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與回教-(一)

明朝與回教-(一)

大明朝的建立跟明教有著莫大的關係。明教是一個由波斯人創建的宗教組織,經過唐宋元拜火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的輪番侵染後發展成了中國的回教。

明即日月

史學家們不願過多追究朱厚照的死,明粉們想為正德翻案卻不願談及他的宗教信仰,因為他們討厭綠教。

現在的很多事實證明正德皇帝確實信了綠教,而且決定要將大明朝全部綠化。就在朱厚照死前的一年,他覺得自己已經完全具備了這個實力。正是因為如此,楊廷和最終下定決心除掉他,這不僅僅是他這個大明首輔的個人決定,也是大明文官集團乃至宦官集團和部分軍事集團武將的合謀。

禍起宗教信仰

史學家們刻意把正德描述成一個昏庸無能的兒皇帝,他所頒布的所有詔令都是兒戲。但他們忽略了一點,一個善騎射,會多國語言,通曉音樂並創作,敢把自己關在鐵籠子里與老虎搏鬥,並親自帶兵闖入數萬敵軍陣地殺敵還能全身而退並獲得戰爭勝利的人,能用「無能」一詞來形容他嗎?

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是一個仁厚開明的皇帝,對他寵愛有加,同時也給了他最嚴格的教育,找最好的老師教他,其中就包括後來的大明首輔楊廷和。

明朝開國初的格局是文武殊途,文武平衡。朱元璋殺功臣是不分文武的,洪武三大案以文官居多,空印郭恆案幾乎是對文官勢力大掃蕩。太祖成祖的思路都是文武平衡。也就是說文官勢力獨大操縱一切並沒有祖制保障。成祖靖難功臣和太祖朝留下的勛貴將門的勢力與文官力量達成平衡,甚至有所蓋過。這樣發展下去明朝可能就是文武平衡不失進攻性的王朝。不幸的是土木之變將勛貴將門一掃而空,于謙組織京師保衛戰代表文人掌握軍事主導權。明孝宗時期明朝文官集團的勢力就已經完全左右著大明朝政,皇帝的權力備受掣肘。明孝宗為了平衡朝中各派勢力煞費苦心,甚至累死。朱厚照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接了父親的班,還沒上任就讓一班文臣吃盡了苦頭。他知道自己若是按部就班地當一天皇帝批一天的奏摺,那些文官們會讓他一秒不停地幹活,遲早他也會像他父親一樣累死,所以他要自己做自己的主。可是這幫文官怎麼可能聽他這個小屁孩的話?尤其是那些先皇老臣,連他得空劃個船都能跟不務正業拉上關係,還給他整了一個五大罪:「一、皇帝單騎出宮,不帶隨從;二、皇帝在宮內亂轉;三、皇帝去北海划船;四、皇帝喜歡打獵;五、皇帝亂吃零食。」雞巴扯蛋,十六歲的人連這點自由都沒有,還做個鳥的皇帝?

朱厚照小時候肯定沒少聽父親聊過朝廷政事,當然不甘心做別人的傀儡,何況他還是一個好武之人,豈能被一幫文人玩弄於股掌?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他必須分三步走;首先在朝中要有自己的人,其次要給文官集團樹立一個強大的對手,最後還必須掌控軍權。

朱厚照的第一步就是重用宦官,提拔貼身八個太監掌控朝政,讓他們成為可以壓制文官集團的勢力,這一步他做得很絕,甚至把自己的行宮挪出了紫禁城,管你文臣怎麼反對,惹急了就讓太監們大開殺戒,頂多背個聽信讒言的罪名。我就是要獨立,要自由,要培養自己的武裝軍隊。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強有力反擊,但朱厚照僅以犧牲一個劉瑾的代價就安撫了整個文官集團,並趁機把自己的老師楊廷和推到了文官集團領袖的位置。僅此一點,你能說他是個「無能」的皇帝嗎?

被史學家稱為淫樂窩的「豹房」,其實是武宗皇帝治理朝政的政治中心與軍事總部,他在這裡練兵,甚至接見外國使臣和學習異國文化,尤其是伊斯蘭文化。

我們的史學家們特別是漢學家們不願意承認,大明朝的建立跟明教有著莫大的關係。明教是一個由波斯人創建的宗教組織,經過唐宋元拜火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的輪番侵染後發展成了中國的回教,明朝建國後修建了大量的清真寺,並啟用了大量的回民入朝為官,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鄭和與海瑞。武宗皇帝的豹房裡,太監和妃子多半是回民,甚至朱厚照本人還拜一個名叫火者亞三的番人做他的老師,專門學習迴文及葡萄牙語。

自從劉瑾死後,朱厚照雖然表面上向文官集團做出了妥協,但他實際上已經初步掌控了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他又開始把手伸向了軍隊,著重培養武將勢力,江彬便是他的一個棋子。現在,他非常需要一個證明他軍事才能的機會。機會不期而遇,蒙古小王子的擾邊給了他一個最好的借口,朱厚照不顧群臣的反對,想盡各種辦法親赴戰場並領導了敵對雙方十萬人參戰的「應州大捷」。不管史學家們怎麼抹黑這段歷史,但事實證明應州大捷後的十數年,蒙古軍隊再也沒有能力大規模襲擾大明邊境。

