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台幣背後的賺錢邏輯,真的說得通嗎?

平台幣背後的賺錢邏輯,真的說得通嗎?

01

平台幣背後的賺錢邏輯

提到今年幣圈最火的關鍵詞,就不得不說「平台幣」,以BNB為首的平台幣在近一年內一個個湧現,光是叫得出名字的,諸如OKB、HT、BIX、ZB、CEO等等,就能列出一長串來。平台幣,似乎已經成為交易所生態的標配。然而,平台幣之所以這麼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家跟著它們賺到錢了。

平台幣的造富傳說並不少見。在今年一月份BNB就曾迎來一輪暴漲,價格在短短兩周內翻了三倍,而如果從它誕生的整個周期來看,這種增長更是令人瞠目結舌——誕生不到一年的時間裡,BNB足足翻了百倍。除了BNB以外,OKB、HT等平台幣也同樣屢獲碩果。如此閃耀的成績,自然吸引了幣圈多數人的矚目。

然而,這些平台幣背後的賺錢邏輯真的說得通嗎?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進行分別討論,因為每個平台幣的理念各不相同,其背後的賺錢邏輯也互有差異。

BNB的理念比較簡單粗暴。它背後的賺錢邏輯有些類似於股票分紅,用戶賺到的錢與交易所本身的運營成果息息相關,說白了,持有BNB就像是獲得了交易所的分紅權,相當於間接享受到交易所的利潤分成。那麼,交易所又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事實上,它的實現手法也秉承了簡單粗暴的理念——那就是回購機制,交易所在每個季度用當季利潤的20%回購BNB,並將其直接銷毀,在總的資金盤不變的情況下,幣的數量減少了,其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OKB和HT則要更複雜一些。比起股票分紅這樣簡單粗暴的模式,雖然它們也帶有平台分紅的屬性,但它們更像是一種董事會投票權,用戶通過持有OKB和HT,直接參与到整個交易所的決策行為之中,而這種決策的結果也將反映在交易所未來發展以及幣價之上。因此,相對而言OKB和HT價格中多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其賺錢邏輯反映在持幣人的總體意識以及市場趨勢之上。

以上這幾匹平台幣中的黑馬已經在市場上存在了一段時間,即便還沒有達到發展成熟的階段,但也經歷了多次考驗,其背後的邏輯獲得了一部分人的認同。下面要說的這一匹黑馬,幾乎是橫空出世、一飛衝天,然而圍繞著它的爭議卻也非常巨大,甚至讓人懷疑它根本就是套路。

它就是FCoin的平台幣FT。

02

標配還是套路?

FT在開盤時僅僅價值0.09元左右,而近日最高飆升至7元,相當於翻了70多倍,根據其官網交易手續費數據推導得出,其日交易量曾一度超越2000億人民幣,即便其中或許存在一部分平台刷量問題,但這一數據依然足以吊打許多其他幣種,成為幣圈強有力的一匹黑馬。人們如此追捧FT,原因還是賺錢。那麼,FT背後的賺錢邏輯究竟是什麼呢?

平台幣FT從一開始便主打的一個理念,就是「交易即挖礦」。簡而言之,用戶的交易行為相當於挖礦,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交易手續費通過FT百分之百返還給用戶,乍看之下,這幾乎就是將原本屬於交易所的利益大幅返還給了用戶,但事情其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FT的交易挖礦模式不設硬頂,也就是說,用戶可以不受限制地享受與交易手續費等值的平台幣獎勵。其次,FCoin推出的邀請好友獎勵計劃,可以讓用戶享受被邀請者90天內交易手續費20%的獎勵。這也就意味著,通過一定的賬戶操作(如一人開設兩個賬戶進行互相倒手),就可以近乎無限地賺取收益,而龐大的交易量也會持續拉高幣價。

然而只要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挖礦不設限,意味著平台幣將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發放並解鎖完畢,可想而知,如此短的時間內幾乎不可能完成整個交易所的生態建設,而且這種滾雪球一般的收益模型要求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以支撐其平台幣價格,一旦資金流入不足以支撐幣價,很可能就會引起幣價的大幅下降。

將交易行為轉化為挖礦,這一理念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它是一種讓用戶享受平台或者整個生態成長紅利的有效方式,然而這種不設硬頂的獎勵模式卻引來了大量的刷單行為,從而讓市場發展不健全且不可持續。

03

讓你賺錢的不是平台幣

相比FCoin的平台幣FT,類似BNB、OKB和HT這樣的平台幣在模式上似乎要合理一些,但它們同樣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面臨交易所被盜、黑客攻擊、負面新聞等情況之時,這些平台幣的價格往往會出現大幅波動,價格趨勢圖往往令人觸目驚心。

從上面這些案例中我們不難總結出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那就是——讓你賺錢的並不是平台幣,而是平台/生態的成長本身。

脫離了平台或生態,平台幣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而平台幣所面臨的問題,正是平台或生態本身所面臨的問題。

