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木船
新媒體編輯|李雨欣 撰文|袁藝文 攝影|姚凱樂
「船」是舟山的一大特色,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上千年來,舟山人以海為生,謀取「漁鹽」之利,因而舟山船話應從漁船說起。舟山漁民把漁船也叫作「木龍」,作為海洋漁文化其中的一種載體——漁船,是人們從事更大海域範圍里捕撈魚類的主要工具。
舟山船業自古發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吸納了全國各地造船技藝的精華。舟山的漁場是享譽世界的大漁場,沈家門漁港面臨東海,每年漁汛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漁船雲集,當地造船手藝人見識廣,吸納百家造船技藝,這就給當地造船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從某個角度來說,舟山是我國造船、修船的聚集地,也是舟船文化的中心之一。
第四代傳人也是木匠
提起舟山木帆船,岑氏家族頗有聲望。由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出現了機帆船和漁輪,與許多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傳統的木帆船製作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只有岑氏木船作坊是個「異類」,在木帆船修造業日漸衰落的困境下,仍然堅守祖業,打造出的木帆船逾千艘。
在舟山市博物館,陳列著岑氏木船作坊製作的一千多艘木帆船模型。
岑國和是岑氏木船作坊的第四代傳人,目前家族裡的「一把手」。從1900年岑國和的曾祖父岑明錫創建岑氏木船作坊起,岑氏木船家族造船史已有100多年。岑國和自小跟隨父親學習造船,學習「綠眉毛」「背舢船」「丁松頭」「倒八字頭」等傳統木帆船的製作手藝,至今已有40餘年。
如今,岑國和做的木帆船品種眾多,除了做仿古的大型木帆船、漁船和仿古船模之外,還為國外打造了許多運動帆船、木質遊艇。2013年,岑國和的造船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岑國和在他製作的木帆船模型前。
造木船的沒有不愛木頭的,對木頭的習性了解得十分透徹。造船總要從木工活學起,按岑國和的說法,「造船是木工活,要想成為一名造船師,首先得是個木匠」。柚木材質堅緻耐久,不易變形,更不易漏水,做桅杆,它是最好的木料。
當岑國和講到自己曾為找到最優質的柚木,奔波於兩廣地區及東南亞國家的森林時,讓人想起日本大木匠西岡常一對建築木料選擇的苛刻。岑國和常常去樹木原產地,親自觀察一棵樹生長中的形態和癖性,最後決定用不用它,用它做什麼。
男人造船,女人做帆
在岑國和的「作坊」里,生產材料密集擺放,這裡更像一間廠房。廠房中央是3層樓高的造船工作車間,在廠房兩側,隔出3層,分別是來料加工區、船模加工區、古帆船遊艇建造車間、半成品製作區、古港水景船模展示大廳及中西方船模展示廳。岑國和的辦公室在頂樓,順著鐵質樓梯往上走,每上一層都能從不同角度看到尚未完工的一艘巨大木船。
羅建軍是岑國和手下的一名老將,在岑氏木船作坊已經工作了20多年。圖中羅建軍正在製作船主體甲板。
岑氏木船作坊不但擁有中國古代傳統的造船工藝,還融合了西方木船製作技術,在帆船設計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了選料、施工及工具的選擇外,將麻絲、桐油和石灰等捻料嵌進船板縫隙,捻料隨著船板一起熱脹冷縮,保證隔艙板不會透水的「油灰捻縫」工藝上,也是精益求精。在岑國和所造的船上,船體細部,比如船尾、船頭、甲板等處都帶有傳統的精細木雕工藝和民間繪畫。
工作台上的造船工具,捻鑿、圓鑿、刨刀、勾縫刀……它們被使用了許多年,一些工具手握的部分都變得油光鋥亮。
而船上用的帆,從岑國和爺爺輩開始就有分工,男人造船,女人做帆。從岑國和娶妻,母親就把做帆的手藝、訣竅傳授給了岑國和的太太。每一張布被裁剪成帆的大小,為了防腐,要用豬血浸泡。清洗晒乾後,用三角棱的針來縫製風帆。岑國和稱讚妻子做的帆好。