得勝歸來的正德皇帝,被文人們貶到一無是處,他很氣憤,但是也很得意。多年的政治磨鍊已經讓他變得更加自信,他最喜歡用怪招來對付他不喜歡的人,比如用寵玩妓女來對付文官集團給他安排的皇后,用另建行宮來擺脫他們的監控,用皇莊生意來解決財務危機。他兒戲政客,把這幫文官玩弄於股掌,他的政治野心也隨之膨脹,他已經受夠了這幫儒家文人們虛偽的種種齷齪表現,甚至連他的恩師儒家領袖楊廷和也包括在內。朱厚照開始頻繁出入北京各大清真寺,他這個行為可不是簡單的遊覽觀光或禮拜。他公開鼓勵回民在全國傳教,並讓各地工匠製造了大量具有伊斯蘭文化特色的商品,比如銅爐、燭台、瓷器等等。他還寫了很多讚揚真主的詩詞,並計劃著向全國頒布「禁豬令」。

後來,在南巡途中,朱厚照真的頒布了這道「禁豬令」,舉國嘩然。

史學家們把正德的這個行為解釋為兒戲,果真如此嗎?

正德時期的歐洲正值文藝復興時代,也是天主教最興盛的時期,借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天主教徒們開始向全世界傳播他們的信仰,其中就包括遠在東亞的大明朝和日本。正德選擇在這個時期大力推行回教絕不是一時興起,更不是兒戲。事實是在民間,天主教已經開始影響著大明子民的信仰,在南方,開始有漢人入了天主教。這是一個危險的開端,當年那個強大的元朝,何嘗不是伊斯蘭教的興起動搖了元朝的根基?而在日本,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轉而信仰天主教,一股欲滅本地佛教神道之勢,這或許就是後來豐臣秀吉在日本大肆屠殺天主教徒的主要原因?

朱厚照崇拜伊斯蘭文化是個不爭的事實,他在面對中國佛教的頹廢,道教的沒落,儒家思想的虛偽和天主教的興起時,毫無疑問地選擇了幫助大明朝建國有功的回教。另外,這時的回教確是也是大明朝最有凝聚力和最有經濟實力的宗教組織,他們遍布大明全境,在大明二都北京和南京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而縱觀整個亞洲,南亞各國及印度、西亞、中亞乃至阿拉伯,全是伊斯蘭教的天下。但是,操縱了中國文化上千年的儒家文人們是不甘心被綠化的,更何況中原人這飲食習慣更是難改,讓北方人不吃豬肉可以,南方人可不行,尤其是四川人楊廷和,第一個不答應。這時的楊廷和,朱厚照的老師,如果說之前還抱著輔佐武宗朱厚照的美好願景,那麼從朱厚照開始秘密推行回教開始,楊廷和就已經開始下決心要除掉這個學生了。

宗教激起的反對

寧王謀反是楊廷和與朱厚照反目的開始,有證據表明楊廷和參與了此事,江彬也參與了此事,這兩個人一個是朱厚照的恩師,一個是他最寵信的武將。對此,朱厚照是知情的,從平定寧王之後,正德開始忙著借南巡推行回教,並在南巡途中正式頒布了「禁豬令」。可是在接見了王守仁之後,正德卻突然急速北上,這是為什麼?很明顯,王守仁打下了寧王府,手中可是握有大量的當朝朝中大臣與寧王勾結的證據。正德和楊一清徹夜長談三天三夜,談什麼啊?某些史學家的解釋是一時興起作弄楊一清。他們還真把正德當昏君呢?他準備對朝廷的人事來個大換血,第一步就是用楊一清取代楊廷和。此次談話之後,正德又變得像文官們描述的一樣,玩笑人間,明顯是故作清閑。或許,這應該是他政治生涯中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吧?要知道,自從他頒布禁豬令之後,朝中已經沒有一個能讓正德可以相信的人了,除非他能放棄向全國推行回教。

可他偏不,賴在南京就不回北京,這裡是回教的大本營,他要在這裡指點江山,甚至接見了葡萄牙使者,還要全面放開海禁,準備跟全世界做貿易。這又無意中得罪了那些一直堅持海禁反對開放的官員,尤其是北方人。大明朝人很有意思,南方人喜歡吃豬肉,但是盼望朝廷放開海禁,因為他們想把生意做到南洋去。北方人不喜歡吃豬肉,但他們支持海禁,原因除了怕倭寇襲擾,就是討厭南方人,只要南方人支持的,他們就反對。

朱厚照的野心不僅僅是做一個武皇帝(武宗),他還要做一個威服四海的德皇帝(正德),上次,他選擇了妥協。這次,他選擇了絕不妥協。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丙寅),武宗朱厚照於清江浦(今江蘇淮安市)垂釣,不慎落水......我們暫且相信朱厚照是不慎落水的,反正,禁豬令很快便取消了。

九月的南方不是數九寒天,不是塞上冰河,一個自幼舞槍弄棒,與老虎在籠中搏鬥,還上過戰場,邊塞風寒都不怕的青壯,竟因為不慎落水而從此一病不起。就在落水之前的一年;「帝東西遊幸,曆數千里,乘馬,腰弓矢,涉險阻,冒風雪,從者多道病,帝無倦容。」

