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航母和原子彈都重要百倍:我們一直不願公開這一尖端黑科技
目前,新一代對空警戒雷達可探測到遠達數千公里的高空目標,但當它架設在陸地和海洋表面時,對低空和地面目標的探測能力通常被局限在無線電視距以內,不超過50公里,即使擁有足夠大功率時,也可能使作用距離稍微超出該無線電視距範圍而進入衍射區,但在該區域內,每公里的損耗分貝數極大,一般也不超過70公里左右。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當前,我國反艦導彈的研製和裝備已達到國際的先進水平,無論是岸基還是艦載的反艦導彈,在巡航高度、飛行速度、命中精度以及殺傷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可實現超視距,超音速,超低空攻擊,但作為這種武器系統的初制導系統以前基本上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艦載制導雷達,但由於受視距限制,探測距離有限,制約了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
另一種是空中警戒與制導系統,主要包括預警機系統、直升機中繼平台、系留氣球載雷達系統等,可高空遠距發現目標。這些系統不但價格昂貴,而且在在執行任務時,需要強有力的空中保護和複雜的數據傳輸,在對擁有航母和電子戰優勢的對手來說,自身工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難以保證。前蘇聯科學家在長期的無線電科學研究中發現,有時雷達能檢測到很遠距離的目標, 大大超過規定的性能範圍,有時雷達又不能發現預定檢測範圍內的目標,探測距離極近。經科學家研究,這種意外的遠距探測和不希望的「盲區」情況的產生是由電波的特定傳播方式引起的,特別是對於10MHZ以上的微波能量來說,大氣並不是「 透明」 的介質,它通常會產生反射和折射,並且大氣並非靜態介質,而是高度動態的,在不同高度具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特性。
因此,大氣狀態的變化導致電磁波能量傳播的變化,特別在頻率高時更是如此。通常把大氣中電磁能量集中,能遠距傳播,折射和反射電磁信號的區域稱為大氣波導區, 而另一些電磁能量衰減大,幾乎無法折射和反射電磁信號的區域則稱為空穴區,雷達幾乎探測不到目標。在某些特殊的對流層折射或波導效應情況下,可能獲得較遠的作用距離。前蘇聯在綜合利用卡-27直升機對海搜索雷達定位和上述原理的基礎上,加上數據通信技術成功地完成了艦載主/被動超視距雷達(「蒙娜利特」)系統的研製和生產。該系統利用大氣超折射和對流層非均勻散射傳播波導效應實現超視距探測,分別對應主動、被動工作方式。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該系統是一個多波段的綜合雷達探測系統,其超視距探測的三種方式的使用率分為:主動雷達方式30%,被動方式60%,直升機方式10%。該系統於上世紀80年代定型,為前蘇聯海軍的各類大、中、小型水面艦艇提供了近200套裝備,並出口到多個友好國家。至今,該系統已發展了三代。我國從俄羅斯引進的現代級驅逐艦也裝備了此第三代系統,用於對該艦上搭載的「馬斯基特」超音速反艦導彈提供超視距目標指示。據俄羅斯稱,該反艦系統可在不依靠空中預警平台的基礎上,遠距離發現航母, 實現非對稱作戰。我方有關單位在對該系統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成功的進行行仿製及改進,普遍裝備在我軍的大中型海面艦艇上。該系統據稱為H/LJQ-366型超視距雷達系統。
在多年的使用中,我軍發現該超視距雷達系統受使用地區、季節、環境影響太大,例如當天氣晴朗時,可遠距發現目標,最遠可達500多公里。當天氣陰沉,或雨雪天氣時,很難發現目標,發現距離,稍大於視距,約為60公里左右。該系統定位精度為探測距離的5%至15%,只能滿足反艦導彈超視距攻擊的任務,而對我方威脅最大的攻擊我軍艦艇的的超低空飛行的反艦導彈和飛機探測無能為力。我國曾經寄希望引進國外技術進行改進,但由於超視距雷達技術極具戰略意義,因此被國外嚴密封鎖,未果。為此,我國展開了專項攻關,據公開資料分析,已成功研製出我國唯一具備全天時、全天候、超視距、海空兼容對海探測能力的艦載雷達裝備,除可發現超視距數百公里外的海上目標外,還可發現50公里外超低空飛行的反艦導彈,70公里外超低空飛行的飛機,使我國對海遠程預警技術水平步入國際前列。
※振奮!國產艦載電磁炮或已批量生產:沒想到需求量居然這麼大
※建造10萬噸大型艦艇到底有多難?專家:我們有四個船廠能建
TAG:軍情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