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可悲的太極拳現狀!普及太極與真正的太極功夫有著天壤之別!

可悲的太極拳現狀!普及太極與真正的太極功夫有著天壤之別!

本文源自精武2009年03期,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今天探討的同時,早在10年前已有評判。太極拳界魚目混珠可見並非一天兩天之事了!

太極拳,向來被譽為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中的獨特瑰寶,甚至被視為中國武術的象徵與代表。尤其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代,太極拳運動更是蓬勃發展,傳遍海內外。

隨著太極拳的這種運動大潮,我國也相繼湧現出一批批的「太極大師」、「太極掌門」與「太極傳人」。令人吃驚與不解的是。現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極拳特級大師」來,真不知這「特級大師」是「特級」在什麼地方?(更多太極相關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Taichitang)

其實,從表面上看起來,我國的太極拳運動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也的的確確被弘揚得熱火朝天,轟轟烈烈。但是,只要我們實事求是地透過這種表面現象去仔細地看看其內在的本質,就會發現太極拳的這種現狀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令人十分憂心的。

首先,從學練太極拳的群體上來說,多為離退休的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則寥寥無幾。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無武術基礎,所以他們練拳都是由著自己的性子隨心所欲地練,根本就無法按照拳術本身的規格要求去做。

這就使得我們看到的好多太極拳習練者幾乎都是近乎站著練拳,並且是一舉動周身皆錯,諸如撅臀貓腰、聳肩縮脖、挺胸腆腹、低頭斜身等毛病比比皆是,不一而足。這些「滿身皆錯」的練習者,練習時間一長,便自然而然地又成為別人的「老師」與「教練」,如此以訛傳訛,錯上加錯,形成太極拳錯誤傳播中的惡性循環,只能是越傳越錯,越練越糟。試想,這是太極拳的普及與發展嗎?

傳統的太極拳,據資料記載和一些民間太極古拳的繼承者說,都是快慢相間,剛柔並濟,忽隱忽現,輕沉兼備的。反觀現在的太極拳,除極個別的傳統老拳外,幾乎都是鬆軟緩慢、一柔到底的軟拳與慢拳。甚至好多練習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軟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極即陰陽,陰陽即剛柔、緩急、虛實、隱現等等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純陰(軟、緩、虛、隱、曲等)與純陽(剛、快、實、現、直等)皆非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都是病拳與錯拳。

一味地慢、一味地軟,非但在技擊上獃滯鬆懈、笨拙緩慢而不堪一擊,就是在養生上也因過於著相緩、柔而使心神呆傻,心性受拘而靈光泯滅。其實,太極拳的松不是懈,柔不是軟,而是在經過抻筋拔骨的基本功訓練後,使筋腱伸長、骨縫拉開後進一步錘鍊所得的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彈性膨脹力。這種力松沉自然,肌松力棚,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柔內含剛,剛中藏柔,靈動活潑,變化自然。

如今的太極拳練習者,從不進行各種抻拉筋骨的腰腿基本功與站樁功練習,一上手便直接學練套路,眯縫著眼睛懶洋洋地尋找體會著所謂的「松」、「靜」、「緩」、「柔」。試想如此的練拳者,除了將自己練呆練傻、練軟練懈外,又能練出些什麼?

常聽練太極者眉飛色舞地說柔的目的是為了剛,慢的目的是為了快,並說「柔久自剛」,「慢久自快」。但在現實中。我們所遇持上述觀點和按照上述理論練功的人,卻從未發現他們身上有真正的剛和真正的快,除了遲鈍緩慢與鬆懈疲軟外。便是硬如木橛似的「頂牛勁」和蠻人打架般的「胡掄濫擊」。

