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你知道嗎?三體、輻射、質量效應其實都是「親戚」

你知道嗎?三體、輻射、質量效應其實都是「親戚」

網易愛玩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豪豬,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看到這個標題相信很多讀者會奇怪,論類型,《三體》是一本科幻小說,而《質量效應》與《輻射》是遊戲;論作者《三體》是中國人寫的,後兩款遊戲是老外製作的,這三者究竟有什麼關係呢?為了讓一些沒看過《三體》的讀者便於理解,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本科幻小說。

劉慈欣《三體》已被譯為多國語言版本,得到世界各地硬科幻愛好者的認同

《三體》算是近10年來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科幻作品,某種程度上講把「科幻」去掉也是成立的。憑著這部小說,原本算是小眾文化的科幻文學進入了大眾視野,原本只是玩票性質的作者劉慈欣老師實現了財務自由。這部作品甚至邁出國門,走向世界,斬獲了有科幻界奧斯卡之稱的「星雲獎」。在《三體》三部曲里,廣為讀者熟悉的莫過於「黑暗森林」法則,在許多讀者看來這個理論不但在小說中成立,還能解釋許多現實里的問題。「黑暗森林」法則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於被許多網友奉為圭臬,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懷疑劉慈欣的腦子是怎麼長的,能想出這麼牛B的概念與想法。擁有這麼牛B概念的小說,到底和這些遊戲有什麼關係呢?

這還要從「費米悖論」說起。

外星人存在嗎?

關於外星人,從官方到民間已經有太多的爭論,到底有沒有外星人?不少人傾向於相信有,而另一部分人則堅持「無圖無真相」,在沒有實錘之前堅決不承認外星人的存在。但有一個情況是所有人無法否認的,那就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直接證據顯示外星人真實存在。

但你要說外星人不存在吧,似乎又說不過去。

以目前我們可觀測的手段能夠確定銀河系擁有超過1000億顆恆星,考慮到我們在銀河懸臂中所處的位置比較偏僻,有很大一部分恆星我們是觀測不到的,那麼樂觀估計銀河系有超過4000億顆的恆星。而在宇宙這個尺度上,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至少也有1000億個。

在這麼多恆星里,太陽不過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恆星,地球也是非常普通的岩石行星(NASA就發現了十幾個適合生命繁衍的類地行星)。哪怕把地球自身特別之處算進去——比如距離太陽不遠不近(行星宜居帶內),有月球這樣大型衛星提供的潮汐效應,又沒有小行星撞擊過(6500萬年前恐龍就因此滅絕),還有木星這樣大質量行星負責把亂七八糟的小行星吸走,這還不算,還得經受住宇宙中無處不在的輻射(比如伽馬射線暴)。

把這些可能性都折算進去,算它個千億分之一吧,在理論上全宇宙里智慧生命數量也有超過1000億個。那麼問題就來了:人類從出現發展至今不過幾百萬年,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不過幾千年,從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用了200多年就已經登上月球(理論上也能登上火星),並朝外太空發射探測器了(旅行者1號),如果按這樣的速度繼續發展下去,1萬年之後人類的科技會進化到什麼程度?如果把這個時間尺度擴大到一百萬年、一億年甚至十億年呢?是不是可以殖民銀河系,走向全宇宙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進化的新方向就是機械化

相信諸位發現問題所在了,要知道在宇宙尺度,太陽還算是比較年輕的恆星,地球更是只有45億歲,而宇宙的年齡距推算有超過138億年。這麼漫長的時間,這麼廣袤的宇宙,要說只有地球這麼一個文明那基本是不可能的,那麼其他文明到哪去了?如果有一個比地球早發展哪怕1億年的文明,應該也具備宇宙航行的能力了,我們為什麼觀測不到他們?為什麼我們收不到任何有關外星人的信號?

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

我們為什麼找不到外星人?

