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漫畫扎心了:女人問「你愛不愛我」,實際上是在問什麼?
文 | 十八妹
有一組以扎心著稱的漫畫。
一個人總是認為自己是不被喜歡的。終於,有一個喜歡Ta的人表白了,可是Ta依然無法相信。
Ta向對方澆了一盆冷水,希望通過這種形式來驗證:你是不是真的喜歡我。
對方覺得莫名其妙,離開了。
「看吧,果然沒有人喜歡我。」
他到底愛不愛你?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幾個場景?
A.
結婚紀念日,女人滿心期待地等丈夫給自己準備驚喜,可是,丈夫卻沒有準備。
即使老公已經道歉說是自己不小心忙忘了,但女人的心裡還是會覺得:他就是不在乎我,不夠愛我。
B.
下雨了,女人給老公打電話:「老公,我沒帶傘,你下班來接我一下吧!」
男人說:「老婆,今晚公司有重要的事情,我走不開,你打個車吧,好不好?」
女人掛掉電話,心想:他真是不夠在乎我,不夠愛我!
C.
男人一回家,就倒在沙發上,女人一邊做家務,一邊不停地和男人說話。
男人疲憊地說:「老婆,我現在有點累,你讓我休息一下吧。」
女人急了:「你連話都不想跟我說了?是不是不愛我了?」
也許,你也會偶爾和愛人出現類似上面的小矛盾。你不明白為什麼他總是不能讓你滿意。於是,你就總是不停地懷疑他,也懷疑自己。
有些人總喜歡把愛人的一些舉動看成是愛你的象徵,一旦對方沒有按照你想像的那樣做,你就會覺得:他一定是不夠愛我。
你總是不停地希望他能更愛你一點,就像一個「缺愛」的孩子。
為什麼你總能找到他不愛你的證據?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死在一個堆滿垃圾堆的家裡。
殺死她的,就是「缺愛」兩個字。
松子是一個可愛、善良的小女孩,她本該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妹妹從小就體弱多病,父母幾乎將所有的愛和關注都給了妹妹,這就使松子形成了一種渴望愛、無法忍受孤獨的性格。
她不惜用做鬼臉,扮小丑這樣的方式來獲得父親的歡心。即使破壞了自己美麗的形象,只要能得到父親的一個微笑,她也覺得是值得的。
她的內心深處極度缺乏愛,可以說,她後來人生中的一系列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發的。
松子說:「一個人是地獄,兩個人也是地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
她想獲取愛,所以她願意為了得到愛而付出一切……
和松子一樣,其實大部分人「愛與安全感」的缺失都來源於原生家庭的問題。
打個比方,一個人在小的時候,父母陪她的時間很少,她就一直在「缺愛」的狀態下長大,久而久之,她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我是不被愛的孩子」。
於是,在她的潛意識裡,她就會一直覺得:「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當她默認了這種設定後,她就會拚命找到各種證據,來證明這一點。無論發生了任何違背她意願的事,她都會與「自己不值得被愛」扯上關係。就好像是對自己說:「你看,我果然是不被愛的吧!」
和松子願意為愛付出一切的索愛方式不同,有的人會因此變得十分敏感和多疑。
她會一邊害怕「自己不被愛」的狀態,一邊又不停地證明「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這件事情,一旦找到對方不愛自己的證據,她的感覺就好像是既「難受」又「滿意」。
久而久之,不但折磨了自己,也折磨了對方。
愛情和關係,其實是一種社會交換。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認為,人際傳播的推動力量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人們通過相互的社會交換獲得雙贏。
所以關係中不可能一方總是付出,而另一方總是索取的。這不叫交換,叫做慈善。
我曾經拆散過一對情侶。
當時我還在和人合租。隔壁的合租室友,一個女舞蹈老師,一天到晚說「中不中」的鄭州人。
過了幾天,我回家看到一個男孩和她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我笑著說:你男朋友啊?
她靦腆地說:是啊。
我開玩笑說:怎麼跟上次那個不一樣?
她愣了下,沒想到男孩直接給他一巴掌,然後非常憤怒地摔門出去……
那件事情,我真的覺得很過意不去,也親自登門致歉。但是兩個人卻還是分手了。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我說的話只是導火索。
他們的關係是畸形的,兩個人總是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的回報能夠等同於付出,才會願意留在一段關係中。那個經常哭訴「不被愛」的人,也在不斷地通過抱怨來獲取到相應的回報。
在獲取愛時,你是否用錯了方式?
