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為何要天子守國門?只因其發現了歷史的一個秘密,不得不如此

明朝為何要天子守國門?只因其發現了歷史的一個秘密,不得不如此

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常常這樣評價明朝的統治傳統,說其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就是說,明朝將首都與皇宮設置在距離邊境很近的地方,完全由皇帝本人承擔邊疆的守衛職責;而無論敵軍多麼勢大,皇帝都不會進行遷都避難,一定要與首都和北方共存亡。

其實,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主要是兩個皇帝。因為只有這兩個皇帝,是主動選擇了這麼做,而其他的皇帝們,都只是被動的延續了自家的祖制罷了。這兩個皇帝,一個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奪權稱帝的明成祖朱棣,另一個便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

眾所周知,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明朝之時,確立的都城並非北京,而是南京。而只是將自己的四子朱棣封為燕王,安排在了北京。後來,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便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嫡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然而朱允炆登基之後,便草率的掀起了削藩運動,接連問罪並廢黜了多個藩王。

燕王朱棣為求自保,乃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揮軍南下,一舉掌控了朝局,逼得建文帝連忙出逃,沒有了蹤跡。朱棣稱帝之後,為了穩固統治,削弱建文帝的影響,便將皇宮遷往了北京,修建了紫禁城。雖然當時南京仍然算是都城,但只不過是個「陪都」罷了。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明朝所謂的天子守國門,主要是因為不正常的權力交接,使朱棣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而採取的應對之策。然而,若真只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棣完全可以將都城再稍微往南一些,距離北方國門遠點。或者在其駕崩之後,再讓後人們遷回南京。但他卻仍然大興土木,修建了紫禁城,顯然是鐵了心的要在北京長守。

不僅朱棣如此,在明朝的歷代皇帝當中,有不少皇帝除了「自己守國門」之外,還經常會御駕親征,深入戰場。例如那位親征被俘,而後又返回的明英宗就是典型。而到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其在都城淪陷之後,甚至都從未想過逃出京城,選擇其他地點退守,而直接自盡在了都城之中。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明朝的皇帝如此執著於北京的守衛呢?其實只要我們詳細的了解一下明朝之前的朝代歷史,便能夠找到答案。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而元朝屬於蒙古族的統治王朝。對於古代一直以漢族為正統的思想來說,這就是歷史的一種恥辱。而對於明朝來說,造成這個恥辱的最近王朝,便是宋朝。

特別是北宋王朝。正是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才讓宋朝始終都沒有獲得北方的國防要塞。而正是在如此的形勢之下,宋朝無論是在與遼國的對峙中,還是在於金國的對峙中,都處於劣勢從屬的地位。甚至到了北宋末年,更是讓金兵長驅直入,攻陷了都城汴梁,發生了當時最讓漢人感到恥恨的「靖康之恥」。

雖然,在靖康之恥過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憑藉長江天塹仍然獲得了不少年份的存續,但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被蒙古滅亡的結局。而再往以前的朝代歷史,幾乎沒有一個南方政權能夠逃過被北方吞併的。無論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南北朝時期的陳國,還是南宋,無一不是滅亡在了與自己對峙的北方政權之下。

所以,在明朝統治者看來,若要保住漢人的江山安全,就必須守住北方的門戶:長城。而要守住長城,除了要持續對長城進行維修加固之外,還要派遣最值得信任的將領鎮守。但這個門戶又太過重要,無論派誰鎮守,都會給皇帝產生威脅。所以,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由皇帝本人進行防守最好。

也正是因此,在明朝末年,守衛長城的統帥袁崇煥,便因為自己數次未能聽從崇禎帝的調遣和掌控,而讓皇帝動了殺心,最終落了個被凌遲處死的下場。因為他不知道,明朝皇帝最為看重的就是對北方門戶的掌控。而歷史的多個事實也數次證明,誰掌控了這個門戶,誰便能夠在最終掌控天下的格局。

所以,當李自成攻陷了北京之後,崇禎帝沒有逃離,而是選擇了與都城共存亡;而當吳三桂將長城門戶獻給清軍之後,滿清便迅速長驅直入,成為了天下的統治者。所以,明朝之所以選擇「天子守國門」,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因為他們發現了封建王朝歷史的一個秘密:只有守住了北方門戶,方能萬無一失;而門戶一旦失去,即便佔據他地,也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

【特別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作品,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喜歡歷史人文故事的朋友歡迎點擊上方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仍然國泰民安,346年後挖定陵才知真相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不理政事?別傻了,只是表面現象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