在一艘船模旁放著岑國和拆卸下來的部分零件,其中就有「水密隔艙」,這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它在造船史上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將船艙分成互不相通、艙數不等的艙區。
水密隔艙的優點在於,在遠洋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木船進水後,迅速去破損處修補,甚至連破損的船艙也能一併挽救回來。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接,起著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也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使造船工藝簡化了許多。唐宋以後的海船常常採用這種造法,岑國和的木船也是如此。
在岑國和木船作坊的二層,陳列著他所製造的許多木帆船模型,常有學校組織學生來此參觀。
木船走向古代,也走向奧運
而在舟山的一處碼頭上,停泊著仿唐代風格的三桅帆船「不肯去觀音號」,這些都是岑國和的作品。相傳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佛像,泛舟取道現今的普陀山回國。在如今的「不肯去觀音院」院址處下海,駛入蓮花洋。
第一天遇到了強颱風返回;第二天又遭遇暴風雨返航;第三天雖風和日麗,但船行不遠卻又像生了根似的進退不得,轉眼間洋面上布滿了朵朵鐵蓮花。慧鍔突然悟覺,難道觀音大士不肯去東瀛?有當地居民張氏目睹此靈異,遂舍宅供養佛像,稱為「不肯去觀音院」。自此,普陀山成了觀音菩薩的道場。而「不肯去觀音號」船也因這個故事而得名。
這艘帆船在上海世博會上展示完畢,又回到了舟山,往返於普陀山至朱家尖航線,從事群島環島游旅遊活動。
岑國和的仿古木船生意興盛起來是在1998年。那一年,他為德國航海家托馬斯製作了一艘歐式仿古單桅帆船。後來又先後打造了「綠眉毛號」和「獨撈船」「大對船」「打三洋」等許多艘仿古船,復原成功的浙江鳥船「綠眉毛號」是舟山乃至全國第一艘有航海能力和資質的仿古木帆船。
舟山市博物館陳列的岑氏木船模型有許多用心的細節,這張圖重現了漁民撒網捕魚的情景。
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岑國和在2004年研製建造的鄭和(二千料)寶船船模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他帶領岑氏木船作坊製作了幾十艘仿鄭和船隊的古船模型,僅中央電視台一次就訂購了5艘。
舟山市博物館內展示的樓船,依然來自岑國和之手。樓船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擔任了水戰主力艦隻,因為外觀像樓,所以被稱作「樓船」。
雖然接受過無數次這類大型造船項目,岑國和也遇上過壓力最大的一次。那是2008年北京奧運前,岑國和為傳遞奧運火炬所打造的岑氏仿清木帆船「安福艫號」。岑國和還記得那年8月初,大運河通州區城市段展現出一幕壯麗的場景——
6艘仿古船「穿越時空」集體亮相,呈「品」字形游弋運河,護送奧運火炬。走在最前的那艘是皇船,其樣式和乾隆下江南所乘坐的「安福艫號」幾乎一模一樣,只是體量稍小。「安福艫號」的船頭有一個四方亭,包木裝飾、彩繪、仿琉璃瓦、黃銅包寶頂。剩下的船呈「品」字形排在「安福艫號」之後:兩艘漕舫分居左右下首,為官船樣式;3艘漕船並排在最後,它們是古代專門運糧的漕船樣式。
岑氏木船作坊因為建造傳遞奧運火炬的「安福艫號」和運河「漕舫」船,被授予「百年岑氏,當代魯班」的榮譽錦旗,岑國和至今仍把這面錦旗掛在辦公室中。每復原一艘仿古船,岑國和都要翻閱大量的史料和設計圖紙、製造船模,直到實船復原成功才得以最終完成。
舟山市博物館有一間展廳放置著一艘巨大的木帆船,用於展示手藝人造船的場景。
岑國和總結這些年古船復建的經驗:「關鍵要做到復古如舊,即根據書籍史料的記載仔細推敲,在外觀上力求一致。大到所用木料,小到一盞燈籠,都要經過研究,不能憑空想像,否則就會失去古船的韻味。」
| 好文精選 |
傳統工藝,肉身尺度
穿在身上的浪漫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TAG:世界遺產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