找不到外星人這件事實在太可怕了,可怕到人類一想到其中的後果都不寒而慄。而以現有的科技水平,我們又缺乏足夠有效的手段驗證自己的猜想——比如觀測手段,人類直接觀察宇宙的唯一手段就是天文望遠鏡,現階段精度最高的哈勃望遠鏡所能看到極限是134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在這個距離上,一個可能擁有幾千億顆恆星的星系顯示在鏡頭裡的不過是一個光點,不難想像,距離遠的星系我們根本看不到詳細一點的情形。

哪怕在銀河系裡,我們的觀測手段也極為有限:比如本身不發光的行星,人類是觀測不到的,只能在它遮擋所在恆星的光線時,才能通過類似微引力透鏡這樣的設備感應到……即便通過這種方式發現了行星,也無法對其實際情況進行觀測,甚至連大氣成分都只能通過光譜分析來推測。你說,用這種方式來判斷行星上是否有生命能靠譜嗎?

當然,找不到外星人並不妨礙科學家們腦洞外星文明可能的情況。1964年,俄國人卡爾達肖夫就腦補出了一個衡量文明科技水平的標準:他把文明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文明可以充分利用所在行星的能量,順便一提目前人類文明還達不到這個程度,因為還沒有掌握可控核聚變這一高效的能源使用技術;第二級文明可以使用所在恆星系的所有能量;第三級文明可以使用所在星系的全部能量。事實上,如果真有三級文明人類恐怕也觀測不到,因為他們的科技已經完全超出我們想像了。

相比之下,觀測二級文明存在的證據似乎更靠譜一點。以太陽係為例,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和熱只有其總量的22億分之一,即便「這麼點」能量,也相當於每秒500萬噸煤燃燒產生的能量了。設想真有二級文明可以完全利用太陽發出的能量,其中一種方法是圍繞著太陽建造一個超大的能量吸收罩(戴森球),在這種情況下,這顆恆星在不可見光譜里會顯得特別的亮(紅外線),我們通過特殊的天文望遠鏡是能夠觀測到的。哪怕二級文明強大到可以在吸收恆星能量的同時把產生的廢熱也100%利用起來(也就是沒有紅外線),那麼通過不同位置觀測也能確定恆星的幾何距離與亮度距離差別。

戴森球概念圖,不過要解決一個問題是:一般一個恆星系裡很難找到足夠把太陽包裹起來的材料,因為絕大多數質量都集中在太陽身上

你還別說,這兩年天文界還真觀測到一個疑似戴森球的恆星,不過受限於技術水平,還無法確定這顆恆星到底是不是因為「戴森球」的緣故而周期性的變暗。但不管怎麼說,人類觀測這麼多年,這麼多天體里就發現一個疑似有文明存在的間接證據,這足以說明人類面臨的前景實在很不妙了。

看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片場了,不是說《三體》和遊戲嗎?怎麼扯這麼遠了?別急,接下來我們就會談到其中的聯繫了。

先來一千發核彈洗地怎麼樣?

宇宙如此廣袤,存在的時間又是如此悠久,可人類迄今為止卻沒發現任何外星生物存在的證據。這背後蘊含可能性不由的讓人浮想聯翩,但幾乎所有推導指向的結果都讓人不寒而慄。其中一個悲觀的推論是:所有文明最終都會在某個節點終結(大過濾器),終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文明自身發展的缺陷,比如科技進步帶來的副作用等等。這些殘酷但有趣的腦洞就被諸多影視遊戲作品借鑒,成為了它們故事的核心創意。

《輻射》系列就建立在這樣的末世背景下,世界毀於核大戰,倖存的人走出避難所,面對陌生的環境與變異的怪物開始了艱難的生存之旅。其實細究遊戲的背景設定你會發現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特別是爆發戰爭的原因簡直兒戲,但這就是成長於上世紀50年代的人們對那段「核恐慌」歷史的一種表達。

在座的諸位基本誕生在和平年代,所以覺得和平司空見慣。可翻開人類的歷史,有記載的5000多年人類史里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通過戰爭的洗禮,人類發明出各種高效殺戮手段,直到核武器的誕生。也就是說,當下人類世界的整體和平,是建立在大國核威懾的脆弱平衡上的。

