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供銷社沒有完全遠去,「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供銷社沒有完全遠去,「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首發:6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范世輝、曹曉麗

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靠統購統銷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金字招牌」無人不曉。直到市場經濟逐漸登上歷史的舞台,供銷社才漸漸淡出了百姓視線,好像「消失了」

經過市場經濟洗禮,在深化改革中解決遺留問題、加強基層社建設、推進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建設,全面對接市場,供銷社又開始煥發生機

商場、超市、專賣店、集貿市場……今天,我們可以在成千上萬的店鋪購買衣食所需。然而,你是否能夠想像,曾經有一個時代,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由一個「商家」包攬,統購統銷呢?

這個「商家」就是「供銷合作社」,俗稱「供銷社」。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靠統購統銷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金字招牌」無人不曉。直到市場經濟逐漸登上歷史的舞台,供銷社才漸漸淡出了百姓視線,好像「消失了」。

而其實,供銷社並沒有完全遠去。近年來,供銷社在深化改革中不斷調整定位,正在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台,「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天津市南郊區供銷合作社小站第三經理部供應各種百貨。(《大公報》記者攝於1956年4月,中國照片檔案館稿)

曾經紅極一時

對經歷過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農村生活的人來說,供銷社是他們無論購買生產生活資料、還是售賣農副產品都離不開的地方。在很多地方,供銷社是當地唯一的「購物天堂」。

三尺櫃檯內,擺著各類商品,可以說什麼都賣:在大人眼裡,這裡有生產用的農具、種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鹽、醬、醋、茶;在孩子眼裡,這裡有誘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書……供銷社像魔術師手裡的百寶箱,要什麼有什麼。

「買東西的人總排著長隊,有時候為了吃頓午飯,不得不臨時把前門關上,賣完一批人後讓他們從後門出去開始吃飯,然後再開門接待下一批買東西的人。」一名供銷社老職工說,那時候,誰家裡要辦喜事,要早早跟售貨員打招呼,請他們幫助備貨。

由於物資匱乏,許多東西都要憑票購買,限量供應。有一次,一個人在供銷社排隊買米,卻發現自己只帶了米票,忘了帶盛米的口袋。如果回家去拿口袋,再回來後就買不到米了。這個人急得抓耳撓腮,死活占著櫃檯不肯走。後來,售貨員急中生智,讓他脫下褲子,綁住褲腳,用褲筒當「口袋」裝米。

廣東潮安縣楓溪公社基層供銷合作社人員在收購冬瓜,積極幫助當地農民打開銷路。(1962年7月27日發,新華社記者王南攝)

供銷社不僅賣東西,也買東西。農民的農副產品,通過供銷社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國外。

「一手買,一手賣」催生了換購,農民用自產的麥子、茶葉、雞蛋等很多農副產品到供銷社換購商品,在當時非常流行。

「那時候群眾沒有錢,就拿雞蛋換,一個雞蛋5分錢,2個雞蛋可以換一本孩子愛看的小人書,40多個雞蛋可以換一塊布做衣服。」河北省沙河縣禪房供銷社第一代女售貨員趙喜英說。

面對能生錢的「雞屁股銀行」,個別農村主婦們望眼欲穿,每天都要把自家母雞的屁股摸一遍,看看有哪只當天會下蛋。

當時,為了方便農民買賣,一些供銷社職工甚至趕著駝隊、背著背簍、挑著扁擔走鄉串村上門服務。

北京房山區周口店供銷社黃山店分銷店負責人王硯香(左)與同事用背簍送貨上山。(資料圖)

1965年,一部叫作《紅色背簍》的電影非常受歡迎。電影故事的主人公原型是王硯香,北京房山區周口店供銷社黃山店分銷店負責人。1958年,為了方便社員購買東西,他和5位同事一改過去坐等客來的做法,輪流用背簍送貨上山,一年四季,從不間斷。「背簍商店」這一稱呼也在群眾中間流傳了開來。

山西省壽陽縣宗艾鄉供銷社「貨郎」肖富年(左一)送貨到老年人的炕頭。(1958年4月7日發,新華社記者周樹銘、張瑞華攝)

如今的快遞,無非也就是送到家門口,當時的供銷社,卻可以將貨送到「炕頭上」。一幅老照片顯示,1958年,為了方便老年人,山西省壽陽縣宗艾鄉供銷社職工肖富年就把貨物送到了炕頭上。炕上,老人孩子圍坐在貨盤邊欣賞挑選小雜貨,床邊,肖富年用桿秤給農產品稱重,原始的交易中透出濃濃的鄉親情。

偌大的中國農村,靠著供銷社的「統購統銷」運行了幾十年。供銷社「一手托兩頭」,在穩定物價、調控物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9日,在河北省灤縣杏山供銷社門前,擁擠著購買化肥的人群。農民們拿著化肥購買證買不到化肥而心急火燎。(新華社記者范德元攝)

沉浮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大門徐徐打開,各種小商小販、商店門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供銷社從「唯一」變成了「之一」,失去了壟斷地位。農村的買賣逐漸活躍起來,人們購買商品再也不只認「供銷社」一個門了。