土木之變後,文官集團為了防止新的武將勢力產生,最為忌憚的就是皇帝把手伸向軍隊。而明武宗朱厚照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才30出頭就通過重用宦官嚴重消弱了文官集團的勢力並隨後重建了足以抗衡文人勢力的武將集團,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事,這個皇帝還要全面推行回教,這是他們最難以接受的,不僅是他們,整個朝廷的文武官員及宦官也不願意,其中也包括朱厚照最寵信的武將江彬。

一年後,武宗病逝?當時江彬並不在身邊。就在不久前,江彬統帥的「邊軍」被楊廷和設計調到通州,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江彬可能參與了寧王謀反,想藉此推翻正德。但是寧王被平叛之後,他反悔了。江彬明白,他的一切一旦離開了朱厚照,屁都不是。對此,明史只有一句:彬猶豫未決。

正德臨死前一兩個月曾經強烈要求換太醫,被楊廷和罵回去了,說他是生活作風荒唐所致,休養一下就好了,說白了就是不讓醫生好好給正德治病。關於楊廷和不讓正德換醫生之事,在明實錄上就有記載。此時的正德,已經被完全軟禁了,宦官、文臣、武將乃至後宮嬪妃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他的病不但得不到醫生正常的治療,而且面臨吃錯藥的風險。就如他的父親孝宗一樣,年紀輕輕就因誤服藥物而駕崩。

不久,正德果然駕崩。正德剛死,楊廷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豹房抄了。還把所有的房子都拆了,正德的死因史書上更沒記載,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除了楊廷和,還有誰能置正德於死地?朱厚照死後,之前與正德接過密的江彬、張永、王陽明都受到楊廷和的迫害。毫無疑問,楊廷和計劃刪除一切有關正德的真實情形,開始篡改歷史了。這一切,如果不是楊廷和有把握得到整個朝廷文武官員乃至後宮的支持,借楊廷和一萬個膽子也不敢做,也做不到。從這點上說,楊廷和只是順應了「民意」,為民「除害」而已。

如不然,如今的中國早已被綠化了。

正德之死絕對深重影響了大明朝的發展歷史。

只是可惜,掌控政權的儒家文官集團在楊廷和的帶領下沒有利用好這個大好機會,竟被一個看起來比正德更弱小的兒皇帝嘉靖干翻了,原因竟是楊廷和反對嘉靖認自己的親爹為爹?真是一群迂腐的臭文人,就知道玩弄權術,最終卻把自己玩到陰溝里去了。

沒被綠化的大明朝,最終變成了倭寇的屠宰場,滿人的野豬林,這才是天大的笑話。

大明肇始得益於宗教

因為不能正視宗教問題,明朝的歷史從建國開始就充滿了謊言,朱元璋就是始作俑者。

元末造反運動如火如荼。有意思的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中,明教是最有實力的推動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研究過明教發展的人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外來宗教組織,源自波斯的拜火教,唐初傳入中原,後來在朝廷的滅佛運動打壓之下成為秘密組織,為此還起了一個本地化的名字;「明教」。明教自此出現在歷史的舞台。唐末波斯地區摩尼教興起,明教改信摩尼教。宋朝時期,明教組織了大規模反政府活動,比如方臘起義,號稱紅巾軍。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摩尼教在波斯地區和中國開始沒落,色目人在元朝地位的凸顯及蒙古人對宗教的寬容,促使伊斯蘭教在中原迅速擴張,伊斯蘭教的傳道者們一手拿著古蘭經一手拿著寶劍,人們只有兩種選擇,入教或死。為此發生的戰爭從波斯到中亞到印度到中國,從沒有停止過。但是,伊斯蘭教的這種野蠻擴張在中國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就如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傳入中國一樣,如果不結合本地宗教或文化,伊斯蘭教是很難在中國立足的。為此,伊斯蘭教改造曾經由摩尼教掌控的明教,開始以彌勒教或白蓮教的面目吸納教徒,迅速擴張。

細究三大宗教擴張史我們就發現,每一種宗教在某地的興盛都離不開當地統治者的公開支持,如果得不到支持,他們就會組織當地的反政府武裝推翻統治者,然後強行推廣他們的信仰。

公元1351年,以明教、白蓮教和彌勒教組織為首的紅巾軍爆發大規模起義,這堪稱是回教、道教和佛教的首度攜手。紅巾軍主要分為兩支,一支起於穎州,支持者以白蓮教和明教教眾為主,領導人是韓山童和劉福通。一支起於蘄、黃,支持者多信奉彌勒教,領導人是徐壽輝和彭瑩玉(即彭和尚)。公元1355年,因為韓山童戰死,劉福通就擁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亳州稱帝,改元龍鳳,國號大宋。因為支持者多為明教教眾,尊「光明神」,宣稱「明王出世」。因此韓林兒又稱「小明王」,大宋軍即稱明軍。中原各地的紅巾軍都紛紛接受了大宋的領導,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剛剛掌控的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部)。公元1357年,紅巾軍在劉福通的領導下分兵三路開始北伐討元,戰爭初期勢如破竹橫掃北方元軍。但是,紅巾軍內部的派系鬥爭很明顯,其中回教、道教、佛教的勢力相互排擠,以至於三路大軍各自為戰,兵力分散,加上流動作戰,不能協調指揮,北伐相繼失利,戰爭形勢迅速逆轉,最終被元軍打敗。小明王與劉福通兵敗駐兵安豐。公元1363年二月,張士誠、呂珍率十萬大軍圍困安豐,劉福通遣人嚮應天府朱元璋求援。安豐陷落,應天就失去屏蔽,救安豐即是保應天。三月,朱元璋由金陵率兵親赴安豐救援小明王。殺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徐壽輝於江州稱帝自稱漢王的陳友諒趁機率60萬漢軍圍攻南昌,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朱元璋親率20萬明軍前去援救,兩軍開戰潘陽湖,明軍竟然奇蹟般以少勝多,火銃顯神威,毀漢軍巨艦二十餘艘,戰船數百艘,大勝!