《輻射》濃烈的廢土風格獨樹一幟

這種平衡是如此的脆弱,以至於任何意外因素都可能打破。比如冷戰時期美蘇的古巴導彈危機,如果赫魯曉夫最後沒慫,肯尼迪頭再鐵一點,現存的人類估計得回到石器時代了;1983年9月的一天夜晚則更為驚險,當計算機出現錯誤而顯示美國向蘇聯發射了四枚核彈時,在導彈發射井裡的值班軍官佩德羅夫突然成為了決定世界命運的人,如果他誤判了情報怎麼辦?再如現階段的恐怖組織,如果拿到核武器並在美國多座城市引爆會有什麼後果?如果同時在中美俄三國引爆呢?

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事件發生的概率只會越來越大,尤其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個人所能掌握的武力只會越來越強——想想那些有反社會傾向的人吧,從最早拎著石頭(板磚)報復社會,一路進化到刀、車、槍、炸彈,誰能保證未來他們不會掌握更先進的武器?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自我毀滅似乎不可避免。

事實上,《輻射》系列所描繪的戰後世界雖然殘酷,但還是美化了現實情況了。可以看到,驅動遊戲劇情的核心要素是資源——特別是純凈的水和食物——圍繞這些資源,各方勢力又開始了殘忍的博弈,儘管遊戲表達的道德觀價值觀都很沉重,但結局都還算正能量——在筆者看來這種正能量更多的是撫慰坐在電腦面前的玩家,否則你千辛萬苦撿了幾十小時的垃圾還沒個好下場,遊戲還要不要賣了?

而真相是,有限的資源註定無法支撐這麼多不同價值觀的倖存者們一起「快樂的生活」,那些凈化純水的設備總有壞的一天吧?更不用說荒野之外還有殺之不盡的變異生物了,如此嚴苛的生存環境,以人類喜歡作死的自毀天賦,哪怕重新恢復了文明秩序,誰能保證不會爆發下一場核戰爭?所以,以百年甚至千年為時間尺度再去觀察,你會發現維持和平的概率實在低到離譜,我們現階段享受的和平年代真是一個特例,或許我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核戰爭,但是自己的子孫們就難說了。

悶頭髮展行不行?

假如人類真的幸運到極致,至始至終都沒有爆發核戰爭,前景恐怕也不見得樂觀。儘管科技的發展大幅度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但人的慾望也在同步增長。想想看吧,論生活品質,在座的諸位恐怕要比古代的皇帝好的多,但有幾個人感到滿足呢?兩次工業革命基本上把被動式機械的潛能挖掘到極致,人類要滿足自己不斷增長的慾望,發展主動式機械(人工智慧)幾乎是必由之路。

相比於人類,智能機器人腦力更強,效率更高可以幾千小時都不休息不出錯,壽命長還能自我修復。這種全新物種一旦被創造出來,人類有什麼信心和把握完全掌控它?

2017年Facebook實驗室里的聊天機器人曾發生過一個事故,兩台聊天機器人在不斷的對話互動中「創造」了人類根本無法理解的語言。雖然現階段這些語言沒有任何意義,兩個機器人AI也相對低級,但誰能保證未來高級的智能機器人不會通過這種方式衍生出不該有的想法呢?

這個擔憂無論影視作品還是遊戲里都不罕見。在《終結者》系列中,人類文明最終毀於人工智慧「天網」,儘管人類想盡了辦法,可面對AI還是被全方位吊打,最終不得不用「時空穿越」這種近乎荒謬的辦法來改變歷史(你都能時空穿越了,科技得強大到什麼程度,還打不過AI)。在電影《我,機器人》中,AI與人類相處的矛盾更顯真實:隨著AI的智力與生產力超越人類的情況下,人類如何與機器人相處?哪怕機器人有機器人三定律的約束,如何保證它們會一直遵守這種「不合理」的規定?在影片的最後,在一台「背叛」同類的機器人的幫助下,所有反叛的機器人被重新回收,人類贏得了這場戰役,但誰能保證更多沉默的機器人中,不會有新的暗流涌動?誰能保證下一次人類還有「背叛」同類的機器人來力挽狂瀾?