由於「一個口」管著幾億農民的買與賣幾十年,供銷社運行效率低下、特權思想蔓延、收購時壓級壓價、賣貨時態度冷漠、大量商品庫存積壓……僵化的體制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供銷社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他們不得不拚命給自己找出路。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孫建貞到任河北元氏縣趙同供銷社。彼時,供銷社已經連續虧損多年,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孫建貞和一名同事懷揣300元錢去廣東中山採購家電,欲救供銷社於水深火熱之中。買不到座票,他們在火車上鋪編織袋做床;為了省錢,他們每天只吃一頓飯,餓了就喝水。最終,談成了一筆38萬元的「大買賣」,趙同供銷社開始扭虧為盈。

然而,孫建貞個人的苦苦掙扎,扭轉不了供銷社在市場大潮中沒落的大勢。1998年左右,趙同供銷社和全國不少地方的基層供銷社一樣,不得不走上了承包、改制的道路,原來的業務消失殆盡,門市、加油站等承包給了下崗職工,只用來收租金。

1992年至1998年,全國供銷社基層網點以每年10萬個下降,從最初100萬個以上,縮減至40多萬個,一些地方供銷社店去人空,漸漸淡出了農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小賣店」以及逐漸發展起來的集貿市場、便利店、超市等購物場所。

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供銷社也一直不斷深化改革,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這在供銷社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決定》要求,供銷社要「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

一位國外記者在當時的報道中寫道,中國終於認識到,農村走原來的路走不通,還得走合作經濟。

《決定》出台後,經過市場經濟洗禮的供銷社,在深化改革中解決遺留問題、加強基層社建設、推進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建設,全面對接市場,開始逐步恢復振興。

地處太行深山區的河北涉縣更樂鎮大窪村惠農服務站(新華社記者范世輝攝)

重新煥發生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供銷社不斷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扶持鄉村發展的長效機制。2014年4月,國務院確定河北、浙江、山東、廣東為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省,帶動全國供銷系統涅槃重生。在改革大潮中,一些地方的供銷社圍繞社會力量不願干、不能幹、干不好的領域率先突破,在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等諸多方面體現出強大優勢。

河北涉縣大窪村位於太行深山區,過去,村民們單是買點東西都要跑到10里外的張家莊村。如今,村民們不但可以從供銷社在村裡建的惠農服務站就近買日常生產生活用品,還可通過服務站電商代購代銷從網上購物,出售農副產品。

截至2017年底,全國基層供銷社經營網點恢復到30多萬個,覆蓋全國的農村現代流通網路極大地方便了基層農民的生產生活。

河北省永年縣大北汪供銷社組織為農服務隊開展土地託管服務(河北省供銷社供圖)

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也是當前供銷社的主要工作,服務涉及大田託管、種苗供應、莊稼醫院、科技培訓、信息提供等現代農業的全產業鏈。

河北省曲周縣四疃鎮馬疃村村民劉光豐流轉經營了60多畝耕地,沒有什麼文化知識的他一直想「以地生財」,然而卻總是「種啥啥賠」。2017年春天,發展心切的他將30畝地種了大白菜,到了收穫季節,白菜價格卻只有6分錢一斤,剛能滿足收白菜的人工費。劉光豐欲哭無淚,將大部分白菜都遺棄到地里沒有收。

「以前就是今年價格不行來年就不種,今年價格好來年接著種,結果往往是種啥啥不行。」他說。

河北省無極縣供銷社領辦的東大戶糧食、瓜菜、花生合作社正在舉辦科技培訓(河北省供銷社供圖)

2017年底,看到劉光豐的生產窘境後,四疃鎮供銷社依託縣供銷社的社屬企業,動員他發展穩賺不賠的訂單農業,並託管了他的60畝地。劉光豐只需繳納土地託管費用,生產經營完全由供銷社進行。60畝土地開始扭虧為盈,預計今年收入就能夠達到7萬元左右。

在同屬曲周縣的大河道鄉,10萬畝耕地中,有7萬多畝被供銷社「全托」或「半托」進行生產經營。靠著自身擁有的諸多大型農機具和先進的管理技術等優勢,不少地方的供銷社成為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主要力量。

近日,河北某基層供銷社在託管服務的土地上用無人機打葯開展統防統治。(河北省供銷社供圖)

各地供銷社還在帶動農民專業合作上大顯身手。他們積極組織、領辦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大大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生產經營的規模化程度。河北靈壽縣農樂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小多介紹,自加入供銷社的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後,他們買農資、賣紅薯都可以通過供銷社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中心」進行,不僅農資用著放心,紅薯也不愁賣了。「你給我多少錢我也不離開供銷社。」他開玩笑地說。

不僅如此,供銷社還強化多種經營,面向廣大農民開展合作金融、文體娛樂、養老幼教、家電維修、勞動就業等多種服務。

傳統的供銷社,又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從小背簍到大卡車,從三尺櫃檯到電腦滑鼠,從服務小農經濟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雖然供銷社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度沉淪,但最終還是秉承改革的春風涅槃重生,在新時代重新樹起「金字招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童年故事、加班必備、出行神器……改革開放40年里的速食麵「枯榮線」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