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向死而生的大作家:他寫出了《羅生門》,卻再沒找到活著的意義

向死而生的大作家:他寫出了《羅生門》,卻再沒找到活著的意義

最近讀了很多日本的文學作品後發現,雖然很多文學故事在讀過之後,不久就記憶不甚清晰了。但對於這些書籍的著作者卻印象深刻,比如很多日本文壇上不世出的文學大家、大文豪,最終都選擇了以自我了結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從三島由紀夫,到川端康成,再到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的主人公芥川龍之介。儘管他們的經歷、出身、所處時代各有不同,但他們最終選擇走向死亡的命運卻極其的相似。

也許有人說,日本本來就是一個有著「自殺情愫」的民族,當然我不否認這一點的作用和影響。但是能夠致使一個人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單憑這一點原因實在是太過於單薄了。而在這其中,我想「芥川龍之介」應該算是一個很具有代表性、頗為值得一說的人了。因為對他的死,我更想用「向死而生」來形容。可以說芥川龍之介只是去找尋一個於他而言,更加理想的「生」的方式罷了。

芥川龍之介的本姓其實並非「芥川」,而是「新原」,出生於日本東京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送奶工。在龍之介未滿一歲、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他的母親就突發瘋病,之後龍之介就被舅父收為養子,跟隨舅父改姓「芥川」。芥川雖是當地的士族大戶,但寄人籬下的日子,加之對生母發瘋的恐懼,芥川龍之介懼怕自己有一天也會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於是龍之介變得愈發的敏感、拘謹而多疑。

儘管如此,自幼跟隨舅父生活在士族大戶的芥川龍之介飽讀詩書,這為他日後成為日本文壇大名鼎鼎的大文豪奠定了基礎。他自幼的敏感而多疑的悲觀性格,也在他日後的文學作品中顯露了出來。最著名的《羅生門》,就通過描寫一個本來生性善良的家僕在羅生門遇到一個靠拔死人頭髮做發套為生的老婦人後,將老婦殺死,並且扒了她的衣服逃走的故事。在芥川龍之介的筆下所有的人都是充滿著自私自利和人性劣根性的人物。芥川龍之介藉此諷刺著當時那個冷酷無情、陰冷晦暗的日本社會。

在後來,脆弱又敏感的芥川龍之介先後經歷了與初戀女友分手,被逼承擔養父母、親生父母的贍養,二姐一家突遭變故背負巨額債務後的投靠等等。這使得芥川龍之介不斷背負著經濟與家庭的重擔,不堪重負的他再也無法寫出任何文字。要知道,對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他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家庭的重擔、文學創作的阻礙,讓芥川龍之介的身心備受折磨,他已經在這個無情的現實社會中找不到任何他可以「生」的希望和理想了。換言之,他已經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任何可以「生」的方式了。

於是,芥川龍之介最終選擇了服毒自殺,他以死亡的方式去找尋他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的理想的國度了,於他而言,這或許也算是另一種「重生」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爆炸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日軍偷偷登陸了美國本土,結果最後敗的慘不忍睹
真實的三國史中誰和劉備的關係最好?不是關張,而是這兩個人

TAG:歷史大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