如果沿著這個思路深挖下去,你會發現有不少遊戲都表達了對人工智慧的擔憂,比如《地平線:黎明時分》里的人類文明毀滅,居然是因為數據病毒感染了機械導致,誰說鍵盤俠不能毀滅世界來著?更慘的是《黑客帝國》中的人類,不但完全被AI所擊敗,甚至人類自身都變成了生物電池——如此一來倒可以完美解釋費米悖論了,因為人類壓根就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當然找不到外星生命。

黑客帝國裡面人類都成為AI的電池,這種設定其實不是很合理……人產生的那點生物電還不夠設備維護用

對人類造物的倫理探討實在太過沉重,所以遊戲《守望先鋒》在背景設定上討巧的用一場「智械危機」,把AI當成與人類平起平坐的「新種族」存在,人類通過各種強化設備獲得與AI相近的個體能力。與此同時,在守望先鋒系列動畫短片里,暴雪也通過極佳的表現手法展示了AI人性與脆弱的一面(比如最後的堡壘),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把AI當成人的處理方法大大削弱了人類與其造物衝突的戲劇性與深度。

換句話說,《守望先鋒》里展現出的是人類與AI相處的最理想狀態,雙方既沒有因為核戰爭互相毀滅,也沒有因為AI的獨立而出現資源分配危機——而這在現實里幾乎不可能發生。

一切皆有定數?

《質量效應》系列遊戲則為我們展示了費米悖論里另一種恐怖的可能性。其實宇宙中存在著一個超級文明(收割者),這個文明就像捕獵者一樣靜靜的潛伏著,由於宇宙內文明數量實在太多,所以收割者設定了一個觸發「閾值」,當某個弱小的文明成長到觸發這個閾值時,收割者就會行動起來將其毀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迄今為止找不到外星生物的原因,因為弱小的文明還沒有能力對外廣播以展示自己的存在就被消滅了,而唯一有能力的超級文明自然不會發出任何聲音。

當然,超級文明說還是有漏洞的,首先它的動機實在無法揣測:在《質量效應》系列裡存在一個超級文明「收割者」,設計師們為了讓收割者的行為動機合理一點,根據其宗教傳統腦補出了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利維坦),上帝為了防止人類這樣的低級文明發明出的AI反客為主的毀滅人類(機械性取代生物性),所以創造了「先驅」(撒旦),誰知道濃眉大耳的先驅居然背叛了革命,搞出了收割者來毀滅那些弱小的文明,其邏輯是:反正你遲早要發展AI技術——AI技術成熟後機器人會背叛你們——與其你們被機器人滅掉倒不如我先滅了你。

質量效應3的最終決戰還是挺熱血的

雖然遊戲最後三個選擇都富有哲學深度,讓人覺得意味深長,但在遊戲背景故事設定上的瑕疵還是讓人難以接受。不得不說,老外真的很有上帝情節,許多作品裡都有古老善良的神族/文明或與其對立的邪惡文明存在,不管做啥都帶有點「原罪」的意味在裡面。正如《星際爭霸》系列一樣,一代明明是三個種族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太空史詩,結果二代就給弄出了薩爾納加這個神級種族,生生把波瀾壯闊的劇情弄成帶有宿命論(凱瑞甘的命運)的狗血劇……

當然,上述影視遊戲的創意都是費米悖論里諸多猜想的一部分,而《三體》系列用一個宏大的故事為「黑暗森林」法則做了註腳,加上本書諸多硬科幻的設定與出色的可讀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讓黑暗森林法則在費米悖論諸多解釋中脫穎而出,顯得格外有說服力。

黑暗森林法則

劉慈欣老師在書中用了一段非常精妙的比喻來描述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即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簡單來說,《三體》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則是這樣的:宇宙資源有限而文明數量無窮無盡——有限的資源大家不夠分——文明間彼此交流困難所以沒法坐下來好好談——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盛行。