在生活中,很多人拚命地想要去獲取愛,卻採用了很極端的方式,好像是在驗證:如果我這樣做,你還愛我,那才是真的愛我。
他們拚命地「製造」一些傷害,企圖證明對方是真的愛自己。
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便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喵喵是一個敏感、缺愛的女人,她總是覺得亮亮不夠愛她,於是就想盡一切辦法去控制亮亮的行蹤。
怕亮亮在公司和女同事曖昧,就查亮亮的手機。
怕亮亮去夜店就查他的消費記錄。
而且,他還跟蹤亮亮,甚至在家裝攝影頭監控亮亮。最後,亮亮實在受不了,只好「逃離」……
許多人在從對方身上找安全感、索取愛的過程中,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做出一些極端的、傷害對方和自己的事情,企圖證明對方的愛。
心理學上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的說法,說的是:當你許下了一個預言,那麼事情就有很大可能會按照預期發展。因為你相信這件事情應該這樣發展,所以你就採取了加強的措施,這樣就更加推動了這個預言的實現。
也就是說,如果你對對方懷有某種心理預期時,這種心理預期會不自覺地引導著對方的行為,從而導致對方朝著這個心理預期前進,最後讓這個預言得以實現。
當你在驗證對方是不是不愛你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種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證明「你不愛我」,這其實是在把事情往負向上面推動。
你那麼好,值得擁有很多愛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是通過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來定義這個世界是否友好的。如果父母給他的愛是有缺損的,那麼對於這個世界,他就會有一種原始的不安全感。
什麼樣的愛,是缺損的愛?
比如,不管他哭還是鬧,父母總是忽略掉他的感受。
比如,父母批評他的時候,勒令他不許哭,再哭就打得更狠。
因為小時候的痛苦經歷,已經使他生出一種適應的機制,「不被愛」是她習慣的狀態,一旦這種狀態被打破,她就會不習慣、不舒服。
所以,她一方面很渴望愛,一方面又很難適應真正被愛的生活。當別人不夠愛她的時候,她會抱怨;當別人愛她的時候,她又想要推開別人。怎樣都不行,她就處於一種很糾結的狀態。
這個原始的不安全感,因為沒有辦法被化解。在他成年以後,就會衍化出很多的問題。
於是,當這個孩子長大後,總是會面臨三種痛苦。
第一種痛苦,她總是覺得別人愛她愛的不夠。因為她極度「缺愛」,所以,不管另一半如何對她,她都覺得不夠。
第二種痛苦,她會得患得患失。她覺得,對方愛的並不是真正的她,她得到的愛只是臨時的、暫時的,隨時都可能會失去。
第三種痛苦,她必須要去相信,別人是不夠愛自己的。一旦她相信別人是愛自己的,她就會很痛苦。
有人會問:生而為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難道長大後就一定要繼承這種傷害嗎?
當然不。
「缺愛」最根本的問題,是因為在自己內心裡,住著一個不被愛的小孩兒。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要和「內在的小孩」去對話。
關於如何與內在小孩兒對話,可以嘗試這兩個步驟。
【步驟一】請你找個讓你感覺舒適的姿勢坐著,閉上眼睛,在你的腦海中,想像你的面前出現一道探索之門,把門推開,你進入了一個屬於你內心的秘密園地。那是一個非常安詳美麗的地方,可能有著許多花草樹木的大自然、或是有著一間溫暖舒適的房間、或是一個你覺得自在的地方……在你的想像中,讓你的內在小孩出現,與它相遇,花幾分鐘與它在一起,好好看看它的模樣:它有多高?胖或瘦?頭髮的形式?五官長的如何?臉部表情?身體的姿勢是如何?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步驟二】寫一封信告訴它:向它道歉,過去有時會忽略了它的需要,或是對他嚴格責罵,現在你願意說聲對不起,請求他的原諒。告訴他,你看到他的特長有哪些?他有哪些很可貴的地方?告訴他,你對他的喜歡與愛,你會好好照顧他。告訴他,他有任何不舒服的情緒時,他可以告訴你,你會安慰幫助他。告訴他,他有一些渴望與需要,你會願意和他討論,找到一些健康的滿足方法來滋養他。
然後,重複地去練習。
無數的案例證明,並不是所有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問題都會被延續下去。只要你帶著願意學習的能力,去尋找你內在的小孩,就一定會被療愈。
最後,不管怎麼樣,祝你做人不缺愛,做愛不缺人。
—— 心有助,不孤獨——
PS:互動話題丨你也是那個缺愛的人嗎?
-作者-
十八妹,永遠十八歲的大齡女青年,希望用文字溫暖你。
※結婚10年,出軌16天,一次心懷鬼胎的飯局:老婆約我和小三吃飯
※吳建豪被爆離婚:你以為的深情,背後竟然是男人可怕的潛規則
TAG:盧悅 |