方驗方

1.菊花6g,枸杞子6g,代茶飲。

2.天麻10g,丹參3g,三七花、玫瑰花、菊花各等分,代茶飲。

3.何首烏6g,核桃仁15g,粳米80g。將何首烏、核桃仁研成細末,將此細末與粳米一起入鍋,加清水煮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

4.澤瀉20g,鮮山楂50g,粳米100g。將澤瀉研成細末,山楂去核,搗成泥狀,然後將澤瀉末、山楂泥和粳米一起入鍋,加清水煮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

5.蓮子、枸杞子各15g,鮮荷葉1張,小米100g,白糖適量。將蓮子、荷葉洗凈,去掉荷葉的蒂及邊緣,待用。將蓮子、枸杞子和小米一起入鍋,並加入適量的清水,然後將荷葉蓋在鍋中的水面上,加熱煮粥。粥熟後可加入適量的白糖調味。每日早、晚各吃1次。

6.雞蛋2個,枸杞子、海帶絲各15g,食鹽適量。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枸杞子和海帶絲後,加適量的清水和食鹽攪勻,入鍋蒸熟即可。此羹可每日吃1次,連吃3個月。

7.女貞子6g,黑木耳6g,紅棗3枚,水煎服,連服1個月。

登場書籍

由魏玉香、楊葛亮編*的《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與康復(附人體穴位彩圖第3版)》根據讀者反饋的意見和建議,現對第二版進行修訂,根據辨證論治對部分方劑、藥物、劑量、方穴、手法、康復治療的圖片進行修改,添加了有毒中藥的特殊煎法、敦煌醫學殘卷四天庭穴位的定位和療效、心理療法有效的典型病例,同時,附上人體穴位大圖,方便讀者查找穴位。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正道 的精彩文章:

免費!袋鼠醫學邀你來聽2018年執業醫師筆試衝刺直播課!
驕陽漸近暑徘徊,一夜生陰夏九來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