潘陽湖之戰後朱元璋就在應天府稱王。應天屬吳地,所以朱元璋便自稱吳王。但據守蘇州城十數年的鹽販張士誠,早幾個月前就已在蘇州城稱吳王,史稱東吳。蘇州城又稱闔閭大城,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吳王闔閭奪得王位後命伍子胥建造的,此後一直便是吳地政治中心,所以張士誠在蘇州城稱吳王比應天府的朱吳王更顯得名正言順。朱元璋決意先發兵滅了張士誠,但軍中將領多為明教中人,為了政權穩定還以小明王的韓宋政權號令全軍。攻打蘇州是朱元璋稱王后的關鍵一戰,但開戰後卻久攻不下。此時,軍中謠傳小明王如坐鎮應天必能破城,朱元璋得悉後令廖永忠去滁州迎請小明王,但在瓜州渡江時廖永忠鑿破船隻將小明王沉江。

小明王死後,朱元璋就廢了韓宋龍鳳年號,稱1367年為吳元年,史稱西吳。但是,礙于軍中明教勢力強大,也為了印證自己即是真正的「明王出世」,朱元璋不久便改國號「吳」為「大明」。韓林兒是「小明王」,朱元璋便自封「大明王」,於1367年建國,國號「大明」。

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各地開始興建清真寺,包括南京,即便是朱棣建都北京,也沒少建清真寺,但是,不管是明太祖還是永樂帝,他們可以重用回民扶持回教,但絕不會公開承認大明王室與回教的關係,更不會大張旗鼓地推行回教,不僅如此,民間更是不許出現明教,自此明教這個名字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朱元璋和朱棣都清楚,推行回教會觸及到一個族群文化的根基,是儒家文人的底線,你可以靠武力殺光所有反對者,但你靠誰來反擊當時對中原虎視端端的蒙古軍隊和帖木兒帝國?

說到底,他們還是為了保住朱家的萬世基業。

所以,說謊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政治家從來都不說實話,歷史就是要任意打扮,為統治者服務!

謊言就是謊言,騙得一時,豈能瞞得一世,甚至萬世?

懂點元朝歷史的人都知道「亦思巴奚兵亂」,這是發生在(1357年至1366年)福建的一場長達近十年的軍閥混戰,因為發動戰爭的主要責任方是泉州波斯人領導的伊斯蘭教武裝組織「亦思巴奚軍」,因此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在兵亂期間,亦思巴奚軍割據泉州並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佔領了福州,還參與了興化的鄉族內戰,引發了福建沿海的多個派別參加的大規模混戰,後來又與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對抗,最後被元朝將領陳友定平定。這場兵亂波及泉州、福州、興化等地,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兵亂期間和過後還發生了宗教和民族仇殺,它重創了泉州、興化一帶的社會經濟,更導致當時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貿易大幅衰落,泉州伊斯蘭教也漸漸衰退。

在這之前的泉州,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20萬,城牆長度達30里,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更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港內停靠的船隻超萬艘,阿拉伯人、波斯人、猶太人、印度人和漢人大量雜居,形成了許多大規模的聚居區,這些聚居區被稱為「蕃坊」、「蕃人巷」,番漢混血兒被泉州人叫作「半南蕃」,元朝寬容的宗教政策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什麼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印度教和藏傳佛教等等五花八門地遍地開花。

最初,這些宗教組織都能做到和諧相處,但伊斯蘭教的野蠻擴張方式打破了這種平衡,隨著伊斯蘭教的逐漸壯大,伊斯蘭教內部的派別之爭更是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

亦思巴奚兵亂長達近十年之久,對泉州、興化一帶的社會經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戰爭造成數萬民眾死亡。因為戰爭和兵亂期間教派暴力對抗的關係,泉州很多清真寺都被毀壞,基督教也受到連累,羅馬公教的哲姆主教斯離開泉州,中國的基督信仰因而中斷,其他宗教如猶太教、摩尼教、印度教和佛教也基本退出泉州。

實際上在元朝建立後,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是分陸海兩條線路進入中國的。一條就泉州的海路,另一條就是西域的陸路。海路多是波斯商人和手工業者在泉州與南方漢人雜居並發展壯大。陸路則由蒙古人西征時在波斯地區從西域帶回來的回回人在戰後安排在陝西、河南和安徽山東等地與北方漢人雜居並發展長大。

至元末,河南和安徽發展成為明教的兩大活動中心,明教信眾多為回回人。

1351年,明教組織發動了紅巾軍起義,起義席捲了河南、安徽、山東乃至整個北方地區。1357年,紅巾軍遭到元軍重創。隨後,泉州波斯人的「亦思巴奚兵亂」爆發,趁著元軍忙於平叛泉州之際,朱元璋控制大宋政權成為明軍領袖。此時,元朝的造反派基本形成了三大勢力,即朱元璋控制的明軍、陳友諒的漢軍和張士誠的吳軍。這三大勢力中,張士誠得到了江南財閥及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大批元末文人名士的廣泛支持,被元朝政府成為最富有的造反派,而陳友諒則打著恢復漢室的招牌得到了北方漢人的普遍支持,成為兵力最多的造反派。此時的朱元璋雖說富不如張士誠,兵不如陳友諒多,但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宗教組織在支持他,那就是明教。

