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甘肅——夏河拉卜楞寺
桑科草原花香
拉卜楞寺火旺
大夏河乘著雪上而來
神性德拉卜楞寺在一條白色的哈達上綻開
靜靜地坐下來,看雲、看山、看來來去去的日子
聽,無邊的禪,賞甘南馬背上的遼闊
寺廟的鐘聲飄散在聖潔的路口
從蘭州到拉卜楞寺需要在甘南拐一個彎,人的一生需要拐幾個彎
也不知是網路這首詩歌讓我知道了甘南,知道了拉卜楞寺,還是甘蘭、拉卜楞寺讓我偶讀這首詩歌,拉卜楞寺和我就這樣在那個七月邂遇,所不同的是我們是從甘南首府合作市拐一個彎,來到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寺院由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創建於1710年,是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
說真的,到拉卜楞寺,不是佛教徒的我也是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早上在合作市甘南酒店洗了無數次手,彈掉了身上無數的灰塵,帶著虔誠的心靈踏向拉卜楞寺之旅。
從甘南首府合作市向拉卜楞寺出發,要麼是草原接天無窮碧,寬闊的草原,好似一片綠色的海洋,在漫無邊際的原野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格桑花,明媚的陽光下藍天白雲空曠而悠遠;要麼是綠色的溝壑和沿路的寺廟,五彩經幡在風中輕輕吟誦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儘管大巴快速疾馳,透過車窗眼睛掠過之處皆是風景,草原深處牛羊在散步吃草,皚皚白雲似乎觸手可及。對於這片高天凈土我們是如此的迷戀,穿越高山草原河流,為的就是一睹它的風采,品味它的味道,投入它的懷抱。人在車上,但我們的心靈已經飛到拉卜楞寺,在一片梵音中,青綠下滿碧的金黃映入眼帘,心中聖潔期待的傳說凈土——拉卜楞寺,我們來了。等不及大巴停穩,我的心使我深信的緣分已到,迫不及待的衝下大巴,向那久仰的轉經筒、寺院走去。
拉卜楞寺主建築群背依的那座山據說是鳳山,面對的是龍山,大夏河從寺院前穿流而過,地處「金盆養魚」之地。我們走過拉卜楞寺的夏河橋,駐足遠望,早上九點鐘的太陽照在寺院上方,使寺院格外的耀眼,小橋的後方(南面)有一個小山坡,上面有很多人,據說在這裡拍拉卜楞寺全景很好,這裡也是寺院的曬佛台,我們想去,領隊說現在你們去也拍不好全景了,況且海拔也很高,上去你們的體力肯定不支,倒不如看看拉卜楞寺的各大學院和寺院景色吧。
出門看領隊,我們隨著領隊先走向據說是世界上最長的轉經走廊,據資料顯示共有一千七百多個轉經筒(有說2000多個)。每個經筒雕花考究,顏色精美、多采,用赤橙黃綠青藍等色彩,既醒目又莊重。一排排的轉經筒環繞整個寺院,組成了拉卜愣寺的護城牆,綿延三公里之多,長長的經廊似乎望不到頭,甚為壯觀。據了解,沿經輪長房轉到寺後一圈需要一個半小時。這些經輪製作的形式、外觀、大小、質量均有所不同,但裡面一律裝佛教經咒,用途都是一樣的,因此統稱為「經輪」。在經輪房轉經的各色人都有,有漢、回族,但更多的是藏族人,有柱著拐棍步履蹣跚的老人,也有大人帶著兒童,每個人都神情莊重,藏族的老人們手中還轉著嘛呢小經輪,口中念念有詞,在每個寺門的門柱上還用頭叩拜。他們雙手合十,邊走邊口中念頌著經文,眼神虔誠地向大寺內每一個佛堂施禮,根本無視周圍,完全沉浸在一種虔誠而神聖的心境中。