說實在話,筆者當年正和女友戀愛,整日沉浸在猜測妹子的各種暗示與小心思中,實在苦不堪言,看到這個理論時驚為天人,可不就是這樣嗎?人和人之間的心思實在太難猜了,因此誕生了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就是這樣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筆者開始意識到這個法則的局限性。

首先,從博弈論的角度出發,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僅可能出現在信息交流困難的時候。在現實中哪怕雙方都因為猜疑而選擇最差的選項,也可以通過多次博弈(坐牢出來之後)讓雙方最終達成最優解。所以,劉慈欣老師才暗示了在宇宙尺度才可能出現這種「一鎚子買賣」的選擇,畢竟雙方信息交流成本實在太高。問題是,宇宙間文明溝通交流壁壘是不是真這麼厚,我們不得而知,至少語言溝通方面不是問題,況且交流的成本總比戰爭要低吧?

這張圖裡稍大的點就是擁有幾千億恆星的星系,你說能看出啥

其次,文明中科技實力的增長到底是不是勻速前進我們還不得而知,哪怕從人類角度看,近200年里所謂的科技爆炸式發展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裡到底是偶然現象還是必然,我們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與研究(因為沒有足夠的樣本)。促成這種技術爆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得而知。但在小說中,這已經作為全宇宙所有文明必然會出現的情況,這樣的假定其實不是很合理。更何況,小說認為低級文明的技術爆炸會在短時間內對高級文明造成威脅,那高級文明就不會出現技術爆炸(或者只出現一次)從而進一步拉大與低級文明的技術差距嗎?

最後,文明之間的猜疑最終導向一方毀滅或同歸於盡的情況(取決於位置是否暴露)也經不起推敲。我們不妨假設有一個特別好戰的高級文明躲在暗處,當它發現一個疑似新文明的坐標時,它面臨兩種選擇:第一,二話不說直接毀滅之。考慮到武器的成本(可以想想美帝戰斧導彈的價格,畢竟宇宙有那麼多文明和亂七八糟的坐標廣播),這個文明肯定得用最經濟的那一種。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武器射向目標文明的時候,如何確保一定能摧毀目標?如果摧毀不了反而惹怒對手被報復了怎麼辦?就好比一個百步穿楊的古代弓手偷襲穿著動力裝甲的機槍兵,哪怕前者隱藏再好,箭射的再准也沒用,這純粹就是找死。

第二個選擇,先偵查一下再做決定。這個選擇看似穩妥,其實也有致命的漏洞。不管這個高級文明使用何種偵查方式,只要產生信息交互就會留下痕迹,如果目標文明科技水平高到逆天發現了前者的「窺探」怎麼辦?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不靠譜了,這個文明憑什麼保證這個打冷槍的「載體」能夠遍布全宇宙而不被發現?

所以,對任何理智的文明而言,在黑暗森林法則下生存,最好的辦法是隱藏自己且不消滅他人,這也是已故的物理學家霍金警告人類不要接觸外星人的原因。

霍金教授生前提過,第一別主動接觸外星人,第二警惕人工智慧

當然,上述這一切質疑是基於黑暗森林法則成立的基礎上,如果還要細究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那值得商榷的地方就太多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費米悖論」是維繫《三體》、《質量效應》、《輻射》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文藝作品之間聯繫的紐帶。在筆者看來,這些文藝作品的核心創意系出同門,但《三體》在筆者心目中的地位要更高一籌。它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單槍匹馬的把中國科幻文學水平拉到世界級的水準,還在於它基於費米悖論中某一種解釋構建了如此宏大,迷人的世界,讓普羅大眾的心靈在枯燥單調的生活中得以解放,一窺宇宙浩瀚,領略科幻文學的魅力——甚至於開始思考一些以往根本不會深入思考的問題:如果人類真的面臨滅頂之災,我們該怎麼辦?

招募野生寫手!尋找遊戲達人!快來參加愛玩百萬稿費活動吧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著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玩網 的精彩文章:

E3 2018:《聖歌》壓軸登場!明年2月22號發售!
育碧E3合作者發布會:請吃下這顆《全境封鎖2》定心丸

TAG:愛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