此時的明教經過戰爭的洗禮之後已經完全把白蓮教和彌勒教踢出局,完完全全成為了一個純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宗教團體回教,這是一個組織嚴密,有著崇高信仰的組織,他們很團結,戰鬥力非一般的強,這就是所謂「信仰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元朝政府為了防止各地造反派結成聯盟,在全國張榜告示明教即回教,明軍即回回人的軍隊,和泉州之亂的波斯人同宗同祖,而陳友諒則配合蒙古人大肆宣傳朱元璋就是波斯人,是比蒙古人更異類的異族,以至於漢人紛紛排斥明軍,造成明軍回漢內訌,加上陳友諒的「漢」字招牌對漢人的號召力太過強大,朱元璋決定先滅陳友諒,這也是軍師劉基的主張。1363年,陳友諒被滅。1366年,「亦思巴奚兵亂」平息。1367年,朱元璋攻打蘇州城,殺小明王自稱「大明王」滅東吳張士誠,1368年,朱元璋稱帝,「大明」王朝建立。

宗教成了雙刃劍

回教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國家,他們可以不稀罕明教這個稱謂,也鼎力支持朱元璋嚴厲打擊白蓮教、彌勒教殘餘勢力,但這一切支持的背後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希望你朱明王朝要向全國推行回教,最好是立為國教。但是,朱元璋的隊伍中可不僅僅只有回民,漢人的力量也不是吃素的,這些力量在建國後就是國家棟樑了,他們組成了大明文官集團的雛形,朱元璋必須要考慮他們的感受,所以,明初的朝政,軍隊基本上是由回民武將把控,如徐達、藍玉、常遇春、麻貴、沐英、馮國用和李文忠等等,為了消弱他們的力量,朱元璋把他們分派全國各地駐守邊防,比如甘肅、青海、四川、雲南、海南、廣東廣西等等。朝政則基本上由漢人操持,如胡惟庸、李善長、楊憲、汪廣洋和劉基等等,所以,大明的文官集團和武將集團不僅僅是文武之間的較量,更是漢人和回民之間的對立,而朱元璋則故意製造了這種對立,他則在這種對立中利用自己的權術掌握某種平衡,樹立自己的威權,已達到管理天下的目的。

最關鍵的是,朱元璋忌憚宗教對朝廷的把控,所以,他是不可能同意立回教為國教的。不但不同意,他還會利用儒家文人在輿論上對回教有所打壓,他則趁機做好人,支持回教興建一些清真寺。妥協是必須的,回教在朱元璋的糊弄下乖乖地遠離政治,只要你不插手我的軍隊和朝廷,我就讓你成為大明朝最大的宗教組織,朱元璋這樣做是有目的的,因為回教適當的壯大,對儒家文官集團也是一種震懾,意思是告訴他們,你們不要胡來,回教雖不插手政治,但實力不容小瞧,它永遠都是朱家王朝的堅強後盾!

當然,這一切都是秘密,僅限於大明高層之間的秘密,文人則利用朱元璋的這種忌諱,在編纂各種歷史文獻中刻意抹殺了回教在大明朝建國時期的貢獻。

元初的中國人被分為四種;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毫無疑問就是蒙古人,忽必烈尊藏傳佛教為國教,這成為元朝蒙古貴族的普遍信仰,但忽必烈的母親是克烈部人,一直信奉基督教。不過普通蒙古民眾還是信薩滿教,元朝西北宗藩之國則全部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忽必烈的那些兄弟們也都改信了伊斯蘭教。色目人則是特指中亞、波斯和阿拉伯人(當然漢蕃混血、歐洲人和印度人也包括在內,只是數量很少而已)元朝官員色目人勢力強大,90%信伊斯蘭教,而漢人則是特指北方人(北宋時期中國北方實際上一直被遼人控制,南宋時期又被金人控制,蒙古人滅遼金時留下了近八百萬遼人和金人,當然他們大多都是遼金的漢人,只有少量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而南人則是指南方人(南遷的漢人和當地土著如百越各部,當然還是漢人佔大多數),由此造成了明顯的族群對立,至元末這種對立就越發凸顯出來。

南人和漢人雖然都是漢人,但他們無論從相貌、語言、文化以及生活習性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們之間的對立也很明顯。從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國號「大周」和「漢」就可看出,以張士誠為代表的南人自認是周人後裔,華夏正統,真正的漢人,他們對陳友諒的「漢」血統是不認可的,而對明教的「大宋」政權更是不屑。實際上,此時的元、漢、大周和大宋政權,其實就是元朝官方劃分的蒙古人、漢人、南人和色目人的軍事武裝政權,他們之間的較量其實就是這四大族群之間的較量,本來,元軍是有實力消滅其他政權的,但蒙古人的內訌比漢人更嚴重,他們錯失了一次次最佳的機會,而漢人內部的不和同樣又給了朱元璋崛起的機會,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宗教信仰的力量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朱元璋的部隊其實是以回民和北方漢人為主的政權,但大明的建立讓他明白,這樣的人員組成結構是不合理的,對統一大業不利,他急需得到南方漢人的支持和肯定,但是蘇州城一戰打了近一年,蘇州人的頑強讓他明白,南方漢人尤其是文人對他很不友善,而是非常敵視。就算他怎麼解釋自己是華夏正統也沒用,人家就是把你當異族,非我族類,能滾多遠滾多遠!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曾是張士誠的謀臣,朱元璋不但不殺他還多次找關係請他出來做官,但施耐庵拒絕了。

