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高大上地買買買,這些高原風物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如何高大上地買買買,這些高原風物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2018即將過去一半

7月來臨

高原最美的時節也要來了

今天山野君給大家介紹兩種

小眾卻獨具特色的高原風物

讓你在即將開始的高原之行中

有品位地買!買!買!

白玉藏刀

白玉,一說是來自藏語的音譯,「白」意為吉祥盛德,「玉」意為地方。另一種解釋認為,取名「白玉」,是因縣城北面有雪山湖泊,日照之時光滑潤澤,恰如白玉。

白玉縣位於四川省甘孜州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金沙江自北向南流經境西,這裡出產的白玉藏刀在藏區、在印度、在尼泊爾等地都享有盛名,頗具特色。2008年,白玉藏刀還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家庭作坊里的藏刀

至今為止,白玉藏刀和其他手工業仍然是以家庭作坊的模式進行生產。家族式的藏刀製作作坊,都是由上了年紀的老人帶領並傳授技藝,各家都有自己拿手的技藝。所以街面上並沒有太多藏刀的蹤影。

家族式的藏刀製作作坊,由上了年紀的老人帶領並傳授核心技藝

在自產自銷的模式下,作坊生產的藏刀盈利自得,虧損自負。這種實際上由各家各戶內部分工合作的生產方式,不僅是藏地傳統的延續,也與當地的生產力水平相符。

二層平台上的家族式藏刀製作作坊

它具有轉產靈活的優點,有利於各家工匠發揮自身特長優勢,生產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精美作品。由於他們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就可以在維護產品信譽的前提下,按質論價,自由銷售。家庭作坊也避開了集體勞作可能出現的分配難題。

獨具特色的康巴藏刀

康區歷來以威武粗獷著稱,康巴人更是崇尚熱血與勇猛。他們對刀的喜愛甚至超過牛羊,對他們來說,如果有了一把好刀,那麼走出門去,似乎自身的形象也會變得高大起來。

家中的小工匠在刀鞘上打磨紋路

一位對藏刀頗有興趣的朋友說,藏族人都愛刀,藏刀產地也不少,其中白玉的藏刀聞名遐邇,確實是真正的藏族人製作的好刀。到了甘孜州,如若要購買藏刀,店家必然是推薦白玉的,品質最佳。

藏刀的生產已經有了1600多年的歷史,大致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等用途。

1

獨具民族特色

藏地生產的刀,從形狀到工藝,方方面面都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甚至述說藏民族特徵、描繪藏民族的形象時,也免不了會將人與刀聯繫在一起。而白玉藏刀就是康巴式藏刀的典型代表。

2

土法鍛造

白玉藏刀是純手工打制,鍛造的火灶是土法製作,鍛造方式也仍是沿用的古法。

所謂古法鍛造,主要指的是白玉一帶的工匠們仍然採用低溫冶煉、反覆鍛打成型的方式製作藏刀。在這樣的鍛造方式中,經歷了低溫冶煉的鋼材,會被工匠用錘反覆摺疊鍛打,原材料經過幾十次鍛造,幾十上百乃至上千萬層鋼材最終層層疊疊,凝結在僅幾毫米厚的刀身上。

這樣的鍛造讓鋼材具有了更大的彈性和韌性,最終成品的刀硬度極佳,也十分鋒利。一把藏刀,多數要經歷幾個月的周期才能誕生。

3

上百道工序

藏刀的製作需要反覆鍛打

白玉藏刀的生產工序總計上百道,耗用原材料白銀、白銅、鐵、黃銅、紫銅、牛骨、牛角、硃砂等十餘種。刀把多用以牛角,牛骨或木材製成,高檔一些的刀把用銀絲、銅絲等纏繞,刀鞘則更為講究,多數是包黃銅、白銅,甚至包白銀,並且上面刻有各種精美的飛禽走獸及花草等圖案,有的還鑲嵌各種寶石、鍍金等,顯得格外華麗和富有。

古代「兵器庫」的新發展

白玉河坡一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自唐時起就已是打造兵器的基地,唐朝松贊干布時起,藏王屯兵,意圖從康區向東南內地開拓,便在河坡一帶建立基地,專門鑄造戰爭所需求的刀、矛、弓、箭等各種兵器。在冷兵器時代,河坡是康區最大武器提供地,更以「格薩爾王的兵器庫」聞名藏區。

反覆觀摩一把製作成型的寶劍

而「河坡」一名,據說也由此得來。「河」其實是對霍爾部落「霍爾」一詞的簡稱,「坡」這個音節在藏語里則包含了「搬遷、轉移」之類的意思。所以,聚眾打造兵器的這片地方,也就是霍爾國人搬遷轉移之地,遂為此處取名河坡。