誠然,柔是剛的前提,慢是快的開始,可我們拳術家所求的柔是真柔,慢是真慢。有了真柔和真慢,還必須要進行剛和快的專項訓練,不經此項訓練,任憑你的柔慢基礎多好,也是無法真正的剛起來和快起來的。所以,原傳的太極拳在柔行慢練之後,必須要結合忽快忽慢、忽剛忽柔、躥蹦跳躍、式快勁剛的拳架進行太極真功的練習,從沒有柔一輩子、慢一輩子而練出真正的太極功夫的太極拳家。

綜觀現在的太極拳運動者,從「名家大師」到一般的愛好者,莫不神采飛揚地大侃特侃太極拳是天下最好的拳術,是真正的「以柔克剛」、「以慢打快」的「內家拳」,此「內家拳」在技擊上以「內氣」擊人,觸人即出,放人即飛,在養生上可治療百病,返老還童。一提少林、八極、劈掛等拳,他們便撇著嘴露出一臉的鄙夷與不屑,輕蔑地恥笑道:「那都是些門戶大開,不堪一擊的『外家長拳』,一搭手到處是漏洞,並且不能養生,是自促死亡的戕生運動!」事實上,凡是練上述「外家長拳」者找這些「內家高手」切磋時,他們要麼立刻換一副尊容,滿臉堆笑地對挑戰者說:「我這只是修身養性、強身健體而已,哪能跟人動手!」要麼說:「太極拳視技擊為末技,其技擊手段主要是推手,你們練長拳的沒練過推手,沒法交流。」對此,「外家長拳」練習者們只好無可奈何地「退避三舍」。

「太極大眾」張口「內家拳」,閉口「外家拳」。殊不知這種可笑的見解。早在清末民初時,就被武林巨擘宋世榮宗師和孫祿堂先生完全否定並對其進行了精彩絕倫地論述。「太極大眾」今日還以此淺見誤人誤己,實為笑話!若從宋世榮宗師對拳術內外家的分析來看,當今的「太極專家」與「太極大眾」,其實都是地地道道的「外家」,與真正的「內家」連邊都沾不上。

再看「太極大眾」的「養生成果」,一個個到老年時大腹便便。肥肉堆積,手腳笨拙,動作遲緩,宛如大象。但被「太極大眾」鄙視之極的一些「外家拳師」,到老卻依然清癯矯健,行動敏捷,身手靈活,精力充沛。這種擺在眾人眼前的真實現象。實在是對以「健身益壽、養生延年」的「內家太極拳」的一種極大諷刺。

「太極大眾」還認為太極拳的技擊性是天下最科學、最厲害的。他們經常口誦「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等拳論口訣,拉著學生的胳膊「大顯神通」。向旁觀者講解演示太極拳「天下無敵」的神奇技擊性、實用性。講到興頭上,還要時不時的將為自己支好靶子的學生摔上幾個跟頭,推出幾個踉蹌,以顯示自己深厚的太極功夫。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上述眾多「太極高手」,在放開手腳與人搏鬥時往往沒反應過來便已痛遭連擊或「匍匐」在地了。這是為何呢?很簡單,現在的「太極大眾」誤將「推手」與「拆招說手」當做實戰技擊,認為「推手」和「拆手」便是太極拳技擊的最高層次,常將在自己學生身上使用成功的一些方法誤認為是真功夫而夸夸其談。

他們哪裡知道,原傳的太極拳中都有專門的喂手、散手訓練,在散手技擊上與其它武術門派非常接近,無非太極拳突出了一個「粘」的功夫。但這個「粘」字,要在激烈的真實格鬥中隨心所欲地使用,談何容易!從古到今,能在散手實戰中充分運用「粘」法贏人者,實屬寥寥。張三丰、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王蘭亭、李瑞東、孫祿堂等這些以太極技擊功夫立足武林的前輩,其輝煌成就早已成為歷史。

自露禪之孫澄甫開始,太極拳便逐漸走向單純表演、健身路子。近一二十年來,太極拳的真東西丟失得更多。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前的太極拳已大多是一具空殼,散手功夫也基本上淪為「廣陵散」,難得一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情況,決非鄙人糟蹋太極拳。

