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告訴你一個生活快樂,工作順利的秘訣!

告訴你一個生活快樂,工作順利的秘訣!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蘧伯玉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名瑗,今長垣縣伯玉村人,生卒不詳,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是一位賢人。他在20 歲的時候,就能認識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的重要,把以往的過錯盡量改正。雖然天天認真努力在改,改了一年,到21 歲時,覺得過去這一年改得並不徹底,不究竟。在22 歲時回顧21 歲時像在夢中一樣。到了50 歲還能認識49 歲時的過錯。

古人改過如此精進,這位大賢人的可貴在於他能夠堅持改過,實實在在地做功夫,值得我們效法。不知道自己過失,這是一個人最大的過失。因為不知道自己過失,就不會有心去改過。沒有改過的念頭,這個過失的累積,由小過累積就成大過,由大過累積成為巨過,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許許多多的凡夫,為什麼死後墮三惡道?緣由就在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不知道改過。由此可知,袁了凡居士所講的「明須良朋提醒」非常重要!

因為蘧伯玉的典故,古人常把50 歲稱為「知非之年」。在《論語》中有多處提及蘧伯玉,記載了孔夫子與蘧伯玉之間的交往,從中可以看出孔夫子對他非常敬佩。《論語·憲問》中載,蘧伯玉的弟子說老師總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卻還是辦不到。《論語·衛靈公》中孔夫子把蘧伯玉稱為君子,稱讚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說蘧伯玉有道家隱者的情懷,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出來做官,在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把自己的才能掩藏起來。

《地藏經》中講「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就是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惡念惡行的人太多了,應該時時提起正念,即時反省自己。此處通過蘧伯玉從20 歲開始一直到50 歲還能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改正以前過失的例子,來說明時時刻刻持之以恆反思自己過錯的重要性。

蘧伯玉去世後,後人慕其賢,在其墓前建有祠堂碑文曰:「先賢內黃侯蘧伯玉之墓」。從蘧伯玉的身上可以看到古人堅持不懈地改正過錯的執著精神。

從修行上來講,蘧伯玉是最好的一個典範,我們要向他學習。袁了凡居士到晚年也學蘧伯玉,自己在改正過失方面也是非常的堅定。他知道勇猛精進的重要性,要加速度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功效越來越顯著,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快樂,事業越來越順利,確確實實做到了災消福來,真實不虛。

他在立命之學中說:「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對於我們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不斷地反觀自身,反省自己的言語行為,使之符合於一定社會的道德準則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加和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