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托養」的不是土雞,而是貧困戶的致富夢

「托養」的不是土雞,而是貧困戶的致富夢

在養殖場里幹活的董新凱。 本報記者 洪光越 攝

本報記者 洪光越

6月21日,三亞日報記者驅車從育才大道拐進玉林村的羊腸小道,3分鐘車程便到達董新凱的養殖場。放眼望去,數千隻土雞藏身於橡膠林中,一座座藍色鐵皮屋顯得格外醒目。這些土雞的「主人」大部分是育才生態區的貧困戶,「管家」則是6年前從深圳辭職、懷揣「土雞夢」回鄉創業的三亞「創客」董新凱。

2017年4月,育才生態區管委會在他的養殖場蓋起幾十間鐵皮屋,開展「政府+合作社+農戶」項目。董新凱憑藉自身養殖技術和致富經驗,幫村裡的貧困戶養殖土雞。截至目前,共有31家貧困戶的約9300隻土雞「托養」在他的養殖場中。

深圳青年店長辭職回鄉創業

1997年,22歲的董新凱離開家鄉育才到深圳謀生。年輕的他憑一股幹勁,很快在深圳站住了腳跟。從從事貿易工作到擁有自己的餐飲店,董新凱成長為大都市一名有為的青年店長,日子越過越順。轉眼間10多年過去,遠在深圳的他看到三亞發展得越來越好,內心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2012年,董新凱和妻子商定,他先獨自回家闖一闖,妻子繼續留在深圳經營餐飲店。若他能搞出名堂,她再回來助他一臂之力。其實,「創業不容易,那時是捨不得妻子陪我吃苦。」

回家之前,董新凱考察市場發現農村土雞深受城裡食客歡迎,他嗅到了商機。又因育才是聞名的生態區,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林下經濟是合理的選擇,他決定抓住機遇,著手養殖土雞。很快,他在育才生態區奶嶺山上的橡膠林選定養殖場,並先後申請到特色產業扶持資金,搭建起土雞養殖場。

在第一批雞苗進入養殖場後,董新凱的「土雞夢」真正開始。

「取經」足跡遍布各市縣

2013年,第一批土雞到了出售期。在外人看來,董新凱馬上就要賺錢了,可他的心情卻無比沉重。原來,董新凱養殖的土雞不知何故羽毛總是稀疏,而且死亡率極高。「羽毛稀疏會影響美觀,售價肯定打折扣。」董新凱說,因土雞羽毛稀疏、存活量不高、運輸成本高,第一批土雞虧了個底朝天。

見董新凱創業不順,父母開始勸他,在鎮上開個門面,把妻子孩子接回家,過舒適安逸的日子。可董新凱心有不甘,便開始四處「取經」,短短一個月,足跡就遍布文昌、瓊海、瓊中等十幾個市縣。董新凱說,由於存在市場競爭關係,大多專業養殖大戶並沒有全盤傳授,所以他的求經之路異常艱辛。最後只能這兒學一點,那兒學一點,東拼西湊,他才勉強掌握了科學的養雞技術。

「小雞的長牙期、飲食習慣、雞舍的保溫條件等都是關鍵。」董新凱告訴三亞日報記者,小雞跟小孩一樣,長牙期間會非常癢,因此它們會拚命找東西啄,而小雞對彼此身上的紅色血絲又十分感興趣,若不把它們的牙磨平一點,它們就會「互相殘殺」,常常啄光彼此的羽毛,嚴重的時候幾隻小雞圍攻一隻,啄得只剩骨頭。

掌握養雞技術之後,董新凱的養雞場越做越大。2015年,在走過創業的陣痛期後,董新凱從深圳接回妻子和孩子,共同經營他們的「土雞夢」。

「托養」31戶貧困戶的9300隻土雞

育才生態區地處三亞西北部,歷來種植產業多於養殖。近幾年,政府為幫扶貧困戶脫貧,發放雞苗給貧困戶養殖,但苦於貧苦戶沒有掌握養殖技術,驗收之時損失較大。2017年,董新凱在政府的幫助下,新增31間雞舍,他也成為致富帶頭人。

6月21日上午,三亞日報記者跟隨董新凱走進養殖場,只見一間間藍色鐵皮屋門上懸掛著專屬牌子:「貧困戶董志清養殖數量300隻」「貧困戶高松養殖數量300隻」……

「目前有31家貧困戶把約9300隻土雞『托養』在養殖場。」董新凱說,平日里他就代替他們照顧這些土雞,也會手把手教他們養殖技術。此外,貧困戶「托養」土雞下的蛋,大都願意直接轉售給他,他再進行批量銷售。「除去成本,基本上不賺錢,相當於幫他們售賣。」

「他真是致富帶頭人!」育才生態區卡把村村民黃成榮說,他不怎麼會養雞,去年他把300隻土雞寄養給董新凱,養成之後第一批賣了6000元,比自己養的收成要好得多。「通過董新凱的培訓,我還學會了打預防針、磨雞嘴等養雞技術,今後我不愁不會養雞了,以後也打算自己創業養雞。」

作為致富帶頭人,董新凱心裡有一個致富點子,他希望貧困戶通過學習養殖技術,先把日子過得順起來,再把握住土雞市場廣闊的前景,潛心養殖,形成產業鏈,以「貨源不斷」的方式走上致富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