《水滸傳》在明初是禁書,為什麼被禁?我們看看施耐庵的《水滸傳》都寫了些什麼?這是一部發生在宋朝的造反故事,107個梁山賊寇在首領宋江的帶領下總計108將先是反宋後又投宋,並在幫助朝廷剿滅了方臘(紅巾軍;明教軍事武裝,信仰摩尼教)的過程中被一一消滅。這和張士誠聯絡了17名膽大的鹽民總計18人先是反元後又投元,並在幫助朝廷剿滅明軍(紅巾軍;明教軍事武裝,信仰伊斯蘭教)的過程中被一一消滅的情節何其相似?

梁山最初是由王倫、杜遷和宋萬三位強人控制,後來被吳用用計滅了王倫讓晁蓋當了大寨主,但果實卻被宋江給竊取了。這是不是和紅巾軍最初是由明教、白蓮教和彌勒教組成的,後來小明王當了首領,果實卻被朱元璋竊取了有點相像?

宋江,字公明。宋即大宋,江即江山或政權,公明諧音攻明,又可理解為大宋政權乃明教是個公開的秘密。如果說歷史上的那個宋江之名本意並非如此,但在施耐庵在給宋江起的字(公明)和那些外號之後,就可證明他就是這個意思了。

宋江的四個外號很有意思。

黑宋江;說他不但長得黑,心也黑,身材還矮,其貌不揚,弄死晁蓋的手段真心夠黑。

孝義黑三郎;說他很孝順母親,其實他的孝義都是做出來讓別人看的,所以叫孝義黑三。

及時雨;他總能在關鍵的時候出現在關鍵的地方,而且仗義疏財,最關鍵的是能讓別人記得他的好,所以這雨下的很及時。

呼保義。保義是南宋時候武官的一個稱呼,叫保義郎。「保義」也是宋代最低的武官名,意思是說他是最低等的人,也可以理解為他喜歡咋呼自己是保家衛國的忠義之士。

實際上,真實歷史上的那個宋江並沒有像《水滸傳》所描繪的那樣,入據八百里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而是「橫行齊魏」,馬不停蹄,千里轉戰于山東、河北一帶。宋江本人更是高大威猛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帶頭衝殺,一度打得宋軍屁滾尿流。至於降宋滅方臘?沒有真實資料可以確實此事屬實。實際上方臘起義比宋江的起義規模要大的很多,他們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別上,施耐庵之所以在《水滸傳》中讓宋江投降宋軍並去滅方臘,只是為了影射張士誠的投降主義害了整個「大周」政權,本來,張士誠的大周政權是很得南方漢人乃至北方漢人擁護的,但自從張士誠降元,這個擁護大打了折扣,若不然,中國歷史或許就會重寫了。

總之,書中宋江這個人身上擁有的各種性格都是影射現實中的朱元璋的,故事卻是朱元璋的故事裡又有張士誠的故事,耐人尋味,施耐庵本人也客串了一把,軍師吳用何嘗不是施耐庵本人在張士誠軍中當謀士的真實寫照?吳用即無用的廢物也,藉此嘲諷自己在張士誠軍中的作用。

總之,朱元璋看一次便讀懂了《水滸傳》故事內容所影射的現實,被禁也就理所應當了。

解決宗教問題唯有民族融合

為了改變南方漢人對朝廷的敵視,朱元璋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對南方財閥豪紳大力打擊,將他們遷往貧瘠之地,讓那些反明組織失去資金支持,只能落海為寇成為海盜;另一方面卻對南方文人入朝為官大開綠燈,在大力推行科舉制時重新確立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尊崇地位,考試以儒家經書為主,並奉朱熹為宗,這在明初起到籠絡和控制文人及思想的作用,對他的集權統治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促進作用。

朱元璋鼓勵各族群之間通婚,尤其是鼓勵色目人漢化,王室也不例外,首先拿自己開刀,規定後宮選秀皆從民間開始,以淡化朱家血統里的回民成分。

創業難,守業更難,朱元璋為了大明江山的統一可謂用心良苦,後人都說朱皇帝殘忍毒辣,殺功臣不眨眼。試問,在如此一個惡劣的政治環境中,族群對立嚴重,功臣們都搞小團體,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的一步走錯都將是整個國家的傾覆,不狠點行嗎?