思考下來,這些問題其實主要來源於交易所的中心化屬性、平台幣的挖礦模式、整體生態建設等方面。

由中心化的交易所發行的平台幣,天然就具有中心化的屬性。大部分平台幣數據不上鏈,造成其透明度嚴重不足,黑客攻擊和市場操縱的風險便大大增加。更何況,目前大多數中心化交易平台同時承擔了資產審核、交易撮合、交易數據保管、資產託管、系統風控、交易清算和結算等多重角色,幾乎可以說是集投行、交易所、券商、託管銀行、登記結算公司於一身,其中只要某一環節出現問題,便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歷史證明,平台產生的損失,將直接體現在平台幣的幣價之上。

平台幣不夠成熟的挖礦、獎勵模式,也會成為平台幣的一大絆腳石,甚至直接關係到平台幣的未來潛力。「交易即挖礦」的模式似乎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風口,FCoin大打其牌,其他交易所的平台幣也緊隨其後,大有跟風之勢。即便如此,正如前文所述,無論理念上多麼新穎,一個不成熟、不可持續的挖礦模式對平台幣未來的影響依然會是巨大的。

事實上,平台幣相當於用來構建生態的一種工具,即便這個工具做的再好用,如果生態本身建設得不夠得當,那麼平台幣也會失去用武之地,淪落為投機炒作的工具而已。

總結一下,想要真正構建一個有價值、可持續且優質的平台幣,必不可少的幾點要素就是:

1.符合區塊鏈思維,實現去中心化(數據上鏈是基本)

2.擁有一個成熟、邏輯自洽的挖礦模式

3.能夠構建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態體系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三點,那麼平台幣自然就有了內在價值,不管最終是增長十倍還是百倍,其賺錢邏輯也就完全說得通了。那麼,現在市面上是否存在能夠做到這些的平台/生態?

遺憾的是,至少現在來看,這種平台/生態是不存在的。

不過確實有這樣一個項目,大有迎難而上之勢,正在力圖實現以上這三點,它就是DAEX。

04

清算即挖礦

說到DAEX,一些人可能不太了解。這個項目很少自我炒作,似乎一直保持著較為低調的態度,不過從它官方發布的白皮書中,我們卻看到了業內少見的務實和嚴謹,他們看上去確實是想把「分散式數字資產清算生態」這樣一個概念落實下去。

為了構建這樣一個生態,DAEX的做法是將交易、清算和託管進行分層,通過獨有的清算鏈和錢包體系,將交易所因中心化而面臨的風險降至最低。對於比較了解金融行業的人來說,相信這種做法並不陌生,因為中國早期的證券行業就經歷了這樣的演變,當時由於客戶的資產都託管在券商手中,券商便能夠隨意支配客戶的資產,由此發生了很多客戶資產被券商挪用的事件。最終許多券商因無法償付客戶資產,而被迫關門。直到後來證監會實行第三方資產託管,客戶資產被券商挪用的現象才得以終止。這樣說來,DAEX其實就是將交易所本該擁有的存在形態向前推進了一把。

在DAEX的理念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清算即挖礦」這一挖礦模式,它早在「交易即挖礦」這一概念開始在業內風靡之前就已經被DAEX團隊所提出,而且還更進一步,通過清算價值因子、ASPOS共識、挖礦收益對半衰減等機制,保證了挖礦模式和整個生態的可持續性。DAEX生態的參與方,包括個人、交易所和機構用戶等都可以通過為清算記賬生態作出貢獻,從而獲得一定的挖礦獎勵。

簡而言之,如果說「交易即挖礦」是將屬於交易所的利益返還給用戶,那麼「清算即挖礦」則更進一步,是將整個交易生態的利益返還給了用戶。

既然如此,生態似乎是DAEX今後發展的關鍵所在。經過一系列的取證,我們發現DAEX在構建生態方面確實暗暗下了不少功夫。

一方面,DAEX 成立了DAEX FUND(分散式交易和清算基金),把握區塊鏈3.0投資邏輯,揚之所長,未來將專註於分散式交易所、錢包、跨鏈、資產管理等賽道投資,為行業合規做出應有貢獻。第一期,DAEX基金會將拿出1億DAX和ETH資本,並聯合各大投資機構共同建設健康的數字資產交易生態圈。合作投資機構中包括了得資本、JRR、量子鏈基金會、J One Captial、ChainPE、八維資本、InnoNext、雷盈科技、哈魯資本等在區塊鏈交易所、錢包等垂直細分領域擁有豐富投資經驗的機構。

另一方面,DAEX已經為多家交易所提供交易和清算技術服務。並且與慢霧科技等區塊鏈生態安全公司和社區、律所、DRC風控平台建立了戰略關係。以DAEX Fund投資和戰略支持的交易所,也將成為第一批採用DAX代幣作為清算媒介和平台幣技術藍本的交易平台。

從項目誕生的背景到技術實現上的考究,從完整生態的建設到經濟模型的確立再到項目路線的規劃,我們看到DAEX在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充分考量,力求項目現實可行。如果說現階段誰是最適合做平台幣的底層公鏈,我們毫無疑問會推薦DAEX。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鳴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一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