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投資思維與批量收藏

投資思維與批量收藏

青眼有嘉

王嘉(批評家)

藝術品投資作為理財方式,有這樣三重境界:一是靜態思維前提下的「低買高賣」,針對某一件具體的書畫作品仔細盤算,以低價購進、高價出售為原則,從中賺取價格差。二是動態思維前提下的「低買高賣」,這裡買一件,那裡買一件,這件不賺錢不要緊,只要那件能補足虧損,年終算總賬的時候有所盈餘即可。三是互聯網思維下的價格戰,俗稱「走量」。哪怕「低買低賣」,只要達到一定的積累,有足夠的基數,同樣可以得到應有的商業利益。

不管以怎樣的方式做藝術品收藏,如何讓資金鏈閉合,產生良性循環,才是最關鍵的。無論多好的藏品,如果在資金底氣不足的情況下「砸」在自己手裡,那都無異於一場從物質到精神的磨難。大部分情況下,把收藏落腳於「藏」其實是最簡單的收藏理念。有錢買買買,但下訂單,無問西東,這種「純買團」誰都會做。而如何把藏品變成活的循環,在收藏領域不斷追求升級換代,把收藏做成一番事業,則需要研究其中的規律。任何跟「術」有關的因素,都是有技巧的。算術、藝術、醫術、技術……而藝術品投資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以藝術品為載體的資金鏈運作術。何時買進,何時拋出,非為天時,抑亦人謀。

常有朋友在聊天時談到,某畫家的市場身價提升,是炒作的結果。筆者忍不住反問,君不妨也炒作一把試試?且不說資金是否充足,但凡有資金而如何運作,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世上最難的無外乎兩件事,一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的頭腦。炒作式的投資行為,也只有在把藏品變現之後才有實際意義。否則,有價無市的炒作無異於唐吉坷德大戰風車,贏了如何?輸了又如何?並且,「炒作」之所以為人不齒,無外乎因為其濫用了市場規律。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樸素的原因恐怕在於,因「炒作」而吹起來的肥皂泡,總有破滅的一天。

書畫家也罷,投資者也罷,在市場前提下的共同出發點,無外乎期待書畫作品「物有所值」。書畫家的全部努力,未必在於追求作品能賣得如何。而投資者的全部努力,則肯定是為了藏品賣得更好。基於資本實力的差別,投資者至少有這樣四種類型:一是超強型,是收藏班裡的尖子生。置身於資本的最頂端,那些最貴的、最珍稀的、最經典的、最有影響力的書畫作品,比如億元對決,主要是他們之間的故事。二是強大型,是收藏班裡的優等生。置身於資本的高端,做最熱的收藏。流行在市面上的名家、名作,都是他們的心頭肉。三是常規型,是收藏班裡的普通生。他們主要是中產家庭,喜歡藝術,有一定的資本實力和審美鑒別能力,追求品位和檔次。市面上的品相好、價錢適中、耐看、好賣的作品,基本在他們之間流動。四是粉絲型,是收藏班裡的走讀生。收藏多屬偶爾為之,或者說白了常常也只是一種激情消費。愛做夢,是他們的共同特點。比如,喜歡炫耀從某某那裡蹭到一件作品,喜歡悄悄地把作品拿給行內的朋友諮詢值多少錢,就是這類的藏家。

對於藝術市場而言,常規情況下還是得有一定的流通量和保有量。對於投資而言,試圖像守株待兔那樣「撿漏」的情形也不屬於常態。有投資眼光的藏家,應該在批量收藏方面做些判斷。前提是,書畫作品質量高,不妨可以長期關注並達到一定的收藏量。一鎚子買賣,那只是某些「行商」們的經營方式。而對於「坐商」而言,長期有效的投資行為,才是培植市場的智慧之舉。無論是初出茅廬的青年藝術家,或者是已經功成名就的中老年書畫家,看準了就買,批量式地買,尤其對於收藏班裡的普通生,應該更有現實意義。依賴於撿漏而發家致富確屬不易,而以對藝術的誠懇態度和長期積累去做投資,終究會迎來市場的回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