《明會典》稱,「太祖四十妃嬪,惟二妃葬陵之東西,余俱從葬。」

朱元璋的老婆很多,各個族群的女人都有,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跟他一起創業打江山的結髮妻子馬秀英,外號「馬大腳」的馬皇后了。關於馬秀英的回民身份在網上傳的很多,總結下來主要有兩點;

1;馬姓是回民大姓,當然漢人姓馬的也多,但馬秀英出生並生活在明教兩大活動中心之一,又是歷史上的回民聚集區,那她是回民的概率就很大了。

2;馬秀英是個文化修養很高的人,這樣的人不管是漢人還是回民,家境都不會很差。事實是馬秀英的養父郭子興確實就是地主豪強,而且是回民聚居區的豪強,明教地方領袖。另外,家境好的漢人家庭都會讓女孩裹腳,回民不會,而馬秀英外號「馬大腳」說明她的腳很大。腳大還讓眾人皆知,說明她經常拋頭露面,這在漢人大家閨秀中是難以想像的,在少數民族家庭里卻是很常見。

朱元璋的成功肯定是離不開馬秀英的大力支持的,這夫妻兩人在明軍中一個代表回民,一個代表漢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嗜殺成性,一個堪稱道德楷模,可謂最佳拍檔。

伊斯蘭興盛時期,凡是伊斯蘭教控制的國家基本都是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實際上就是皇帝也要聽命於教會,而教會控制著大明朝最強大的軍事武裝,朱元璋自然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他最忌諱的一點。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丙戌日,回教代表人物;大明皇后馬秀英去世,享年51歲。

1385年(洪武十八年)二月,回民武將領袖;大明第一功臣徐達去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譽之為「萬里長城」。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借著胡惟庸案誅殺了靖寧侯葉升,葉升是藍玉的姻親,殺葉升就是揭開了藍玉案的序幕。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明末清初的史家談遷說:「藍涼公非反也。虎將粗暴,不善為容,彼猶沾沾一太師,何有他望!……富貴驕溢,動結疑網,積疑不解,釁成鍾室。」他這話的意思是,藍玉不過是一個脾氣粗暴的將領,驕傲跋扈,不善於討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終於招致殺身之禍。其實非也,真實的原因是,徐達死後,藍玉便成為回民武將中的領袖人物,這才是朱元璋最忌憚的。藍玉死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殺了宋國公馮勝,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又殺了穎國公傅友德。

從此,大明政權內部的回漢平衡開始打破。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享年71歲。朱元璋駕崩幾天後,他的孫子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

朱允炆一上台就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便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黃子澄被朱允炆任命為翰林學士,齊泰精於禮和兵法,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方孝孺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被召為翰林侍講。這三位儒家學者的被重用代表了以漢人為代表儒家文官集團將掌控大明朝政,這引起了回民武將集團的強烈不滿。

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尤其是燕王朱棣,自幼便得大明第一功臣徐達親自教導,展現出非常的軍事才能。朱棣17歲時封藩,娶徐達長女為妻,駐守北平,直接面對常年騷擾大明邊境的蒙古軍隊。在往後的數十年的對蒙戰爭中,朱棣的功績贏得了朱元璋的好評,成為藩王中最具實力的人物,也成為大明新皇朱允炆的心腹之患。

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的重文政策實際上就是對回教的打壓,這讓回民集體倒向了軍事實力較強的燕王,加上朱棣的老婆是徐達的大女兒,這毫無疑問對籠絡回教勢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很重要的小人物;鄭和。

鄭和,1371年生於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

馬和的祖父和父親均名「哈只」。按伊斯蘭教的習俗,「哈只」是人們對朝覲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人的尊稱。中文「哈只」一詞,本由阿拉伯語音譯過來,意為「巡禮人」,即朝聖者。馬哈只娶漢女溫氏為妻並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為馬和。元時,雲南的伊斯蘭武裝實際控制著當地的政權,馬和一家也屬於這個伊斯蘭武裝的成員。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將領傅友德、沐英和藍玉率軍攻打雲南,這是一場回民伊斯蘭軍事武裝對色目人伊斯蘭軍事武裝之間的較量。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月六日,明軍大獲全勝。馬和的父親馬哈只被殺,數萬穆斯林被擒,此時馬和僅10歲,和380個同齡穆斯林孩子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之後被送入宮中或各地藩王府中做太監,這是馬和人生的轉折點,他被送進朱棣的燕王府。

數百個穆斯林太監在大明朝的後宮和各地藩王的家中伺候君王起居,除了明朝,估計沒有哪個朝代敢開此先例了。而朱棣,就是依靠這些穆斯林太監,隨時掌控著朝野上下官員乃至各地藩王的一舉一動。

靖難之役實質是回漢之爭

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就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先將朱棣的三個兒子留在南京當作人質,然後開始從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藩位,湘王自焚,余皆廢為庶人。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坐實朱棣將舉兵謀反的罪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

張信實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準備起事。朱棣先裝瘋以麻痹控制北平張昺、謝貴二人,請求朝廷遣反他的兒子們。朱允炆最初不信,宦官們不斷傳出信息讓朱允炆確定朱棣真的瘋了,1399年6月,朱允炆才准許朱棣的幾個兒子回到他身邊——這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決定;燕王朱棣終於無任何後顧之憂了。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南京。

朱棣的起兵反朝拉開了大明南北戰爭的序幕,這也成為南方人與北方人,文官集團和武將集團,南方武將與北方武將之間的戰爭。戰爭一開始就註定了南方人和朱允炆的失敗,大明後宮的那些穆斯林太監們已經被馬和發展成了回教地下組織,而首都南京又是回教總部(大明建國初期,朱元璋批准回教大肆修建清真寺和回民聚居區,以至於大明首都南京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回民,朱允炆的重文新政讓這些人在戰爭中集體倒向了燕王,最關鍵的是,南方軍隊的掌控者都是回民武將二代,他們根本不希望跟燕王開戰)。

