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北京小伙一招「飛龍在天」,榮獲ICRA 2018最佳無人機論文

北京小伙一招「飛龍在天」,榮獲ICRA 2018最佳無人機論文

編輯 | 麻粒兒

微信 | ai_xingqiu

網址 | 51aistar.com

關於無人機,你腦海中第一反應的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有沒有比這種的更酷炫的無人機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見過這種長得奇形怪狀,伸著長長的機械臂,可以抓取物體的無人機,這個無人機還可以利用機械臂進行間歇停留。

這種無人機和機械臂組合作業打破了機械臂智能在固定位置作業的局限性,使機械臂的靈活性變得更高,給無人機的功能擴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比如在解決施工維修工作的同時也可在空中作業,進行收集危險物質和船舶貨物,對有毒有害的檢測工作提供有利幫助。

這個機器人是來自日本機器人公司Energid創造,目前正在探索國際空間站(ISS)使用移動機器人平台的第一階段。

還有比這種空中智能機器人更炫酷的么?最近在ICRA 2018最佳無人機論文中有個飛龍無人機火了,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可以進行三維變形,伸縮自如。這也能行?

這個機器飛龍,出自東京大學JSK實驗室。關於這個實驗室具體的內容後續再說,先重點關注下我們的主角。

會飛的機器龍正式的名字叫:DRAGON。

這個名字也有點兒意思,跟咱們想像中的龍的英文單詞還不一樣,事實上是一個縮寫,全稱:Dual-rotor embedded multilinkRobot with theAbility of multi-deGree-of-freedom aerial transformatiON。亮點已標紅。

翻譯過來就是:具有多自由度空中變形能力的雙旋翼嵌入式多連接機器人。

還是叫他小飛龍吧,小飛龍是一種模塊化的飛行機器人,每個模塊上都有一對涵道風扇推進器,可以驅動模塊在任意方向上移動。目前最多可以組成12個模塊相互連接。大概長這個樣子。

所有的模塊通過電動鉸接連接,這個飛龍的神經中樞是一塊Intel Euclid,動力來自電池組,能夠提供三分鐘的飛行時間。

小飛龍的每個模塊上都有一個分散式的控制板(標記為neuron神經元),電子速度控制器(ESC)控制涵道風扇。涵道風扇推進器可以滾動和俯仰以在任何想要的方向上引導機器人。

下圖的小飛龍展示的就是其「鑽洞」技術。

在各個模塊的協同合作下,小飛龍就可以在空中完成變形飛行的動作。例如可以變形成為正方形、蛇形、或者其他設計的形狀。能夠改變形狀的性能可以允許小飛龍在小空間或者不規則的空間範圍來達到目標。

與地面機器人相比,他會飛,與空中無人機相比,他比較靈活,可長可短,未來其功能應用想像空間較大,給其他無人機設計開發者提供了很好的拓展思路。

JSK實驗室成員Fan Shi把這個飛龍描述為:「硬體設計的突破,它以美麗的方式將涵道風扇驅動的操縱臂連接起來,組成空中機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研發的第一作者是來自北京的小伙兒趙漠居,趙漠居在東京大學學習,已獲得博士學位,一直專註於可變形飛行器的研究。去年發表過的一個研究成果,就是能夠在二維空間中實現變形的機器人。(如圖,在同一個平面內進行變化)

東京大學JSK實驗室,在機器人界非常有看頭的實驗室,此前我們曾經報道過的會出汗的機器人就是來自於此實驗室。(友情傳送門:【趣聞】能做俯卧撐,還會「累」的流汗,這個機器人成精了!)

該實驗室創建於1977年,由日本傳奇機器人學家井上博允牽頭創立,40年來影響了眾多的機器人學者。

在實驗室里創造的機器人與效力在工業界中的機器人相比更加具有想像力,因為沒有商業化變現的壓力,學校實驗室的老師帶領學生團隊發揮想像,給商業化的機器人們帶來更多可以借鑒的思路。

未來的無人機還可以長成什麼樣?能夠做什麼?一切都充滿了未知與期待。

如果你想了解

最前沿的AI技術和場景應用

一網打盡AI界前瞻科技和深度報道

歡迎關注AI星球,並轉發朋友圈為我們打Call~~

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創造優質內容的不竭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星球 的精彩文章:

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AI新「戰局」
Uber新專利:用手機AI檢測乘客是否醉酒

TAG:AI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