據說文成公主進藏之時,就曾途經白玉一帶。隨同公主進藏的隊伍中,有許多中原地區優秀的冶鍊師和刀劍工匠。這些大唐東土遠徙而來的工匠們代表了彼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他們不僅帶來了漢地精美的金玉飾物,也帶來了獨特的裝飾風格,那時留下的卷草紋和魚子紋等,也一直延用至今。卷草紋還被稱作「唐草紋」,藏語稱「甘青」,是白玉女式藏刀運用最多的紋樣。

藏刀刀鞘上繁複的圖案,都是用鉛筆在紙本上勾畫出原型,再進一步雕刻

近年來,旅遊業愈加繁榮,白玉的遊客也一年年地多了起來,像我們一樣的外地人,爬山涉水,遠道而來,帶著滿心的好奇與喜愛,在川西高原的腹地里,尋訪傳說中的白玉藏刀。

在這個目前還算寧靜的小城,藏刀的製作似乎一如既往。雖然歲月不停流過,它卻依然以自己的步調慢慢前行,沒有那麼多的現代化與商業化,在浮躁的世界裡,依舊堅守自己的技藝和傳統。

藏刀中最精美的工藝,就靠這些最質樸而簡單的工具完成

隨著甘孜縣的道路交通越來越順暢,白玉藏刀會迎來更多的機遇,或許也會迎來更多的衝擊,一切只待時間的檢驗。

(文/田鏡 圖/樊覓韻)

土族盤綉

土族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盤綉,源於青海省東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縣,這裡地處祁連山東南麓,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錯銜接地帶。

盤綉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綉法,複雜巧妙,彙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土族

「彩虹民族」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在這裡土族特有的手工刺繡技藝——「盤綉」技藝被世世代代的土族女人承襲下來。

土族被稱為「彩虹民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土族兒女,不僅能歌善舞、熱愛生活,而且服飾文化尤為引人注目。看來來往往的土族婦女,人人從頭到腳,用刺繡裝扮,身著五彩繽紛的「彩虹衣衫」,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真不愧是名符其實的 「彩虹的故鄉」。

盤綉

「指尖彩虹」

1

歷史淵源

土族是個能歌善舞、酷愛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飾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麗的算是土族花袖衫。這是土族女人的傳統服飾,土族語稱作「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七種色料的布或絲綢製作成套袖,縫於長衫上。

由於土族女人喜歡穿五顏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們習慣稱她們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鄉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鄉」。

在青海省發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出土有類似盤繡的綉品,由此可知,4 世紀左右盤綉工藝已經出現。土族現有近20 萬人,他們主要生活在青海省大通、互助、樂都、民和、同仁和甘肅省的天祝等地,他們的生活方式依舊保留著吐谷渾的古樸遺風,而盤綉正是這種遺風最為顯著的體現。

土族古老的婚俗中有「擺針線」的習俗,女子出嫁前,要把自己製作的出嫁時所穿戴的頭飾、服裝、鞋襪、飾物等在娘家展示給親戚們看,彷彿是一個小小的服裝展覽會。

在新婚慶典之機,新娘還要向婆家人與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們展示,並贈送自己親手綉制的物件。所以,土族女孩子從小就跟母親或姐妹學習刺繡技藝,為的就是給自己製作嫁妝。

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兒女後,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把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學習盤綉,一直是土族女子一生中的「必修課」。

2

藝術特色

濃郁的民族氣息。

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綉法多樣。

土族人的頭飾、衣領、衣胸、辮筒、腰帶、圍肚、鞋襪以及枕巾、針扎、荷包、煙袋、背包等都有刺繡。

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

構思巧妙,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太極圖」、「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以及十二生肖等。

3

製作方法

盤綉是絲線綉,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七色綉線,綉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艷奪目。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

盤綉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綉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

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4

代表性傳承人

李發秀

李發秀1959 年11 月出生,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松德村人。2007 年6 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七、八歲時開始學習土族盤綉針法,14 歲即學會土族刺繡的多種針法及基本構圖,十七八歲便親手綉制完成了自己的嫁妝,從藝30 余年。

李發秀作品

她曾在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中國傳統工藝技術女能手操作表演」和北京奧運會期間的「中國故事」等大型活動中展示技藝。多年來,李發秀利用農閑季節組織當地刺繡愛好者傳授盤綉技藝,現已培養了1500 多名盤綉製作人。

(文、圖/白英)

(本文刊載於2018年3月刊《山野》雜誌,敬請關注。)

【本期編輯:朱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野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山野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