我們隨轉經綸的人群匆匆轉過廟宇前的一排經輪,在領隊簡單的介紹後,帶著虔誠的心,告別世界上最多最長的轉經筒,依次走進一個個寺院的小巷,逐個尋覓探尋拉卜楞寺六大學院(也叫六大扎倉)。最大的是聞思學院經堂又稱大經堂,有前殿樓、前庭院、正殿和後殿共數百間房屋,為藏式和古宮殿式的混合結構,頂上有鎏金銅瓦、銅山羊和法輪、幡幢、寶瓶等裝飾物。它以顯宗為主,著重研習印度佛學家所著的五部大論(《釋量論》、《般若論》、《中觀論》、《具舍論》、《戒律論》)。是「磋欽措兌」會議的場所,為全寺之中樞。還有密宗續部下院、續部上院、喜金剛學院、時輪金剛學院,醫學院等,從瀏覽中知道,除聞思學院為顯宗學院外,其餘五大學院都是密宗學院,為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學府,其嚴格的入學、教學、考試和畢業制度為藏區每年都培養出了大量宗教人才。拉卜楞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宗主寺之一,與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被譽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叢林。
深挖一哈,時輪學院經堂坐落於大經堂右側,建於1763年,正殿東西 5間,南北11間,具有濃郁的藏式風格,內供時輪金剛佛銅像。醫學院經堂,建於1784年,正殿南北6間,東西5間,殿內供奉藥王佛、藥師佛和拉科倉的舍利塔,殿前廂廊內繪有人體脈絡圖18幅。喜金剛學院經堂,建於1879年,仿拉薩布達拉宮的南傑扎倉樣式修建。續部上學院經堂,位於喜金剛學院的西側。建於1941年,正殿東西5間,南北10間,高達三層,頂層為宮殿式,綠色琉璃瓦覆蓋,故稱綠瓦寺。續部下院經堂位於大經堂東北,初建於公元1737年,正殿東西5間,南北1間,系藏式建築,殿頂法輪、幢幡俱全,內供密集、怖畏、勝樂等密宗佛像,其後殿供奉一世德哇倉等7 位活佛之靈塔……
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我們屬於後者,在景區介紹的基礎上,僅僅對六大學院有個初步了解。對寺院的建築,也僅僅知道整體建築下寬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內木,知道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諺。其它的就是類似於藏族民居的特色,廟宇也分別塗以紅、黃、白等土質顏料,陽台房檐掛有彩布帳簾,大中型建築物頂部及牆壁四面置布銅質鎏金的法輪、陰陽獸、寶瓶、幡幢、金頂、雄獅。部分殿堂還融合和吸收漢人建築成就,增蓋宮殿式屋頂,上覆鎏金銅瓦或綠色琉璃瓦。我們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也不是建築研究者,就不一一細說。
我們從幾大學院就來到佛塔面前,這裡有很多轉佛塔的民眾,人群里有老人、中年男女和孩子,他們行色匆匆,能蹣跚走路的緊跟著大人的腳步,背上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們口中念念有詞。據說圍繞佛塔轉圈,可以洗清一世的罪孽,根據所轉圈數決定你是免受輪迴之苦還是來生可以成佛,因為懷揣美好的願望,他們不知疲倦走著這條希望之路,也是靈魂超越塵世的天堂之路。
我們跟隨轉佛塔的人群,一步一步、一圈一圈走過這條純凈的路途,在周圍人群淺吟低誦的祈福聲中,我們來到電影《天下無賊》劉若英跪拜的地方……我對拉卜楞寺的嚮往,或許很大程度源於這裡,源於《天下無賊》,源於劉若英那淺淺的低吟《知道不知道》:風吹著白雲飄,你到哪裡去了?想你的時候,哦抬頭微笑知道不知道,那天的雲是否已料到,所以腳步才輕巧……我們也雙手合十,靜心的祈禱,以求凈化心靈,祝福天下人平安健康。
在陽光偏西中,聽著寺廟傳出的誦經和梵音,我們離開了拉卜楞寺,短暫的幾個小時時光,雖然未能真正了解拉卜楞寺的來龍去脈,或許這就是我想要的旅途,不侵入、不驚擾,作為一個過客,輕輕地來,輕輕地走,留下念想,讓我在遠方回味,下次還來。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一路上,在倉央嘉措的那首詩中入睡,醒來時已經回到古城。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路,在此感謝,寺廟名稱或許提法有誤,敬請諒解,我不是虔誠的佛教者也不是建築愛好者,謹以此文和圖片分享我的旅途,在此感謝朋友分享)
TAG:寫遊記的紅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