燕王朱棣起兵後,長興侯耿炳文率軍與燕兵作戰失利,朱棣實際控制了北平。此時建文帝朱允炆在幹什麼?他拜李景隆為大將軍了。

李景隆是誰?他是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文忠的父親是回民,母親是朱元璋的姐姐,以父系血統論,李文忠是回民。所以,李景隆實際上也是回民武將集團的一份子。

朱允炆拜李景隆為將的消息傳到北平之後,朱棣興奮不已,為何興奮?此後的戰爭走向告訴了我們一切。

李景隆率50萬南軍進攻只有8萬兵力的北平,竟然無技破城,只好退駐北平郊外20里的鄭村壩,準備拉開架勢跟燕軍來個持久戰。此時,小人物馬和出場了。朱棣採用他的「計策」,親率百餘騎兵以中央突破戰術連破南軍7營,迅速衝進南軍帥營,令主帥李景隆陣腳大亂慌忙率軍逃竄,朱棣隨後率軍助勢掩殺......真的是這樣嗎?百餘騎兵連破七營?馬和真有這麼厲害?比三國的關公還厲害啊?據說他率領的是蒙古騎兵,驍勇善戰。呵呵,鬼才相信。蒙古人有這能力還會被朱棣打回蒙古草原亂竄?人家巴不得你大明軍隊自相殘殺好漁翁得利呢,會幫你?千萬別告訴我朱棣有蒙古血統,所以蒙古人才願意幫他。

反正不管怎樣,此戰朱棣以8萬兵力擊敗朱允炆的50萬大軍,馬和的計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實際上,一場戰爭的勝利絕不是體現在戰場上的,朱棣也絕不是被逼反的,早在朱元璋駕崩之前,朱棣就已經開始運籌帷幄,在馬和的操作下四處安插眼線,拉攏朝中官員,收買各方勢力,他早就已經盯上皇位了。現在,他只需要一個合理的奪位借口而已。

鄭村壩之戰後,建文帝朱允炆不但沒有追究李景隆的過失,竟然認為委任他的權力還輕(朱允炆身邊的穆斯林太監們真是敬業啊?總是不失時機地給皇帝出餿主意。),又讓李景隆統率大軍60萬進抵白溝河,謀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今北京)。燕王早就通過內線得知消息,率燕軍30萬人迎戰。幾輪大戰下來,李景隆再次逃跑,南軍潰敗,死傷10餘萬人。燕軍追至月樣橋,南軍再敗,死傷數萬,李景隆率餘眾「逃往」濟南。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建文帝將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卻並未治罪。不是建文帝不想治李景隆的罪,而是他實在是無將可用,有人說幹嘛不繼續用長興侯耿炳文啊?廢話,戰爭一開始就用過了,這不人家太老了,所以連連失利嘛?那為啥不用魏國公徐輝祖啊?他可是堅持效忠建文帝,還曾大破燕軍的啊?

你當朱允炆傻啊?徐輝祖是徐達的兒子,燕王朱棣老婆的親弟弟,徐輝祖的兄弟徐增壽就因為暗中勾結朱棣被建文帝手刃於宮中,徐達實際上也是被朱元璋逼死的,這種複雜的關係,朱允炆敢用徐輝祖嗎?而李景隆好歹是朱元璋的親侄子,加上又是他的親信黃子澄舉薦的,朱允炆不信他還能信誰?

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宋征、御史葉希賢紛紛上疏,認為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應予誅殺。舉薦李景隆的黃子澄也是氣憤不已,請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

此時的建文帝,早就對這幫文官失去了信任,更不敢對那些功臣之後舉起屠刀了,他也沒有能力對別人舉起屠刀了。

至此,燕王朱棣完全掌控了戰爭的局勢,由守轉攻。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建文帝憂懼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請誅李景隆(蠢貨,與其殺人,不如舉薦一個能將,這幫臭文人,簡直愚不可及)。建文帝不但不準,反而命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到燕軍營地請和,表示願意劃江而治,被朱棣嚴詞拒絕。

不久,燕軍兵至金川門。搞笑的是;李景隆與谷王朱橞大開城門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至此,南方的這幫儒家文人們才明白,他們都被朱棣和李景隆耍了。

就在眾人忙著迎接燕王入城之時,大明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史稱「金川門之變」。

可以說,朱棣的成功,離不開兩個人的「協助」,這兩個人就是馬和與李景隆。

永樂元年(1403),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便立刻封馬和為內官監太監,這是內官的最高官職,當年和馬和一起入宮的幾百個穆斯林太監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

永樂二年(1404),朱棣賜馬和姓「鄭」,改名為鄭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了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李景隆也混的不錯,朝廷每議大事,都位於班列之首。

至於徐輝祖,朱棣看在徐達和老婆的面子上沒有追究他,而耿炳文也是安徽濠州幫二代,暫時也沒追究,後來找了個由頭逼他自殺了。

朱棣的勝利,代表著回教勢力的武將集團重新崛起,一個全新的時代,永樂盛世開始了。這個時代是朱棣的時代,是鄭和的時代,也是大明回教最興盛的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海洋傳奇時代。(未完待續)

作者細雨中的呼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寬甸滿族自治縣端午節將舉辦滿族第二代喜登薩滿出師儀式
民國種了多少鴉片?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