說句讓「太極拳大眾」難堪的大實話,當前武術界其它門派研究技擊的武人,對太極拳根本就不屑一顧。在任何時候,他們只要一聽對方是練太極拳的,便立刻對其「敬而遠之」,根本不屑與之談拳、交流。

如今的武術刊物上,有關太極拳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仔細一讀便會發現,這些文章大多出自「晨練操友」之手,淺薄空洞得根本不值一讀。另外,還有一些妄談陰陽、故弄玄虛的「文人太極拳家」,大談特談玄之又玄、空之又空的空理。一系列惑亂人心的「太極玄理」層出不窮,令人啼笑皆非。

有時,放幾張弄虛作假髮人放人的照片,以顯示自己的功夫。那麼,照片上觸人即起的「太極高手」,敢不敢與我們這些不會推手、只會散手的一般武術愛好者試一試呢?我真希望你們能輕鬆自如地用太極將我們彈飛或擊起,讓我們親身感受一下太極神功擊人的滋味兒。

總之,現在廣泛普及的太極拳,是徒具外形的「理論拳」與消遣玩耍的「老頭拳」,與真正的太極拳與太極功夫有著天壤之別。(上文作者:車星辰)

太極拳的悲哀現狀:他為什麼只會練拳,不會用?

當今,有些練習太極拳術幾十年,自認為拳法較好的人,總試圖利用一些表演比賽拿到金牌銀牌聊以自慰或在人前賣弄一番,誇大其藝。但現實中多數人卻是弄巧成拙,所獲得獎牌榮譽與真扣實斗相比蒼白無力,練而無用,只有敗北的尷尬場面,令人汗顏。

筆者有位武友,在國內些表演及正規比賽中成績卓著,曾取得多枚獎牌,但缺乏實戰經驗,較技時戰績敗多勝少。他與筆者交談時說,如果他的情況對學練太極拳的人有改進和借鑒作用,願解剖自己。

武友先後拜在三位太極拳名師門下,並歷訪名家,從1981年開始至今二十餘年苦練不輟,他拳架規範、套路嫻熟,並多有心得,在同門師兄弟中是位佼佼者,在當地很有影響,是位「名師」。但談起拳術實戰時他卻很慚愧,所會的功夫,在推手時還能發揮作用,散打時則自感踢、打、摔、拿無法施展.太極拳的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震彈發力、一彈而起、傷筋挫骨、犯者立仆、出奇制勝等等技巧更淡不上,師傅所授的手、跟、身、法、步的套路招勢在實戰巾無用武之地,如同擺設。據說此現象並非個別,不少太極拳愛好者或功夫很好的練家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這就需要問一問自己或朋友為什麼會這樣。

反思------多年來,武友在太極拳學習方法上所接受的是以套路為主的訓練方法,是一種典型的架勢傳授,從單勢到整個套路學習基本上是手的角度、身軀的高低、眼的方的方向、左腿兒分勁、右腿幾分力等等的零件式訓練。這種訓練要求嚴格、絲毫不能差,使學練者認為太極拳難學、難練。往往自己練習幾十年的套路給師傅演練看,不是手高了,就是角度轉大了,還是毛病百出。應該指出社會上一些人練習拳術是學改、改了練、練了改,但在師傅面前演練拳架時還是永遠練不對、做不準確,這是普通現象。因此學生也養成丁一切圍繞套路練習,「死練拳、練死拳」的現實處處可見。學拳者把精力用在練好套路、拳架卜,但卻無心、尤精力探討實戰技藝,嚴重忽略了太極拳的實用本質,在與人交手、真打實斗時才就會嘗到苦頭。

