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孤獨並行
又是端午節了,龍舟粽子,有些文青也會登高吟《離騷》《九歌》,早上吃的粽子卻總不免吐槽肉太少。
日程排的滿滿當當,晚上是跟父親還有爺爺奶奶一起吃,中飯是在家裡吃。
對,中飯是跟外婆母親她們一起。
一面是爺爺奶奶,一面是外公外婆,不知道你發現我要講什麼了沒有。
題目我暫定為「孤獨」,這裡不是個人情感上的孤獨,而是一種倫理上的孤獨。柏拉圖說,人註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我覺得,柏拉圖這裡強調的是情感孤獨,因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是每個人註定承受的。
再來講講倫理上的孤獨吧。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看過《薛平貴和王寶釧》,就是那個團團圓圓的大結局,粉飾太平的結局!儒家將個人放入社會群體中(「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雖然是言個人,卻始終圍繞社會利益),法家又規定社會利益永遠個人利益。由此,中國便漸漸喪失了倫理中「個體的情感」,也就是我借蔣勛老師之言的「孤獨」。
張愛玲對《薛平貴和王寶釧》的看法則投射著典型的西式文化。她說,代戰公主這樣一個掌兵權,有才華的公主做二房,那原配還能活多久,想想都可怕。這是一段很了不起的評論。她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太平美滿」的傳統倫理觀念。
OK,接上文。一邊是爺爺,一邊是外公。說心裡話,我極度厭惡這種稱呼,它彷彿限制了個人的情感,將個人情感死死地固定在傳統倫理已經劃分好的局域內,這片區域規定了人不許有自己的倫理孤獨,因為它早已為每個人規定好了親疏遠近。
當我們嘗試著打破這些局域的時候,也便有了流言蜚語,有了貞節牌坊,有了忠臣孝子(我不是說這些錯誤啊)。
個人而言,我母親的爸爸與我最親,可我卻不得不喊他「外公」,當我厭惡起這個「外」字的時候,我叫他「阿公」,權當反抗。
但反過來說,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在倫理認知上也還是孤獨的,抱的越緊內心越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路,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
又同樣一個最大的掩護「愛」,讓我們可以對抗恨,卻無法對抗愛。久而久之,個人倫理上的孤獨便形成了。
唉,什麼時候我們享受這方面的孤獨能如文章開頭的文青登高吟誦那樣容易呢?
(文本內容引用蔣勛《孤獨六講》P285)
有生活感悟或者雜記心得,歡迎投稿。公眾號微博:枯葉青衫喜歡請關注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