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接受了劉陶的意見,鑄錢之事也沒有再議了
漢桓帝接受了劉陶的意見,鑄錢之事也沒有再議了
票子(即錢幣)是貨幣的表現形式,是刺激生產和消費的一個關鍵環節。誰的票子運用得好,誰就會受益、得利、富裕起來。然而,泡沫經濟,金融危機,也無一不是在票子的運作過程中產生的禍患。既然是票子惹的禍,那就還得靠票子來整治。由是,多印票子,多發票子,似乎就成了救銀行、救樓市、救股市,增消費、拉需求等等的一劑靈丹妙藥。病急亂投醫,發票子救急來得快,這是一個常理,但這個藥方靈不靈,還要等病人服了才知道。就當下而言,因濫印、濫發票子而引發的後遺症,則早己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了。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幾次有關濫印、濫發票子的爭論。不過,當時是銅錢,而不是紙幣。為了趕時髦,姑且統稱為票子吧。下面就選一段東漢朝廷準備濫印票子的時候,古人是如何談論濫印票子的危害的。
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京城洛陽發生了蝗災,老百姓缺糧鬧荒,生活困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出現了經濟危機。有大臣向皇帝上奏:「如今民眾很貧困,就是因為現在的錢幣又輕又薄,應改鑄又厚又重的大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流通貨幣不足,幣量太少、幣值太小了,應該多印票子,多發票子,印大票子。漢桓帝接到奏章後,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就把奏章批給朝中主管經濟的有關部門和太學生中敢言之士去討論。太學生中有個劉陶,是敢言之士。便向皇帝寫了一篇奏章,文章寫道:「當今之憂,不在於貨,在乎民飢。竊見比年己來,良苗盡於蝗螟之口,杼軸空於公私之求。民所患者,豈謂錢貨之厚薄,銖兩之輕重哉!就使當今沙礫化為南金,瓦石變為和玉,使百姓渴無所飲,飢無所食,雖皇、羲之純德,唐、虞之文明,猶不能保蕭牆之內也。蓋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飢,故食為至急也。議者不達農殖之本,多言鑄冶之便。蓋萬人鑄之,一人奪之,猶不能給;況今一人鑄之,則萬人奪之乎!雖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役不食之民,使不飢之士,猶不能足無厭之求也。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則百姓不勞而足。陛下愍海內之憂戚,欲鑄錢齊貨以救其弊,猶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水、木,本魚鳥之所生也,用之不時,必至焦爛。願陛下寬鍥薄之禁,後冶鑄之議,聽民庶之謠吟,問路叟之所憂,瞰三光之文耀,視山河之分流,天下之心,國家大事,粲然皆見,無有遺惑者矣。伏念當今地廣而不得耕,民眾而無所食,群小竟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鳥鈔求飽,吞肌及骨,並噬無厭。誠恐卒有役夫、窮匠起於版築之間,投斤攘臂,登高遠呼,使愁怨之民響應雲合,雖方尺之錢,何有能救其危也。」(見《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六》)
該文詮譯如下:當今的憂患,不在於錢幣的厚薄輕重,而在於民眾的飢餓。我看到近幾年來,好好的禾苗全都進了蝗蟲之口,杼軸織出來的布帛,沒有到百姓手中,而是被公家和官吏私人索取一空。百姓所憂慮的,哪裡是什麼錢幣的厚薄,錙銖的輕重啊!既使把當下所有的沙礫都變成南方之金,把所有的瓦石都變成和氏之玉,但假使百姓渴了沒有水喝,餓了沒有飯吃,就算有天皇氏、伏羲氏純潔的德教,唐堯、虞舜昌明的典章,也是不能確保朝廷無事的。因為平民百姓可以百年家無積財,卻不能一天沒有飯吃。所以如何解決百姓吃飯的問題,才是當前最急切的問題。那些談論國事的人,不去表達農耕是根本,反而大談鑄錢的好處;實際上,萬人鑄錢,一人奪用,尚不能滿足,更何況現在是一人鑄錢,萬人爭用呢。這樣下去,既使把草木全變成炭薪,萬物都變成赤銅,勞役不吃飯的小民,使用不飢餓的官吏,照樣也不能滿足貪得無厭的需求。如果真想使民富財足,首要的是,立即停止勞役百姓,侵奪民財,使老百姓沒有勞役之苦而日漸富足。皇上憐憫天下蒼生的痛苦,想以重新鑄錢來解救弊端,這就像把魚養在沸騰的鍋里,讓鳥棲在燃燒的樹上。水和樹,本是魚和鳥生息的地方,但因使用的時間不當,必然會魚爛鳥焦。誠願陛下放寬刻薄的禁令,推後鑄錢之事的商議,傾聽庶民百姓的歌謠,詢間路人老叟的憂慮,仰觀日月星辰的變異,俯視山崩水竭的預兆。唯如此,民心的向背,政治的得失,便可粲然明見,而不至於疏忽遺漏了。我感到,當今地廣而未充分耕耘,人多而糧食不足;奸佞小人竟相鑽營求進,篡位奪權;貪官污吏橫行天下,如猛禽一樣,為竊食求飽,連皮帶肉,一併吞食,仍不滿足。我實在擔心,在建築城牆的時候,突然出現役夫、窮匠,執斧振臂,登高一呼,使天下積滿怨恨的民眾響應而雲集,到那個時候,雖然鑄出一尺見方的錢幣,又怎能挽救這種危局呢?
漢桓帝接受了劉陶的意見,鑄錢之事也沒有再議了。
這個一千八百多年前古人對關於濫印票子的議論,與當今專家們關於貨幣使用的理論相比,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了。但有一個道理卻是千古不變的,那就是,本就是本,末就是末,本末是不可以倒置的。固本強根的事,是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的。要知道「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飢」,切不可「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多「聽民庶之謠吟」,勤「問路叟之所憂」,注意「瞰三光之文耀,視山河之分流」,方能「天下之心,國家大事,粲然皆見,無有遺惑者矣」。以上這些話,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全文完)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