死記硬練已成為太極拳運動發展的一大障礙。因學拳架、定拳架、練拳架、改拳架佔去太多時間,實不可取。俗話說:「規矩盡而變化生」。孫、楊、吳、武等式太極拳雖出自陳式太極拳,但均自成一體,其招同名但其勢變化大,向實戰效果則豐相同,能發對方於丈外。筆者認為,拳勢只要不違背拳理,套路熟練後,就不應在架勢的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糾纏。因實戰時對方是運動的,出手或起腳、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異的,只用同定的一成不變的動作去應對千變萬化的局面是難以取勝的。拳架熟練後耍多注重內里修鍊,拳諺曰「不在架勢,在氣勢」,就是這個道理。

反思二練拳者缺乏實戰意識,雖然下功苦練,招勢熟練.掌握了太極拳的一些規律和推手知識,實戰時卻不能學以致用。主要原因:一、拳師授徒過於機械,只講套路和推手知識,不言散打。師傅即使傳授拳的技擊作用也只是「專門」挑幾個動作檢驗學生,或設計一些小「圈套」等著學生去鑽。有的師傅教導學生使用招勢時,師傅已開始動作了,先學生一步,故而能化掉來力,能把學生髮出去使白已的功夫顯得很神奇。當學生冷靜下來回頭一看,卻發現自己原來是中了師傅的「計謀」、雖然自已被化掉、反彈出去,卻是師傅的意識指導學生髮放,而不是師傅隨心所欲、隨人變化而技擊的,也不是學生突然襲擊。這種技擊均有主觀性,所以,此種訓練方法實質上並無實際意義。二、過於相信「拳打萬遍.神靈自現」的說法。師傅說「東西都在拳架里」,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但如果學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一味苦練而不去深研其實質,則是貽害無窮。拳架的練習,必須是在明白招一勢的關係及其作用後才去苦練的,作用不明是練盲拳。正所謂「夢想歷年,談話終生,一旦交手,兩手凈空」。但也有個別學生有悟性,路子也很正,只是一說練拳便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甚至一曝十寒,這種練法同樣難以成功。三、有自滿思想有的人只會套路練習和推手知識就妄稱自己已得法,不能正確領會拳架、推手與散打三者之間的關係,與人交手時較勁用力,背離拳理,難出功夫。套路的鍛煉需活學活用,勢勢明白,招招清楚,要符合「練拳時無人當有人」,與人空手時「有人當無人」的實戰要求。只有這樣長期演練下去,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反思三名家箴言無所不及.如不深研其精華,負笈從拳,便很難正確理解太極拳的奧妙。假如僅從拳論拳經的字面去理解,以字解字,認識膚淺,甚至還有可能會曲解拳論拳經的本義。當今之世,拳家著書立說已成時尚,個別著作者的理論標新立異,夸夸其談到把原本很簡單的道理說得既複雜又神奇,一旦被深究其理竟然會前後相矛盾;也有的名家過於保守,把一個完整的理論說一半留一半,如同一台運轉的機器,師傅只給徒弟講解機器的零部件,而不說它的工作運行原理,使聽者茫茫然不明其理,更讓學習者感到無所適從。這也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摸著鼻子就說象是妊的,摸著腿就說象是圓的,習者終難融會貫通。

古今拳論之多可用車載斗量。學者要窺全豹,必皓首窮經。然而,終因拳論學說精華與糟粕混雜,如不理解其實質,極易誤入歧途。所以,學者必須善於在實戰中去除糟粕,明辨真偽,不斷進行揣摩和反思,善於總結經驗,學會用新的認識對照自己所學所練進行檢驗,並能從中得到提高。

當今一些太極拳練習者演練拳架規範,行雲流水、陰陽兼備、開合有致、剛柔相濟、完整無缺,推起手來能攻善守,甚至還會發人丈外,但散打時其拳架如同擺設,學而無用的現象較為普遍。為使廣大學拳者少走彎路,避免出現那種重套路輕實用的鍛煉效果,筆者希望有志於弘揚和光大太極拳的朋友們,要敢於拋開門戶之見,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把那些「秘傳」和「秘訣」奉獻於世,真正做到門廣之間可以取長補短,能夠互相借鑒學習,以達到共同進步和推動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向更高境界發展的目的。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打手歌逐句分析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